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原则,痔疮手术后给予抗菌药物的性质需要结合手术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判断。痔疮手术属于涉及直肠的清洁-污染手术,因手术部位存在大量肠道菌群(如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等),存在术后感染风险,此时使用抗菌药物属于预防性用药范畴。 预防性用药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 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如切口感染、肛周脓肿等),而非治疗已存在的感染。若患者术前已存在肛周脓肿、坏死性筋膜炎等明确感染,则属于治疗性用药。
- 用药时机:应在术前0.5~2小时或麻醉开始时给药,确保术中组织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抑菌水平。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出血量>1500ml,需追加给药。
- 用药周期:清洁-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若术后持续用药超过48小时,需重新评估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如发热、切口红肿渗液等)。
需特别注意:若患者术后出现明确的感染症状(如体温>38℃、白细胞升高、切口化脓等),则抗菌药物使用转为治疗性应用,需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方案。对于单纯性痔疮切除术,若无感染证据,术后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属于过度预防,需参照医院感染管理指标控制用药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