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zqytwy 于 2011-3-12 15:58 编辑
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是时代发展至今的新思考、新问题。中国女性为争取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女性权益做了长久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极大成果。女性回归家庭并不是时代的倒退,而是更利于国家民族长久发展的智慧选择。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时代巨变,面临着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每一个时刻的发生都没有前车之鉴,需要集全社会的共同智慧研讨面对。敬请相关专家和各方面人士共同探讨和研究。
提案: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 提高社会幸福指数(草)
随着社会开放和物质需求的加剧,大多数女性走上社会,创造和体现体现着自我价值,承担和男性一样的角色。女性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大展身手,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
然而,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逐渐强化,以及对“男女平等”片面的理解,很多女性在全力争取竞争优势的同时,明显出现了“中性化”甚至“男性化”的现象。缺乏女性和母性意识,缺乏应有的女性素养已成为日渐显露的一大新的社会问题。女性社会意识不断强化,女性自我日渐强势、男性畏惧、同性恋增加、子女关爱不足、孩子教育不充分、青少年犯罪率激增、老人缺少关爱疏于照顾、家庭情感淡漠、剩女越来越多、离婚率逐年提高、当前人情冷漠、社会严重失衡等等,这与女性意识和家庭观念淡化,家庭关爱缺失密不可分。
在社会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社会和国家实力越来越充足,社会劳动日渐力有余,也随着部分家庭资产的积累,中产家庭越来越多.政府应倡导和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女性成员回归家庭,鼓励她们更多的关注投入“和谐家庭”的建设中,完善家庭的幸福与圆满,提高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
女性是家庭的主体,更应是主导维系家庭情感的妻子,是孝顺老人的后代,是孩子人生成长中的主要教育者。在家庭中,女性普遍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广大走入社会的女性仍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长久以来的性别观念和家庭分工模式,要求女性既要接受贤妻良母标准的检验,现代社会又要接受优胜劣汰的能力竞争,这使得女性既要具备传统魅力,又要具备现代社会竞争的魄力。双重要求和压力使得今天的女性比以往面临更多大重负,也给女性心理造成很多难以承担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着她们自身的生活感受和家庭生活质量。部分女性回归家庭对提高家庭和整个社会幸福指数的意义:
一,女性回归家庭,对稳定社会和促进家庭和眭作用积极。
男女因为生理、心理不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应不同。女性更适合管理家庭,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哺育、培养、教育孩子,促使家庭生活和谐幸福。
“推动摇篮的手能推动整个世界。”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被影响的地方。今天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是在孤独的环境中长大、由保姆带大、或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下长大、或过多依赖幼儿园的成长.缺失母爱和家庭温暖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中国今天已提早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问题在中国要比西方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突出得多。在农村,许多子女外出进城打工,老人们不仅无人照顾还要承担抚养孙辈的重负。在城市,突出的问题也是“空巢”老人,女子全职就业,年迈父母难以见面,更无暇关爱和照料。女性回归家庭将更多连接起大家庭的亲情情感。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有和睦的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
二,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有利于平衡就业矛盾。
女人承担着无可取代的生育和照顾孩子的功能和责任,同时女人又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家庭内部的运作本质上需要女人主导和负担。虽然有口号提出女人家庭工作两不误,那只是一厢情愿。女性一生更多面临着恋爱成家、结婚生育等重要人生阶段,女性本能上大多会以家庭为重,这会在影响她们职业发展的同时影响甚至丧失家庭幸福。
定义一个女人是否成功,评价的标准不是社会角色。女人成功应定义在更宽泛的层面上。一个拥有成功事业的女性是成功的,一个热爱家庭、让家庭成员幸福生活的女性也是成功的。适合女性和家庭自身发展,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愉悦快乐的生活方式是现代社会应该提倡的人性生活。
男女性别差异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社会应尊重这一客观事实,对男女区别对待。区别并非是不平等甚至歧视,而是合理的社会分工分配,并享有平等的自由选择权利。男女平等也并非是简单的男女工作对等,而首先是机会的平等、地位的平等、人格的平等。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社会分工的一种,承认这一社会分工,承认家庭劳动的社会价值,应是全社会的一种富有发展智慧的共识.
随着社会发展,欧美一些国家以及东邻日本和韩国,许多婚后或育后女性选择回归家庭,用婚前接受的良好教育和工作经验相夫教子,既稳定了家庭,教育了子女,也促进了稳定和谐社会,并为国家培养了更为优秀的后续发展人才。
为此建议,国家通过立法保障回归家庭女性的权益:
一,政府和国家以及社会和媒体应主导舆论导向,倡导社会认同和尊重回归家庭的社会女性,给予她们同等的社会地位,同等的公民合法利益以及社会福利、社保和医疗等保障。政府可设置一些优惠政策,让回归女性享有更多更好的保障,也可拿出适当的补贴鼓励女性选择回归家庭。
二,确保女性家庭财产权益,享有独立的财产和支配权,家庭收入双方共享。如因男方过失而离婚的男性需负担女性生活费用直至其再婚.完善相关婚姻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女性婚姻合法权益。
三,提供更为完善充分的女性素质婚姻教育,如家政,育子,健康保健,礼仪等培训。在社区和城市开展相关社会交流、交谊活动,促进家庭女性与社会的沟通交流。成立相关社团组织和机构,让她们生活更丰富,更富有情趣,更有社会认同感。为提高回归家庭女性的社会价值,应加强政府和媒体对她们的关注和报道,还可以通过竞赛,培训,评选等社会活动,让她们成为有荣誉感的社会人群。
四,对于还不能或不适宜或没有意愿选择回归家庭的职业女性,政府和社会应主导热爱家庭,关爱家庭成员的社会导向。出台一些鼓励女性用更多精力和时间回归家庭的政策。比如延长产假,有条件的机构和企业在寒暑假给予母亲亲子周、强化女性生理四期关爱、减少工作时间、差时工作等等。让全社会形成“热爱家庭,共建幸福美好生活”的新风尚。促进社会基础的和谐和稳定。与此同时,当部分家庭男性更适合家庭工作时,社会也应予以支持。
倡导部分女性回归家庭,强调的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女性,社会更应鼓励那些适合社会发展的女性更好的发挥她们的女性特质,服务于社会,为女性多元化、人性化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以体现更高层面的女性解放和权益保护.把女性一生的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回归家庭的选择权交于女性.
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是时代发展至今的新思考、新需求、新问题,也会面临新观点的争议和挑战,,需要人们认识和确立家庭事务的重要性甚至职业性。部分女性回家庭也是新型的合理优化社会人力资源的再分配,利于促进社会工作效率的提升,缓解失业问题,提高社会产值,促进经济的合理平衡发展。
部分女性回归家庭不是对女性的歧视,更不是社会的倒退,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是对人性和家庭本质的尊重和负责,是对社会道德的尊重和理解,会良好的促进家庭稳定和谐,促进婚姻感情的牢固和美满,符合我国数千年传承的人文思想,符合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需求.
政协委员:部分女性回归家庭有利平衡就业矛盾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2011年03月08日03:24
本报讯(记者李栋、张莹、石善伟、于梦江、何涛)“女性回归家庭并不是时代的倒退,而是更利于国家民族长久发展的智慧选择。”昨日,全国政协委员、女性研究专家张晓梅提交提案,建议鼓励部分女性回归家庭,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谈“剩女”、电视相亲、生孩子、离婚率等女性关注的话题。
张晓梅提出,在社会物质条件丰富的今天,社会和国家实力越来越充足,社会劳动力日渐有余,也随着部分家庭资产的积累,中产家庭越来越多,政府应倡导和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家庭女性成员回归家庭,鼓励她们更多地关注投入“和谐家庭”的建设中,完善家庭的幸福与圆满,提高社会的整体幸福指数。
“女性回归家庭,对稳定社会和促进家庭和睦作用积极;部分女性回归家庭,还有利于平衡就业矛盾。”张晓梅建议,国家要通过立法保障回归家庭女性的权益,确保女性家庭财产权益,享有独立的财产和支配权,家庭收入双方共享。同时提供更为完善充分的女性素质婚姻教育,如家政、育子、健康保健、礼仪等培训。对于还不能或不适宜或没有意愿选择回归家庭的职业女性,政府和社会应主导热爱家庭,关爱家庭成员的社会导向。
张晓梅同时强调,倡导部分女性回归家庭,强调的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女性,社会更应鼓励那些适合社会发展的女性更好地发挥她们的女性特质,服务于社会,为女性多元化、人性化发展提供条件和环境,以体现更高层面的女性解放和权益保护,把女性一生的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回归家庭的选择权交于女性。
广州日报:现在社会上出现比如人情淡漠,离婚率增长等情况,你认为是否是由于整个社会导向有问题所导致的?
张晓梅:妇女权益不仅体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关键是人们怎么去认知这个社会角色。如果社会角色得到大家充分的认识,回归家庭,也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在法律财产都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一部分女性更适合这种工作。否则既要社会交际,还要做家务,养育孩子、赡养老人,身心上会感到双重的压力。也有一部分女性精力非常充沛,有社会发展能力,对于这些人应该鼓励她们继续在社会上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可以鼓励她们回归家庭。把选择权交给女性自身是很重要的,要不在家里,要不都在社会上,反而没有尊重女性的特征和她们的主观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