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导管及插管部位选择 (一)、外周及中线导管(midline catheter) 1.对于成人,应选择上肢部位进行插管。(Ⅱ类) 2.对于儿童,可选择上肢、下肢或头皮(新生儿或小婴儿)部位进行插管。(Ⅱ类) 3.根据插管目的、维持时间、了解相关感染和非感染并发症、插管操作者的个人经验等因素,选择导管种类。(ⅠB类) 4.避免在给药或输液时使用钢针,以防止液体外渗时发生组织坏死。(ⅠA类) 5.当静脉输液治疗可能要超过6天时,应使用中线导管或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Ⅱ类) 6.对于使用透明敷料者,通过敷料外触诊辨别是否有疼痛和肉眼观察,每天评估插管部位情况。对于使用纱布或不透明敷料,除非患者有感染迹象如局部压痛或其他可能CRBSI迹象,否则不应揭除。(Ⅱ类) 7.当患者出现静脉炎(热、痛、红或触感静脉索)、感染或导管故障时,及时拔出外周静脉置管。(ⅠB类)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类) 2.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ⅠA类) 3.当对成人进行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应选择锁骨下静脉而非颈静脉或股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ⅠB类) 4.对于隧道式CVC放置部位,尚无适宜推荐意见。(未明确) 5.对于血液透析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应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部位,以防锁骨下静脉狭窄。(ⅠA类) 6.对于须接受长期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采用造瘘或植入等方式而非CVC。(ⅠA类) 7.使用超声引导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如果这项技术可用的话),以减少反复插管试探次数和机械并发症。超声引导技术仅供接受过全面培训的人员使用。(ⅠB类) 8.使用能满足病人处理的最少数量端口或腔道的CVC。(ⅠB类) 9.关于胃肠外营养置管,尚无推荐意见。(未明确) 10.当无必要时,应及时拔除导管。(ⅠA类) 11.当遵守无菌技术不能得到保证情况下(如急诊放置导管),应尽快更换导管,即48小时内。(ⅠB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