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55|回复: 13

求助:谁对鼻疽佰克霍尔德菌、杀鲑气单胞菌有了解?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7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细雨润竹 于 2011-1-27 14:36 编辑

近期我们院转来一位局部封闭部位化脓感染患者,分泌物采样检出鼻疽佰克霍尔德菌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还有一例新生儿血培养出杀鲑气单胞菌,说实话,这三种菌株在我们院属首次检出,本人对这几个细菌相关知识(易感因素、致病力、防控措施等)了解不多,咨询微生物室的同志,感觉解读不甚满意,特请论坛上懂微生物的老师予以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细雨润竹


    类鼻疽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人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5 天,但也有感染后数月、数年,甚至有长达20 年后发病,即所谓“潜伏型类鼻疽”,此类病例常因外伤或其他疾病而诱发。临床表现复杂,有急性败血症者常伴多处化脓性损害,慢性者类 似空洞型肺结核表现。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 甚高。
类鼻疽 - 疾病病因

类鼻疽假单细胞菌本病病原体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本菌被Whitmori 和Krishnaswami 确定。因其形态与培养特性类似鼻疽杆菌,血清学上又有明显交叉,将其命名为类鼻疽杆菌(Pseudomonas psedomallei),后又将其改名为类 鼻疽假单胞菌。1993 年国际上根据其新发现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定名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类鼻疽杆菌为短而直的中等大革兰阴性球杆菌,长1~2μm,宽0.5~0.8μm,多 单在,偶成对或丛集,不形成荚膜及芽孢。一端有三根以上鞭毛,故运动活泼。普通染色常见两极浓染,用感染脏器样品制备的压印片染色时,可见菌体周围有不着色的白圈,即 所谓伪荚膜。本菌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甘油可促进生长。在4%甘油营养琼脂上培养24h,形成正圆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 后变为粗糙型 ,表面出现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本菌生化反应特性活泼,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左旋核糖及蔗糖等,产酸不产气,但不分解左旋木糖。

本菌含有两种主要抗原,一为特异性耐热多糖抗原,另一为与鼻疽杆菌相同的不耐热蛋白质共同抗原;其次还有鞭毛抗原。根据其不耐热抗原的有无,又可分为两个血清型:Ⅰ型菌具有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抗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Ⅱ型菌只有耐热抗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类鼻疽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的 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存活27 天,尿液中17 天,腐败尸体中8 天,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 年以上。在自来水中也可存活28~44 天,据观察该菌在约含40%水的土壤中经726 天仍 存活。加热56℃,10min 可将其杀死,各种消毒剂常用浓度迅速杀灭本菌,但苯酚和甲酚皂溶液的杀菌效果不理想。一般选用5%的氯胺T(chloramines-T)作为常规的消毒剂。

类鼻疽 - 症状体征

类鼻疽贺邻单细胞临床上可有急性败血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及亚临床型四种。

1.急性败血型 为最严重类型,约占60%。起病较急,寒战高热,并有气急、肌痛等,同时出现肺、肝、脾及淋巴结炎症与脓肿形成的症状和体征。特别以肺脓肿最为多见,好发于肺上叶并可累及胸膜,此时患者多有咳嗽、胸痛、咯血性和脓性痰,胸部可闻 及干、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并有肺实变及胸膜腔积液(脓胸)的体征。肺部病灶融合成空洞。其他尚有腹痛、腹泻、黄疸、 肝脾肿大及皮肤脓疱等。

2.病程数星期至数月。多数是急性感染消退后而形成多处化脓性病灶的症状与体征。

3.慢性型 病程达数年。常由于脓肿溃破后造成瘘管,长期不愈。典型病例以肺上叶空洞性病变(肺化脓症)为主,常被临床误诊为肺结核病。曾有报道一例骨类鼻疽脓肿患者病 程长达18 年。此型患者在漫长的病程中,常有间歇性发热、咳嗽、咯血性或脓性痰,体质逐渐消瘦、营养不良及衰竭等。

4.亚临床型 流行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群,受类鼻疽杆菌感染后而临床症状不明显,血清中可测出特异性抗体。这种现象在东南亚国家(泰国、越南、马来西亚)人群中约 占6%~8%。亚临床型患者一般不会发展为显性类鼻疽,但当有糖尿病等诱因存在时,仍有机会发病。

类鼻疽 - 诊断检查

类鼻疽细胞像诊断:本病的分布有较严格的地区性,患者大多有接触受染史,对于任何不能解释的化脓性疾病(特别是空洞性肺部疾患)或发热性疾病,都应考虑有类鼻疽的可能。病原学检查 及血清学反应对本病有确诊意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大多有贫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 增加为主。

2.病原学检查 取患者的血液、痰、脑脊液、尿、粪便、局部病 灶及脓性渗出物作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以分离类鼻疽杆菌。未污染的临床标本可直接接种于营养琼脂或营养肉汤,37℃培养24~48h,可获纯培养阳性结果。血培养在未使用抗菌 药物者,血与培养基的比例为1∶4;若已应用抗菌药物者其比例为1∶10。已污染的标本需改用选择培养基,常用麦康凯培养基的基础上按每10ml 加入多黏菌素2mg。对培养所获疑 似菌苔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00 个/ml 细菌左右,取0.5m1 菌液注射人幼龄雄性地鼠(或体重200~250g 豚鼠)腹腔,动物死亡后剖视,如见到睾丸红肿、化脓、溃烂,阴囊穿刺有白 色于酪样渗出液,即为Straus反应阳性,必要时对渗出液或脓汁再作细菌培养分离,进一步证实。

3.血清学检查 有以下四种方法。

(1)间接血凝试验:国内外均以效价1∶40 以上为诊断的临界值。但由于疫区本底较高,血凝抗体出现较晚等缺点,因而临床实用性较差,只能作为流行病学调查应用。近来将 类鼻疽杆菌的外毒素连接于细胞,测其外毒素抗体作为现症感染的标志,提高此试验的临床价值。

(2)补体结合试验:要求效价在1∶8 以上才有诊断意义。虽然补结抗体出现较早,并可保持2 年以上,其敏感性优于血凝试验,但特异性较差,交叉反应较高,实用价值不大。  

(3)酶联免疫试验:Dharakul 在包被抗原 方面作了改进,使用DNA片段分子量为30×103、19×103,作抗原和抗抗原IgG 和IgM 等单克隆方面的提纯,其诊断有效率为85%以下,误诊率和漏诊率均在15%。陈光远等对 此又作了改进,采用2000bp 特异抗原作间接ELISA 包被抗原的研究,结果其诊断有效率提高到98%,漏诊率为3.9%,误诊率仅为1%。并认为以前后2 次抗体呈4 倍以上升高者为现 症感染,下降者为既往感染。

(4)PCR 技术:采用22bp寡核苷酸引物扩增出 178bp 的DNA 产物。可以检测到1ml 全血中含10 个菌的水平。其他尚有琼脂免疫扩散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等方法。

其他辅助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示肺炎、肺化脓症(空洞)、化脓性胸膜炎等征象。

类鼻疽 - 流行病学

类鼻疽病原菌类鼻疽的流行,大多发生在北纬20°至南纬20°之间的热带地区,继后的研究工作进一步证明了从美洲的巴西、秘鲁、加勒比地区、非洲中部及马达加斯加岛到亚洲的南亚、东 南亚和澳洲北部均为类鼻疽疫区。

1.传染源 本病的传染源以往认为与野生动物有关,特别是鼠类曾被认为是主要带菌者和病原体在外环境中的播散者,但迄今尚无足够的证据。羊、马、猪、猴和啮齿类动物都 可能感染本病,但它们与人一样,都是偶然的宿主,虽然均能排菌,但在地方性流行区,维持本病流行的连续性作用不大。已有报道,进口动物能将本病引入新的疫区,造成暴发 流行,因而动物在扩大本病疫区范围的作用,亦不能忽视。患者作为本病的传染源意义较少。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证明,本病的感染来源主要是流行区的水和土壤,类鼻疽杆菌在流 行区的水或土壤中是一种常居菌,可以在外界环境中生长,不需要任何动物作为它的贮存宿主。水土的性状可能与类鼻疽杆菌生存更密切,据报告,在马来西亚采集的5621 份水样 ,阳性率为7.6%,其中稻田水最高(14.6%~33%),可能与水中有机质的含量有关。土壤也以稻田泥土为最高。Thomas 调查发现地表下25~45cm 的黏土层适合本菌生存,沙土层未 分离出细菌。

2.传播途径

①直接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这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②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土或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

③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感染。

④被吸血昆虫(蚤、蚊等)叮咬而造成感染。动物实验证明,类鼻疽杆菌能在印度客蚤和埃及伊蚊的消化道内繁殖,并保持传染性达50 天之久。

⑤人与人间传播,已有报道可通过家庭密切接触、性接触等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类鼻疽杆菌普遍易感。流行区的患者主要与接触含有本菌的水和土壤有关,所以长期在稻田中作业的农民感染率最高。人群隐性感染率在流行区约7% ~10%。

类鼻疽 - 治疗方案

类鼻疽治疗药对急性败血型病例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措施。发现类鼻疽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等有较强 的耐药性,因而对败血型病例不能作为主要药物,推荐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头孢他啶(2~4g/d)作为首选药物或联合其他广谱青霉素类药物或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等。贾杰等报道(1999 年)从海南岛分离到类 鼻疽杆菌15 株,作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其敏感率亚胺培南为93.3%,替卡西林、阿莫西林为73.3%;而头孢噻肟、头孢他啶仅为13.3%;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 复方磺胺甲噁唑)、诺氟沙星、头孢替坦均为6.7%;其他抗菌药物均不敏感。因而对本病治疗,推荐前三种 抗生素较为妥当,即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成人1~2g/d)静脉滴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成人3.2g, 3~6 次/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500~ 1000mg,3~4 次/d)口服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奥格门汀)(成人375~750mg)口服或1.2g,3~4 次/d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吴至成等报道从1例败血型中分离到类鼻疽杆菌作药敏试验,结果除亚胺培南敏感外,头孢他啶及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也敏感,仍可选用。 上述药物疗程一般需30~90 天,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病例的抗菌药物剂量是急性期的半量,但给药时间要更长些,并应根据抗菌药物的副作用,适当加以调整。有脓肿者宜作外科切 开引流,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慢性病例,可采用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或器官。

类鼻疽 - 预后预防

类鼻疽传播途径预后:未作治疗的急性败血型类鼻疽,其病死率在90%以上,随着诊断技术和抗菌药物的不断改进,病死率已下降到30%左右。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类鼻疽病死率较低,治疗后可下 降至10%或更低。

预防:主要防止污染类鼻疽杆菌的水和土壤经皮肤、黏膜感染。在可疑染菌的尘土条件下工作,应戴好防护口罩。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彻底消毒。接触患者及病 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接触后应作皮肤消毒。疫源地应进行终末消毒,并须采取杀虫和灭鼠措施。对可疑受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 周。从疫源地进口的动物应予以严格疫。变态反 应检查可适用于马属动物检疫重要措施,即采用粗制类鼻疽菌素经亲和层析法提纯制品,给动物点眼后分泌脓性眼眵者,判为阳性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是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有12个种,只有少动和类少动鞘氨醇单胞菌被认为是有重要临床意义的。由于在环境中广泛分布,在很多临床标本如血液、脑脊液、腹水、尿液、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创面以及医院环境监测标本中可以分离到。

请看看这篇文献《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研究进展 少动鞘氨醇单胞菌.pdf (387.8 KB, 下载次数: 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单胞菌属目录

生物学特性
微生物学检验
  气单胞菌属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可从水源、土壤以及人的粪便中分离。本属细菌有的种可引起人类腹泻等多种感染。
编辑本段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革兰阴性短杆菌,大小为(1~4)μm×(0.1~1)/μm,菌体两端钝圆,单极鞭毛,运动极为活泼(除杀鲑气单胞菌外)。无芽胞,有窄的荚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0℃,但在0~45℃皆可生长。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35℃经24~48h形成1~3mm大小,微白色半透明的菌落;在血琼脂上形成灰白、光滑、湿润、凸起直径约2mm的菌落,多数菌株有β溶血环,3~5天后菌落呈暗绿色;在肠道选择培养基上,大多数菌株形成乳糖不发酵菌落;在TCBS琼脂上生长不良;液体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   (3)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产酸,氧化酶和触酶试验阳性,在65g/L NaCl中不生长。
编辑本段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根据不同疾病采集粪便或肛拭子、血液、脓汁、脑脊液、尿液等标本。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直接涂片:标本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呈革兰阴性短杆菌。悬滴标本观察动力,运动活泼。   2)分离培养:血液标本经肉浸液或胰化酪蛋白大豆肉汤内增菌后转种血琼脂平板或含氨苄青霉素血平板;脓汁、分泌物等直接接种血琼脂平板;粪便标本接种肠道选择培养基。另一部分标本可接种于PBS,置4℃冷增菌后,于1、3、5、7、17天移种分离平板上。标本接种后,经37℃培养24~48h,观察菌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鉴定:①初步鉴定:挑可疑菌落移种KIA、MIU做初步生化反应,KIA:K/A、产气+/-、H2S-,MIU:++-;氧化酶阳性;②最后鉴定:氧化酶试验阳性可与肠杆菌科细菌鉴别,发酵葡萄糖可与非发酵菌鉴别。


杀鲑气单胞菌质是主要的水产感染的主要菌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一枝梅

谢谢一枝梅老师如此耐心细致而又系统的解惑,细读了一篇,从致病力、危害性看,似乎“鼻疽佰克霍尔德菌”更需要我们关注和警惕。

下载打印带回家仔细研究一下,感染管理重在提前干预,但愿我能够想出控制的好办法来,以不致引发大的不良后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一枝梅

是啊,看了该文章后方知“鞘氨醇单胞菌属”是一类丰富的新型微生物资源,可用于芳香化合物的生物降解。在环境保护及工业生产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由于对鞘氨醇单胞菌的认识较晚,该菌的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很少被关注,对其的研究也停留在初级阶段。但由于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致病力同样不容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细雨润竹老师提出问题,感谢一枝梅老师的讲解。我学习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7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杀蛙气单胞菌分三个亚种:杀鲑亚种、不产色亚种、杀日本鲑亚种。是无鞭毛、不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不形成芽胞及荚膜。为嗜冷菌,最适的生长温度为 20-25”C ,大多数菌株在 5”C 能生长,在营养琼脂上经 22”C;培养 48 小时,可形成圆凸的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可迅速溶血,7天后菌落可变成淡绿色。
杀蛙气单胞菌,氧化酶和触酶试验阳性,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不分解木糖、卫茅醇、肌醇和侧金盏花醇。具有明胶酶和 DNA 酶。大多数菌株发酵阿拉伯糖、蕈糖、半乳糖、甘露糖和糊精,不能在 7.5%NaCl 肉汤及 KCN 肉汤中生长,尿素酶、鸟氨酸脱羧酶阴性。三个亚种的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区别。
杀蛙气单胞菌在海水中,引起鱼类等感染,是蛙鱼(大麻哈鱼〉和鳟鱼的疖疡病的致病菌,此病为鱼类的特有疾病。不引起人类感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8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收藏了,准备好好学习一下老师所讲的内容,以增添一些知识储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8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几位老师的总结,已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您所说的杀蛙和杀鲑气单胞菌是同一种菌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2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o2zh 发表于 2011-11-21 08:48
请问您所说的杀蛙和杀鲑气单胞菌是同一种菌吗?

同一种细菌的不同亚种,除生物特性有一定差异外和致病性有时也不同。亚种间的不同可以通过核酸同源值的测定明确表达。
     同一种细菌的G+Cmol%固然应该相同,但G+Cmol%相同的却并不一定是同一细菌。因为G+Cmol%不能反映其碱基的序列。利用 DNA分子杂交技术测定DNA分子的相似度。DNA/DNA杂交时,同一菌的结合率为100%,80%~90%的同源为同一种内、同一亚种的细菌,60%~70%的同源性为同一种内不同亚种的细菌,20%~60%则认为是同一属中的不同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24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dxyylsm 发表于 2011-11-22 09:11
同一种细菌的不同亚种,除生物特性有一定差异外和致病性有时也不同。亚种间的不同可以通过核酸同源值的测 ...

哦,原来是同属不同种,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杀蛙气单胞菌的三个亚种:杀鲑亚种、不产色亚种、杀日本鲑亚种均不引起人类感染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