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3667|回复: 21

痰标本做或不做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27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从治疗的观点出发,大多数的痰标本没有意义,美国汤教授也说国外90%的痰标本是拒绝做的,大多数的标本是血液;国内大多数的标本却是痰标本,培养出的许多多重耐药的定植菌;我琢磨着如果不做这些痰标本,那么从院感控制的角度而言,又如何发现这些多重耐药、泛耐药甚至极端耐药的定植菌呢?这些定植菌一旦在院内传播,后果可想而知了。这也是困惑我的原因。不知各位老师对于痰标本检测是什么观点?

评分

参与人数 1 +10 金币 +4 收起 理由
野渡无人 + 10 + 4 很好的讨论话题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xywsw


    我院对痰标本,除要求采样合格外,一次采三个标本,有时用支气管镜采,或灌洗液;在培养前涂片,确认是否合格等,是否有培养价值;同时重视与临床医生沟通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医院科室送检的大都是痰标本,血标本很少,就像楼主说的,如何痰标本不做,哪有什么好办法来监测耐药菌的情况?请老师们指点。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讨论话题,欢迎大家继续讨论,特别是从感控和治疗的角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院血培养标本较多,痰标本的培养医师会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定,如气管插管者、气管切开者作为预防医院感染的监测以及呼吸系统的炎性病变一般治疗不明显时会主动取痰标本培养,说实话我们医院的医师做细菌培养的观念并不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现这么多的耐药菌,源头还是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现象,确实难抓呀!确实很无奈!我院院感很难开展这项工作,介入不了药事管理委员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来关注此话题,我来捧捧场!!国外90%都不做,说明还是在做!其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标本的质量难以控制而给临床诊疗带来一定的困扰!他们完全有理由和实力不做痰培养!但是,国内的运营体制、技术及经济实力都无法和国外比拟的!我们只能去做一些条件相对不算太高的项目!关键是如何做好它和提高它!我自己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加强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宣教,加强同临床医师的交流,争取领导支持等),将痰标本的合格率从20%提高到45%左右[当然和兄弟医院是没法比较的(惭愧,但至少在进步)],这大大提高了结果的可靠性(当然还得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其给临床诊治的作用得到一定的提高!当然离理想值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想: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都得抓住!因为这不是一口痰的问题,其背后是一个人的康复甚至是一个人的生命!不能因噎废食!!鉴于此,我们没有不做痰培养的理由,关键是如何去做!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toto + 1 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野渡无人

非常赞同您的观点,这也体现今年南京会主题:全球化思考,本土化行动。想给您加分但没有权限,请版主代劳啦
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逐步推进,哪怕只是一小步,只要我们在改变,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目标就会越来越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痰标本要做,首先要采样合格,第二,要做涂片,在涂片镜检的基础上做培养,药敏。但很多理想化的操作规程检验人员并不做得到。其实痰微生物检查是很有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是肯定要做的,医院要生存,科室要减少医药比,只能是尽量按照正确的方法提取痰液来做,不过施行起来相当困难,也没有几个科室会这么做的,医务人员通常都会说一个字“忙”,对这些都忽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野渡无人

我觉得在国内不管什么标本采样,一定要做好质量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2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检验前的质量问题大约占70%左右!!回复 11# tot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3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现在是要讨论怎样严格质量控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3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野渡无人


    “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想: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都得抓住!因为这不是一口痰的问题,其背后是一个人的康复甚至是一个人的生命!不能因噎废食!!”野渡版主真的是很敬业、很认真负责的好医生!向您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9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院大多数细菌培养标本也是痰,有多少是一合格的标本值得重视,我们、临床医师都应经常与细菌室医师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4 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老师对痰标本的看法,非常赞同,我们判断院内感染时,还是结合了临床症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26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痰培养是克雷伯杆菌且是耐药菌,而患者无临床症状算不算医院感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13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大的问题是标本质量的问题,同时实验室一定要涂片镜检,同时结合临床才能做一个比较客观全面的判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17#,没有感染征象,就不能认为是感染.如果没有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支持,不能判定,考虑污染或定植可能,也要跟踪观察,是不是有些依据还没有找到.而且2001年医院感染有详细的诊断标准,可以参照,论坛里应该有的,可以搜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痰培养的质控是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采样\保存\运送各个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象痰培养不能及时送检,暂存温度要求有些也很难做到,最近去临床转转,发现虽然每年我们培训都有做,但还是还是有护士医师对这些基本的不太知道,所以觉得宣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各流程上的人员都有相关知识,相信会越来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