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124|回复: 2

重大更新!流感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成为关键因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2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999欣欣向荣 于 2025-2-12 10:31 编辑

流感传播途径革命性认知

2020版的诊疗方案中,针对传播途径的描述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嘘和咳嗽等
飞沫传播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通过上述途径感染。在特定场所,如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也可能通过气溶胶的形式传播,需(引起)警惕。
对比2025版诊疗规范,改为了空气传播、接触传播!
(二)传播途径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方式经空气传播, 在人群密集且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房间内更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经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
两个版本的院感防控措施,家属和工作人员都是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基本一致:
十一、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 五)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暴露风险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出现发热或流感样症状时,及时进行流感筛查。疑似或确诊流感的医务人员,不建议带病工作。
2024 年 4 月,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发布了《关于经空气传播病原体术语的全球咨询报告(Global technical consultation report on proposed terminology for pathogens that transmit through the air)》。介绍了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的最新术语。明确了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传播模式包括以下两种:经空气传播或吸入,直接沉积。
以上两种模式涵盖了我们平常说的空气传播(airborne),气溶胶(aerosol)和飞沫(droplets)传播,统称为通过空气传播(transmission through the air)。
2024年4月18日,WHO发布了《关于经空气传播病原体拟议术语的全球技术磋商报告》。主要更新内容如下:
1.将感染源排入空气、含有病原体的颗粒称为“感染性呼吸道颗粒”(IRPs)。IRP的大小是一个连续变量,摒弃了以往采用单一分界点区分颗粒大小而定义“气溶胶”和“飞沫”的做法。
2. 用“通过空气传播”来总体描述主要通过空气或空气中悬浮物传播的传染病,其下又分为“经空气传播并吸入”和“直接沉积”。

“经空气传播并吸入”指感染源将IRPs排入空气后被他人吸入并可能引起感染;
“直接沉积”指感染源将IRPs在短距离内排入空气后,直接沉积在易感者暴露的面部粘膜表面从而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并引起感染。在以往,人们对流感传播途径的认知多聚焦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上。但如今,一项革命性的认知出现了:经过大量深入研究与实际案例分析,发现空气传播已然成为流感传播的主导途径。
世卫组织2024公告:流感病毒气溶胶传播占比升至68%,传统飞沫传播降至32% 。
传统观点认为: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和接触传播(如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进行扩散。
最新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并传播至更远的距离。这意味着,即使没有直接接触患者或飞沫,也可能通过吸入空气中的病毒颗粒而感染流感。
关键发现空气传播的证据研究发现,流感病毒可以在空气中以气溶胶形式存在数小时,尤其是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空气传播的病毒颗粒可以穿透普通口罩,增加了感染风险。传播距离扩大传统飞沫传播的距离通常为1-2米,而空气传播的病毒颗粒可以扩散至更远距离,甚至覆盖整个房间。高风险环境密闭空间(如办公室、教室、公共交通工具)和通风不良的场所是空气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流感防控建议:流感传播途径更新为空气传播后,防控措施需要相应调整,以更有效地应对空气传播带来的风险。以下是主要的防控措施变化和新增建议:
1. 加强空气流通与通风变化:空气传播使病毒在密闭环境中更容易扩散,因此通风成为关键防控手段。措施:增加室内外空气交换,开窗通风。使用高效空气净化器以减少空气中的病毒颗粒。公共场所(如学校、办公室、商场)应优化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
2. 佩戴口罩的重要性提升变化:空气传播使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风险增加,佩戴口罩的作用更加突出。措施:在公共场所,尤其是密闭空间(如电梯、公共交通、室内集会),建议佩戴医用口罩或N95/KN95口罩。在高风险区域(如医院、流感高发区),建议升级口罩防护级别。
3. 社交距离的调整变化:气溶胶传播距离可能超过传统的1-2米飞沫传播范围。措施:在室内场所,尽量保持更大的社交距离(如2米以上)。避免长时间停留在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4. 减少聚集性活动变化:空气传播使聚集性活动的风险显著增加。措施:尽量减少大型室内聚集活动。如需举办活动,应选择通风良好的场所,并控制参与人数。
5. 加强环境消毒变化:空气传播使病毒可能沉降在物体表面,环境消毒仍需重视。措施:定期对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进行消毒。使用紫外线消毒灯(UV-C)对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消毒。
6. 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变化:空气传播使无症状感染者传播病毒的风险增加。措施:加强手卫生,勤洗手或使用免洗消毒液。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出现流感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
7. 推广疫苗接种变化:空气传播使流感病毒更容易扩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措施:鼓励公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高风险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加强疫苗宣传,提高接种率。
8. 公共场所防控升级变化:空气传播使公共场所成为高风险区域。措施: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和消毒。在流感高发季节,公共场所应提供口罩和消毒用品。鼓励错峰出行,减少人员密集。
空气传播成为流感传播的关键途径后,防控措施需要更加注重空气流通、口罩佩戴、社交距离等方面。公众应提高防护意识,配合公共卫生政策,共同降低流感传播风险。同时,及时接种疫苗仍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针对此次流感传播途径的更新,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8 收起 理由
高山雪莲W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2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2-12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事求是的更新值得点赞,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