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蓝鱼o_0 于 2011-4-20 10:08 编辑
回复 1# ZTH
您的问题比较模糊,我尝试回答一下,希望能抛砖引玉:
应该说明一点,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医院感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首先两者的定义:
A: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B:医院感染: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由此可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有可能是原发性的,即本来就已经感染了耐药菌株,在入院48小时内被检出(例如CA-MRSA,USA300)。如果在入院48小时候获得了耐药菌株感染,那么则属于耐药菌株医院感染(派排除了潜伏期感染,比如TB)。
天然耐药株和获得性耐药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首先要看耐药性的产生,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
选择压力 抗菌剂的不当使用,增加了“选择压力”,导致微生物抗性的产生,产生抗性突变株。理论上,只要使用抗菌剂,细菌就会受到选择压力的作用,而不适当的使用或者滥用则会加剧微生物抗性发生的可能性。 (2)
自身保护机制 微生物本身对抗菌剂作用效果存在抵抗作用。研究显示,细菌对其抗性是由于内部一些稳定机制保护细胞免受有害物。其“流出泵”可排出有毒物质,将有害物代谢为非毒物排出。广泛存在的流出泵可将胞浆内的有毒物质浓度降低到亚毒性水平,这一机制已被认为是微生物抵抗有毒物质的主要途径。 (3)
微生物遗传学变异 微生物可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者获得耐药质粒等遗传学改变,获得抗力。例如细菌核酸的改变可产生抗力、也可通过突变或从其他细胞得到“抗性质粒”。真菌通过改变抗真菌药或者抗菌剂对其作用靶点,导致抗性能力增强。病毒也可以通过逆转录酶和蛋白酶的基因突变获得抗力。在抗力逐渐积累和抗菌剂选择压力双层作用下最终产生“耐药或者抗性”。 (这里的抗菌剂包括消毒剂和抗生素),谢谢楼下的提醒!
您指的天然耐药菌株的鉴别需要做进化树分析,追踪传染源,得到结论。是否是医院获得性耐药可以做细菌指纹图谱,进行同源性分析。
此外,罗嗦一句,定植和感染是不同的。耐药菌定植也未必会出现耐药菌感染。
参考:https://bbs.sific.com.cn/viewthread.php?tid=35322&highlight=%B6%A8%D6%B2
希望能对您有所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