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37|回复: 10

从这两张窦道内的液出液培养中能了解哪些信息?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简要介绍:这是两个胫腓骨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病人,术后切口周围出现红肿、渗液为暗红色、窦道形成。因此取样送外院做培养加药敏。
这两份标本的取样过程:先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窦道,然后用注射器抽吸窦道内的渗出液,因渗出液量不足以达到所用培养基的要求(共有需氧、厌氧、L型菌三个培养基),在取样过程中,用力挤压窦道周围,才勉强抽出所需要的量。
标本送后的二天,接到电话报告:这两份均为G+球菌,因标本量不足,不能排除污染。又等了1周多,接到这么两张纸质报告单,很奇怪依旧是电话报告的内容,为什么没有详细报告是哪个细菌呢?是不是可疑污染的话就不需要再进一步鉴定了?可是判断标本是否污染不是需要涂片看到上皮细胞吗?我们的采样方法是否恰当?从这两张报告单中能够了解到什么信息呢?还请专家解惑。
DSC04195.JPG

DSC04196.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0 收起 理由
星火 + 2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贡献排行榜:
发表于 2011-3-24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一点个人意见,其一,这个采样过程有点奇怪,明知道其中有渗出液,为什么要冲洗窦道呢?
其二,这个好像应该是开放性的伤口,为什么要送厌氧菌培养?
其三,历时这么长时间,按理说细菌的种类应该是可以鉴定出来的。这个药敏结果没看出来他是按照什么细菌来做的。因为至少万古霉素没检测,说明至少是不考虑葡萄球菌、肠球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寒烟

对这个检验水平有怀疑,2张都注明G+菌,第1张万古霉素中介(肯定不是葡萄球菌属),第2张阳性菌万古霉素没检测很奇怪。
既然分离出细菌肯定要鉴别菌种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一,这个采样过程有点奇怪,明知道其中有渗出液,为什么要冲洗窦道呢?”因为窦道内有引流沙条,如果不先进行冲洗,会不会有杂菌?
“其二,这个好像应该是开放性的伤口,为什么要送厌氧菌培养?”这个很无奈,因不是在我院做的,取培养基的同志拿回来的就是这样一套(3瓶)。原本我们以为应该是盐水棉签试管的那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4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姑且不说结果的正确性,就我从事多年的微生物检验来说,这样的检验方式简直就是背弃经典临床微生物,视微生物学正统为无物!
这种报告漏洞百出,毫无价值可言,这样的检验都敢做,如此的报告也敢发!彻底无语!

评分

参与人数 1 +4 威望 +1 金币 +4 收起 理由
乔-乔 + 4 + 1 + 4 我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4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巴斯德之徒 于 2011-3-24 13:48 编辑

对于手术切口感染,伴瘘道形成的病原体一般多是厌氧菌所致,例如厌氧放线菌、梭杆菌;其次需氧放线菌如奴卡菌、隐秘杆菌、链霉菌等也比较常见;而NTM也可导致皮下感染瘘道形成,一般治疗困难,经久难愈;再由就是真菌,如镰刀菌、毛霉菌、念珠菌、假性阿里什霉菌、枝顶孢霉、马杜拉霉菌、帚霉菌等。

经典和正统的临床微生物学对皮下瘘道分泌物的培养都会特别留意并兼顾上述这些微生物的检验。大体检验流程:
1、直接涂片:检测瘘道排出的硫磺样颗粒,涂片做革蓝染色、抗酸染色和改良抗酸染色,真菌染色。检测瘘道壁活检组织(对较深的瘘道一般要求在瘘道不同部位采集3~5点活检组织),采用组织匀浆机粉碎组织后涂片镜检,内容同前。
2、皮下瘘道排出物培养,主要是分离NTM、奴卡菌等需氧放线菌和真菌;厌氧菌分离放线菌和梭杆菌。
3、瘘道壁组织培养:内容同上。

由于瘘道往往与环境相通,容易定植环境细菌,故而一般不作普通条件致病菌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的培养。而且根据以往的文献,并没有关于这些细菌能导致瘘道形成的报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4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巴斯德之徒

请教巴版,我院曾经在一例胸腔术后患者切口部位形成的窦道组织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那么这个结果是否可以认定呢?一方面,通过二次手术患者治愈,另一方面,术后也根据这个结果进行了用药,所以大家都比较认可这个培养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4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怎么说呢,我这里不好说什么。只能说就目前的研究而言,肺克并没有能导致瘘道形成的能力。至于该菌是否是瘘道形成以后定植进去的,或者发生感染了就不好说了。
对于你们按照药敏结果用药取得效果,只能这么说,可能导致瘘道形成的直接原因也许是非感染因素导致的,因而不管你们是否使用抗生素采用二次手术都能解决这个问题;也或者是你们采用二次手术过程中抗生素灌注或清创时的消毒剂起的疗效也不好说。更何况抗生素并非专一起效的,也许导致感染并瘘道形成的真正病原菌与定植在瘘道中的肺克对所使用的抗生素均是敏感的,因而误打误撞给治好了也说不定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个人比较偏向于手术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6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问好各位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3-2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姑且不说结果的正确性,就我从事多年的微生物检验来说,这样的检验方式简直就是背弃经典临床微生物,视微生 ...
巴斯德之徒 发表于 2011-3-24 13:05



    非常赞成巴版的观点!这2张报告太莫名其妙了,看不出报告有一点点有价值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