2009年XX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细菌分布及耐药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XX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细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
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全自动细菌培养仪,采用MIC法,药敏试剂条为法国梅里埃公司OXOID药敏板条。
结果 2009年喀什地区病房送检各种标本分离菌株1598株,其阳性率30.3%,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4.99%,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5.07%,真菌占8.64%。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属对ß内酰胺类产生较高的耐药率分别为70.13%,76.77%。而对碳青酶烯类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敏感率达100%。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保持很好的抗菌活性,其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分别为87.38%、87.68%,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96.05%、97.34%。在革兰氏阳性球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到27.29%,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肠球菌占到11.99%,有上升趋势,但未检出VRE。金葡菌中的MRSA的检出率58.45%但未出现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真菌占8.64%,对5-氟尿嘧啶和两性霉素B 未出现耐药,而氟康唑的耐药性最高达91.6%。
关键词 药敏试验 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
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当前全球性极为关注的问题,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美国IDSA号召全社会共同采取措施【1】,其中细菌耐药性监测及控制细菌耐药性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喀什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报道。
一、 资料方法
(一) 细菌 收集2009全年喀什地区3所医院住院患者送检各种标本5274株分离菌株1598株,按统一方案进行药敏试验。
(二) 药敏方法 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全自动细菌培养仪,采用MIC法,药敏试剂条为法国梅里埃公司OXODI药敏板条。
二、 结果
(一)1598株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5.07%(880/1598),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4.99%(559/1598),真菌占8.64%(138/1598)见表1。
(二)细菌感染不同部位及分布 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分泌物占35.30%,尿液占26.66%,手术切口占23.60%,粪便占9.45%,其他无菌体液(胸腹水、脑脊液)占3.51%,血液占1.51%,见表2.
(三)耐药率 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3。在肠杆菌科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十分敏感,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头霉素类、二、三代头孢菌素都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其耐药率>54%。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ß内酰胺类抗生素低。不发酵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类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其敏感率达100%,,铜绿假单胞菌出现对碳青酶烯类少数耐药达12%,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少数耐药达4%左右,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达44%,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达14%左右。这三种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性均低于头孢噻肟钠,说明与本地区的三代头孢广泛使用有关,同时头孢他啶定位三线抗生素使用范畴,极大一部分限制杜绝了其抗生素滥用。呼吸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对这常见的所有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都产生较高的耐药性>50%,其抗菌活性大大降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奇异变形杆菌除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的耐药性>40%,其余在35%以下,尤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为0.
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表4。在革兰氏球菌中,未检出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和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替考拉宁保持着较好的抗菌活性,而对青霉素产生高达95%以上耐药。对红霉素的耐药率达76%以上。除肠球菌外,利福平保持着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在15%左右,同时对呋喃妥因、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其敏感率达100%。而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保持着较好的抗菌活性,其余基本上100%耐药。同时检出部分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耐药率达10.4%。
三、 讨论
本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不论是革兰氏阴性杆菌还是革兰氏阳性球菌都表现出极高的多药耐药性。部位以呼吸道最多,与文献资料的报道相符【2】。其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占55.07%,这与国内细菌流行病学调查基本一致【3,4】。其中大肠埃希菌占主导为41.97%。革兰氏阴性杆菌中药敏试验表明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对所有都保持着很好的抗菌活性,因价格高及易产生诱导酶,故应定位于重症感染。但是革兰氏阳性球菌的感染有上升趋势,本组检出率为34.99%。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23.60%,高于有关文献报道【2,5】分析原因主要 与器械消毒、住院环境、腹部手术易污染、抗菌药物起点高及不规范使用、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故需要整改消毒供应室的人员素质培训,把好器械消毒质量关,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革兰氏阳性球菌中敏感性较高的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尤其对MRSA、MRSE万古霉素作为首选。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文献报道占医院感染率6.30%-20.88%【6】, 我地区为8.64%,与一般文献报道相符。 主要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真菌感染的发生与免疫宿主抵抗力有关,常常与患者的基础疾病相关性有很大关系 。患者病情重、病程长、侵袭性的操作为真菌感染创造了条件。目前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造成真菌感染主要诱发因素。因为抗菌素的长期不规范使用使机体正常菌群紊乱失调,导致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医院内的二重感染。同时考虑与留取标本不严格和正常口腔定植菌有关,从而造成一部分临床假阳性率。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严格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尤为重要,尽量按照药敏结果使用敏感抗生素,不主张经验性用药,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药物使用率、耐药譜的统计,从而使抗菌素使用合理化、规范化,降低医院二重感染率,提高治愈率。
综上所述,病原菌的耐药趋势在上升,细菌耐药情况十分严峻,要求临床大夫引起重视。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快速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临床大夫要重视微生物标本的送检。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保证在实验室指导下合理运用抗菌素,对于真菌感染的治疗,虽然NCCLS有标准,最好结合血药浓度、峰值、谷值的高低进行治疗效果更佳。
表1 各种标本病原菌分布构成比(%)
病原菌 菌数 构成比
G-杆菌 880 55.07
大肠埃希菌 369 41.94
肺炎克雷伯菌 117 13.30
铜绿假单胞菌 87 9.89
阴沟肠杆菌 82 9.32
鲍曼不动杆菌 72 8.19
变形杆菌 29 3.30
其他G-杆菌 124 14.09
G+球菌 559 34.99
凝固酶阴性葡萄糖菌 152 27.2
金黄色葡萄球菌 125 22.37
表皮葡萄球菌 112 20.04
肠球菌 67 11.99
其他G+球菌 96 17.18
真菌 138 8.64
白假丝酵母菌 116 84.06
其他真菌 22 1.59
合计 1598 100.0
表2 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部位 例数 构成比
呼吸道分泌物 564 35.30
尿液 426 26.66
手术切口 377 23.6
粪便 151 9.45
血液 24 1.51
其他 56 3.51
合计 1598 100.00
表3 常见革兰氏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鲍氏不动 大肠埃 肺炎克 奇异变 铜绿假 阴沟肠
抗生素/细菌 杆菌 希菌 雷伯菌 杆菌形 单胞菌 杆菌
阿米卡星 28.85 14.63 14.16 12.95 22.56 26.25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61.71 55.73 41.33 11.10 79.43 84.23
复方新诺明 41.20 74.28 41.65 37.95 100 73.61
环丙沙星 42.32 66.81 45.51 41.67 50.34 54.15
美罗培南 2.63 0.00 0.00 0.00 12.32 0.00
奈替米星 52.68 43.82 50.27 18.75 25.66 57.78
哌拉西林 54.76 84.96 99.19 45.00 26.78 70.12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15.26 17.54 43.44 0.00 15.47 44.74
庆大霉素 35.71 61.00 33.56 33.33 50.49 60.25
替卡西林 42.49 91.86 99.19 35.00 31.55 72.26
头孢吡肟 31.04 72.09 56.70 22.95 40.88 64.11
头孢呋辛 93.30 76.59 71.67 16.67 77.74 92.95
头孢噻肟 76.96 74.00 59.95 21.83 75.77 69.06
头孢他啶 35.93 70.14 23.93 22.95 31.60 61.33
妥布霉素 37.63 57.79 32.80 33.75 27.26 54.25
亚胺培南 3.95 0.00 0.00 0.00 12.62 0.00
头孢西丁 90.73 60.67 34.60 12.95 94.15 54.25
左氧氟沙星 56.32 72.38 47.26 43.68 51.29 56.83
表4 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抗生素/细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糖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球菌
苯唑西林 56.35 94.49 58.46 100
夫西地酸 12.35 37.58 11.12 100
呋喃妥因 0.00 0.00 0.00 85.33
复方新诺明 25.69 86.38 26.41 100
红霉素 75.38 85.59 76.14 100
克林霉素 41.39 36.81 41.97 100
达福普汀 0.00 0.00 0.00 44.04
利福平 15.23 12.19 16.07 100
米诺环素 36.09 4.66 35.33 100
诺氟沙星 48.65 83.15 47.96 100
青霉素 99.03 99.09 95.68 100
四环素 89.39 64.81 87.75 79.61
替考拉宁 1.29 25.08 0.00 4.17
万古霉素 0.00 0.00 0.00 10.4
左氧氟沙星 34.05 72.75 33.23 66.33
利奈唑胺 0.00 0.00 0.00 0.00
参考文献
【1】 SpellbergB,GuidosR,GilberD,et al.The epidemic of amtibiotic-resistant.Infections:a call to action for the medical community from the Infection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J].Clin Infect Dis,2008,46(2):155-164
【2】 薛丽平.2005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47-48.
【3】 王一真,李卫光,朱其风.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网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5,15(5):490-492.
【4】 文细毛,任南,徐秀华,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241-244.
【5】 张常然,刘霞,谭妙莲.3年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8,18(5):626-628.
【6】 尹有宽,张继明,黄玉仙,等.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前瞻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1):1308-1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