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的境界。
回顾自己的从医经历,何尝不是如此。初涉肿瘤专业时,满腔热情,面对顽疾,总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以为自己掌握很多医学知识,可以为病人治疗所有的病痛,但事实并非如此,面对着每况愈下的病人——日渐消瘦的身体,逐渐加重的病痛,濒临死亡的绝望,我的信心也在逐渐被消磨,痛苦和迷茫充斥着我年轻的心。正是这撒拉纳克湖畔墓志铭的故事解开了我的心结。“治愈”是“有时”,不是“常常”更不是“总是”。不管医疗技术多么先进,也不管人们花费多少金钱,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可能治愈每一个病人。恶性肿瘤更是如此,即便是手术根除了,放疗和化疗也辅助了,但不久又可能复发,于是又要开始下一个周期的手术、放疗、化疗……“生命不息治疗不止”,于是便让人心生几分沮丧,治疗有何意义?医生的使命又是什么?
随着医学经验的丰富,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也逐渐客观,有些病可治愈,有些病不可治愈但能控制,有些病不可控制但能缓解不适症状。医生其实只是比病人多点医学知识而已,同其它职业一样用专业知识来服务大众。对能治愈的病,积极去治愈;对治愈不了的病,我们就采取姑息治疗,帮助与安慰则成为主旋律。医学的局限和无奈注定它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但一个完美的医生一定会记住“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