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3294|回复: 22

[其他] 误解医生?理解医生 作家六六“卧底”医院,揭的不是...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编者按:因《蜗居》当红的作家六六,分别以患者和医生的身份“卧底”上海的大医院半年,试图去揭开中国医患关系恶化的根源。她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与深刻,但为观察医患矛盾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与体验——理解医生。而有的观点认为,如果不能建立良性的医疗机制和制度,单靠“理解”并不能真正解决医患冲突。
医生的共性是,如果你只与他们见一两次面,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冷面,难开笑脸。他们说话谨慎,善用模糊词汇。带着探究黑幕的心理进医院,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从院长到所有的医生,敢于敞开门让我进去看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能写的黑幕,早就被写完了。
我曾在手术室里看见医生一针一针缝脑膜。这是一门几近失传的手艺,费时又费力,大多数人都用人工脑膜贴上完事。我问他你为什么做这样的活啊!他答我:“我练手艺,艺不压身。”后来熟了以后,我才知这位患者来自贫困农村,一块脑膜要八百多元,医生用自己的时间和手艺,替他省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于医患冲突激烈,深圳市的山厦医院医生护士,一度戴钢盔上班。 (CFP/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作家六六


打破对医生的成见
2007年对我是很糟糕的一年,母亲被检查出乳腺癌。
术后很久,我和母亲都在讨论这个手术的意义。母亲在手术后活动起来,经常胳膊疼。她甚至一度怀疑这个手术是否真的必要。
而我不仅仅跟母亲讨论,也跟不同的医生讨论。我惊奇地发现,不同的医生对这个手术的必要性有完全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人认为乳房对于我母亲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已经失去意义了,而生命高于一切,割除是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另一部分医生则认为,这么早期,近乎零的癌细胞,局部清扫一下即可,创伤小,人活着不仅仅是生命,还要注重生命的质量。
给予我不同信息反馈的两派医生,全部都是我的朋友,忠诚可靠,不涉及利益。
于是我知道,排除在床位、红包、回扣等等之外,医生本身之间在同一病例上都有不同的理解。医生是这样一个行业:它不是ISO9000标准管理系统,它全凭主观和经验。即使有先进的科技保驾护航,但在治疗上,依旧以个人判断以及对医学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不同的人,标准截然不同。
因此我有理由相信,我们对医生的了解,很肤浅,很片面,大多来源于报纸媒体等的宣扬,我们张口提及的都是医疗事故、掩盖、医药代表、过度医疗等。
2008年夏天,我母亲又被查出有脑瘤。这里我要提到一位医生,他姓孔,是在我母亲第一次动乳腺癌手术的时候结交下的医生。母亲对他几近于迷信,无他,他在母亲这里有权威,且愿意担当起医生的责任,是他替母亲做出决定不要化疗了,因为化疗对极早期癌症来说意义不大,还伤身体。他的一句:“你相信我,出事我负责!”让我们从此坚定地跟他走。
我母亲一次去见他,跟他说自己三叉神经疼,孔医生对母亲端详半天,建议母亲去做个脑部检测,他说:“我怕里面不好。”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母亲大约是几年前起,脑部生长良性肿瘤,现在长大压迫面部神经了。
母亲在上海华山医院接受了第二次手术。
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大名鼎鼎,赵本山的脑溢血就是在那里治好的。我又一次与医生打上交道。医生的共性是,如果你只与他们见一两次面,你会发现他们大多冷面,难开笑脸,“冷漠”是第一印象。他们说话谨慎,善用边缘词汇,诸如大概,可能,也许,百分比。当我开始设计《心术》这本小说的时候,曾经想将这所医院的院长设计为反面典型。他是我的朋友,只有朋友可以说了不被告。带着探究黑幕的心理进院,直到后来我才明白,从院长到所有的医生,敢于敞开门让我进去看的原因是,他们觉得能写的黑幕,早就被写完了。最差不也就写那些吗?

你该怎样信医生
最终促使我走进医生的世界,从一个病患家属的眼光转为医生的视角,是缘于我偶然病倒住院。人在虚弱的时候,我发现是最悲观失望对一切产生怀疑的时候,我把医生当作精神寄托,也不断质疑他们每句话的潜意思,他们是不是暗示我,我已经病入膏肓了?他们是不是故意把我的病说得很严重,以方便榨取钱财?我在负面情绪中摇摆。
等我转危为安以后,决定走进医生的世界。我被医院同意,以一个医生的身份,走进了医生的世界(注,约半年)。
一天,我和吴教授出台会诊。
我坐在吴教授身后,听某女病人如下对话:“医生啊,我们那边的医生让我过来看看,说我有垂体瘤,麻烦你给看看。”
吴教授:“你没有垂体瘤,CT里没有任何明显指征说明你有垂体瘤。”“可我为啥不怀孕呢?”“这个你要问妇科大夫。”“妇科大夫说了,我不怀孕是因为长了垂体瘤。”
“可我说了,你没有垂体瘤。你相信我还是相信她呢?”“我不是不相信你,可我要是没有垂体瘤,为啥不怀孕呢?”“同志,你到底希望长瘤还是不希望长瘤?”“我不希望。”“那我跟你说了,你没有垂体瘤啊!你去妇科再看看。”
……
那一个下午,吴教授需要这样鸡生蛋蛋生鸡地解释给病人很多遍类似的问题。人对于医生的信任应该怎样才能够建立起来呢?
去年我摔断胳膊,医生告诉我有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保守治疗,让骨头长在胳膊里,缺点是有可能以后阴天下雨疼痛。另一个是开刀治疗,取出碎片,缺点是有可能损伤运动神经。
正常情况下,医生会说:“我告诉你两种后果,你自己决定治疗方法,我不能替你做决断。”
这个医生我信任他,我让他替我决断,他最终让我不开刀保守治疗。我的信任,为我省了一刀的费用和疼痛,且保护了我的运动神经。目前为止没出现下雨疼痛的症状。他因我的信任而担负了责任。这就回到了一个问题上,你该怎样信任一个医生?
信任一个人,就这么困难吗?

医生的委屈
在医院时亲身经历这样一件事。有个孩子,五岁,病毒反复感染角膜,视力迅速下降,一周前还0.8,到眼科的时候就只剩0.1了。那天接待他的医生是小波。小波和他素昧平生,一听说这状况就急了,带着这个小孩楼上楼下地跑,要最快时间做出各种诊断,尽早手术。
我是跟着后面楼上楼下地跑的。做到一个房角测试检查的时候,小波刚推门,有个七十多的老头就拿拐杖撑住门,说,你们医生就是这样腐败的,利用职权,老是插队!那要我们拿号干吗?他一说,群情激愤。小波只好解释说,这个小孩只有五岁,马上就要失明了,要抢时间。
老头说,我们这里哪个不是要失明的?我们为做这个检查,哪个不是排队好几个礼拜的?谁都不能插队。
小波解释说,你能等,小孩不能等。
老头说,谁都不能等!疾病面前人人都一样。
我当时真想煽他耳光。我一气之下一把拉过老头说:“你都这么大岁数了,看不见有什么关系?他才五岁,你七十多的老头跟个小孩计较?”
老头拿拐杖打我,要不是小波拉着我,我肯定就煽过去了。
你们没见到那个孩子,不知道他多可怜。你不拉他的手,他就会顺楼梯滚下去。后来小波跟老人说,你先看,你看完了我们再看。
老头一本正经地说,我就是维护正义的。我不看,我看在这里,大家都看完了我才看。
我的眼泪当场就下来了,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对小孩子这样投入情感。也许是自己有儿子,不忍心看小孩受罪。
小波说,以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他为此难受了很久。有个小孩做手术,排队排得一点一点视力弱下去,手术前一天晚上还能数清楚几个灯泡,第二天上了手术台,又撤下来,因为完全没视力了。对小孩而言,时间就是视力。他到现在都在自责,如果当天晚上加班给他做手术……
所以我非常理解他这次为什么如此投入,其实是在弥补过去自己的内疚。
我们总拿放大镜挑剔别人的缺点和过失。
却对善良和恩惠坦然受之。
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恩,就是这样毁坏的。

医院的信、望、爱

我在手术室遇到个我以为要死掉的男人,全部的人都觉得他不行了。
但医护人员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后关头奇迹发生。这个人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抢救后,救回来了。连医生都擦着汗说:“他命大!”
所以我希望病患家属,对医生要多些感恩,少些责难,要知道,神明再保佑,医生放弃治疗,管子一拔,啥都没了。
在医院呆的这一段,让我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无论你病患家属什么态度,医生护士再委屈,内心里是有杆秤的,不会因为家属的不理解,纠缠,吵闹而放弃一条生命。《圣经》上说,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认为,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
我曾在手术室里看见医生一针一针缝脑膜,这是一门几近失传的手艺,因为费时又费力,大多数人都用人工脑膜贴上当补丁完事。我问他你为什么做这样的活啊!他答我:“我练手艺,艺不压身。”后来熟了以后,我知这位病患来自福建山区农村,年收入都负担不起这台手术,一块脑膜要八百多元,他用自己的时间和手艺,替他省了。
他做这样的好事,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永远不会知道,新闻媒体也不会报道他的善心。如果恰巧不是我站边上,又多话好问,这样的事就湮灭了。我知他也拿红包,也拿回扣,也推荐最贵的药给富豪,但同时,他和他的同事们,每个月都在为付不起医药费逃跑的人们垫资。
如果我们有非常完善的健保制度,药品公平竞争进入市场,由病患自己选择,医生只有处方权而没有推销权,国家提高医生问诊的待遇和专业技能的待遇,而药物因渠道畅通价格低廉,医保局不是只下拨医院固定的数额,余额让医院自己补齐解决;那么,我们或许就能从医生和病患的直接对抗中走出来,就不会再把原本属于制度的问题,直接推及到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上去。

态度决定医患矛盾?
我在医院碰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医生,一度颠覆了我对医生的全部判断。
他是医院里处理医患纠纷的院长办公室主任,他本人也是一位医生。他跟我说,你写的小说都是浮在表面的:我告诉你一个事实:60%的医患纠纷,责任都在医院。
这句话对我实在是太震撼了!
他说,病人到医院来是干什么的?看病的。谁吃饱饭没事干,到医院来吵一架弄点钱花花?
病人来闹,就是因为医疗不顺利,就是有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我认为是态度问题。有的时候的确是医生的责任心不够,疏漏;有的时候是态度不好,解释不到位;有的时候是给病人的期望值太高,最终没达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医生的问题。
他说,你各个医院走一走,大部分医生可能职业生涯里都会有被投诉的经历,但经常被投诉的,就那么少数几个。我一直认为这就是害群之马,就是这几个人坏了医生队伍的素质。他们没有责任心,没有同情心,没有怜悯心,把病人当机器,把自己当操作员。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工厂产品都有2%的次品率,我们医生一天都看一百个病人,怎么不能错两三次?有这个态度放这里,他就不配当医生,这和你待遇高低、公平不公平没有任何关系。你增加了病患的痛苦,你拉长了治疗的过程,你多花了病患的钱,你就是坏人。
他说,我工作一生,门诊一天看病八十个以上,每个患者一到两分钟。我的手术也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个病人投诉我。因为我以心换心。病人进门,你冲他笑一下有什么难的?你的说话语气加一个请字,有什么难的?来看病的人,你当他们都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你的小孩,你会这样呼来唤去居高临下吗?
他说大部分病患都是通情达理的。你工作做到位了,他们大多能够理解。他们要的也就是一个平等对待,争的是一口气。
他的说法,被我在医院里当“卧底医生”的那段经历验证了。对于一个完全没有医学背景的人来说,我起到了甚至连医生都起不到的作用,这是令我极其诧异的。病患是病急乱投医,他们只要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和善的面孔,挂着照片和名牌,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地倾诉。我的医生朋友们在解决完他们的工作以后,便将这样一部分病人转移给我,我的功用就是出借耳朵和同情心再加上温存软语。
我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听他们说疾病的起源,家庭的纠纷,老板的残酷,未来的担忧,甚至房贷还有多少没还等等,听到动情处,我会提出我的意见甚至给予拥抱。在我离开医院以后的好几个月,还有病人跟人打听那个“张大夫,人特好”。
所以我尽量地告诉医生朋友们,你如果换一种柔和的语气,多说哪怕一句关爱的话,病患和家属,都对你恨不起来。
重新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一定需要有一方,先伸出手来。相对而言,可能医生更简单。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写《心术》,我希望它可以为双方打开一扇门,架一座桥,从相互怀疑敌视,到相互换位理解,尽量去信赖这个世界,我们就能增加安全感,幸福感。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8209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4 收起 理由
沧海一粟 + 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它可以为双方打开一扇门,架一座桥,从相互怀疑敌视,到相互换位理解,尽量去信赖这个世界,我们就能增加安全感,幸福感"
但愿如此,大家建立彼此的信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9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动,但是你看看网址后面的留言,你就知道,现在的社会对于医生有多大的成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9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医疗现状,医生只是一个高风险的“苦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9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六写的《心术》确实让人看到医生真实的一面。不过,现在的社会对医护人员有很大的成见,这个确实跟我们医护人员自己本身有关。如果自己或自己的家人曾经住过院,就非常清楚社会为什么会对医护人员有那么大的成见了。现在好的医生(医术好、态度好、医德好)、好的护士真的很少、很少、很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9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jiesi


    明天去找找这本书,呵呵,还真没有仔细阅读过。很赞同您的说法。其实临床医生、护士,不乏人才,不乏仁心仁术者,但确实只是凤毛麟角。。。这是事实,我们需要正视。只有我们正视了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与患者、社会沟通,不是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一本书,感觉说到了心坎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要找找这本书,看看我们的差距在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majiarui

有一点疑问,做乳腺癌手术的医生应该是普外科医生,而看脑瘤的医生应该是神经外科医生。普外科医生可以看神经外科疾病吗?他是全科医生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majiarui
买《心术》书,到当当网。18.10元。65折(原价28元)打开此网址。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8958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沧海一粟 于 2011-5-20 15:53 编辑

这是网上的一舟书评,大家可以看看:
 近年来,中国的影视文艺作品似乎正日益丧失关注和批判现实的色彩,而热衷制造那些无关痛痒的《三枪》、《三笑》或《非诚勿扰》。反倒是海外作家按捺不住,不时要捧出些针砭时弊的作品来。新加坡华人六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蜗居》的热播,公众早已对她印象深刻。《蜗居》本来是反映都市家庭伦理冲突的,但不经意间恰好成为了痛斥大陆房价畸高的利器,甚至发展到某些房地产商不惜动用关系阻止播放的程度,其得人心程度可见一斑。



  近日六六推出了新作《心术》,将眼光投向了继住房之后的第二座大山“医疗”之上。《心术》并非简单揭示“医疗黑幕”或“药品暴利”,而是显然有着对体制层面弊端的冷静思考。按六六的自述,她是在经历了自己和母亲多次住院开刀过程后萌发灵感的。在那些与医院亲密接触的日子里,六六耳闻目睹了大量或心酸委屈或催人泪下的场景。她得出的结论是:没有纯粹天使的医生,也没有纯粹无助的病患。医疗保障制度的缺失是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以及医德医风败坏的主要原因。



  为了写这部书,六六以医疗实习生的名义进入一线采风。最后的作品采用私人日记体例,假托上海某知名医院脑外科医生郑艾平的口吻写成。选用日记体的好处在于,可以顺理成章的知无不言,又能够充分吸引读者来进行“窥视”。



  《心术》首先谈到,医生这个职业是辛苦而危险的。说辛苦是因为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手术往往一站数小时,遇到突发情况又必须加班救火,导致业余时间被无限压缩,连找对象都要“就近”院内解决。说危险,则是手术的不确定性往往得不到患者家属理解。一旦手术失败,即意味着口角冲突,告上法庭,甚至动武、抬棺闹事都不罕见。小说中作为主要人物出现的三位脑外科青年医生都各怀苦衷:“大师兄”热心负责但性格内向,自己六岁女儿患有尿毒症迟迟得不到有效治疗;“二师兄”与女演员谈朋友,却因工作太忙、缺乏共同语言遗憾分手;第三位即郑艾平,他的女朋友护士小蕾因无端被患者家属殴打怒而辞职,也连带导致了两人恋爱关系的终结。



  再看患者这侧也是悲喜交加。市委领导孩子动手术时,“医院相关科室的各位龙头老大等在门口会诊……科里的副教授也只有在一旁剪线的份。”离休官员入住时,家属吩咐:“用最好的药!住最好的房!派最好的护士来!不惜一切代价挽救我的爱人!钱不是问题……”而与此同时,却有囊中羞涩的农村病人闻听开刀需五六万后弃治而去;有从大山里赶来的老汉在儿子手术失败死亡后呜咽着手捧骨灰盒离开。



  六六并不存在为院方开脱的心思,相反在书中多处痛快揭示了“医疗潜规则”。比如科室主任说:“注意与家属的谈话技巧。什么95%成功,5%失败,不许讲。要把数字概念模糊化……最近的官司有几起都是量化被抓的把柄。”“二师兄”狂妄道:“不就扣奖金吗?那几个钱,不要就不要呗。我多开几盒药,多做几台手术就回来了。”郑艾平则说:“你拿来的二级医院的片子,我们不承认,你昨天刚量的指标,今天要重新做过,我们只认我们医院的设备测出来的结果。我如果好心替你省钱,凭直觉判断,而少做一样检查,万一不巧恰恰就是省下的那部分出了麻烦,责任肯定是我的。”



  书中电视台联系医院拍节目那段最是精彩。这起初就是一幕戏剧,最后变成了一场闹剧:从医生们私下挑选典型,到女病人自愿充当道具;从被戳穿后进行弥补,到电视台恼羞成怒播放负面新闻。其讽刺之辛辣入骨,实在惟妙惟肖,又深刻贴近了当今现实。



  在《心术》的世界里,一切的困苦、无奈、不公都显得如此自然。没有哪一个医生天然敌视病患,也没有哪一家医院公然拒绝服务。它们鲜亮的矗立在那里,热情而卖力的展示最新设备、疗法以及药物。但与此同时,百姓确实越来越看不起病;医院正日益远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宗旨。我相信,如果六六愿意,她完全可以赋予《心术》一个与《双面胶》类似的凄惨终局。但她终究还是不忍了,最后让大师兄的女儿奇迹般的得到了救助,算是让读者被过分纠结的心绪得到了一丝慰藉吧。



  而“心术”本身又是什么意思呢?书中倒有着明确的解释:“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显然,第一重只是徒具“妙手”,到第二、三重境界才算具备了“仁心”。然而我以为,六六应该是在此留下了曲笔。因为一个国家医疗事业的完善,总不是靠着存在些许白衣仁人志士就可以解决的。
(个人看法:医生能达到这三重境界。那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好医生了,尤其是第二、三重境界,能有的很少哦!,还有这句话也说得好“一个国家的医疗事业的完善,总不能靠着存在些许白衣仁人志士就可以解决的”——精辟!

本文源自一舟书库 访问地址:http://www.guyizhou.cn/article/1241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看看:医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叫治病救人,就是看好病人的疾病。第二重叫人文关怀,不仅看好病人的病,还有悲天悯人之心,对待病人要像亲人一样。第三重,那就是进入病人的灵魂,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沧海一粟


   两种可能:作家描述有误;再就是本身医院分科只有大外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我们院长给中层每人发了一本,是一部反映医院方面的内容,还很少有这方面的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术》这本书不错。
去年我们附属医院系统的医政会议上每人发一本,结果书拿到后,几乎没有听领导讲话,整个下午的会议全身阅读读心术。其中的部分内容感同身受。外科医生的生活就是这样。
极力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1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14、15楼医院的院长管理理念一定很新潮啊,一般院长哪里想得起来让职工看这本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钱的问题 待遇上去了还有必要黑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2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护人员是现行体制下的牺牲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5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过这本书,找来看看去。14#15#楼的院长思想很解放啊,羡慕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一个完全没有医学背景的人来说,我起到了甚至连医生都起不到的作用,这是令我极其诧异的。病患是病急乱投医,他们只要看到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和善的面孔,挂着照片和名牌,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地倾诉。我的医生朋友们在解决完他们的工作以后,便将这样一部分病人转移给我,我的功用就是出借耳朵和同情心再加上温存软语。
我抽出相当一部分时间听他们说疾病的起源,家庭的纠纷,老板的残酷,未来的担忧,甚至房贷还有多少没还等等,听到动情处,我会提出我的意见甚至给予拥抱。”
如今医护都是超负荷的工作,在诊室,被病人围个水泄不通,护士接瓶都是用跑的,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听患者的家长里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