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js661 于 2012-7-11 22:07 编辑
回复 5# 昊love无限
退热药物作用时间4-6小时,儿科临床上(不是在处理热原反应是)我们都是告诉家长在应用退热药4-6小时后如果体温再次超过38.5℃时,再次口服退热药。
从临床角度,二者不难区分:热原反应在及时处理后,患者的一般情况在数小时恢复到发热之前。而血流感染肯定要有相应的症状。20多年前没有一次性输液器,而使用现在的“止血带”供应室高压消毒,有个中午班一个房间8个孩子,6个热原反应!可以说处理过真正的热原反应很多,而真正的血流感染很少。
其实并非寒战、高热都是热原反应,我自己有过上呼吸道感染寒战后体温达40.2℃的记录。大约4-5年前收住公安局领导孙子腹泻病,请市医院专家会诊,专家查体后站在孩子旁边,护士长双手放在患儿头寻找血管做静脉穿刺时,孩子突然肤色改变、寒战继而高热。事后市医院专家说:要是静脉针打上后出现病情变化,家长一定会说打针打的!遗憾的是,当时感染控制意识不强,没有做血培养。——所以我的体会寒战、高热者并非都是热原反应。
上周我们一个6个月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典型寒战、循环不良、高热,处理后好转,第二天血培养(入院后、静脉输液前抽血)阴性杆菌生长(正式报告大肠埃希氏菌)。该例尿常规异常,应该是尿路感染引起的血流感染。这次寒战、高热到底原发病血流感染症状还是热原反应很难区分——6小时后精神状态很好、不发热。但该患儿入院就是血流感染,而非医院感染血流感染。
像这样一个科室,短时间内出现多人次类似热原反应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查找原因。尤其是注意有无引起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
通过2年来的临床实践,再来看当时的认识片面和“幼稚”,等有时间再介绍——gjs661 2012-07-1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