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11 22:45
01-11 22:43
01-07 16:18
01-06 15:55
01-03 17:36
01-02 17:30
查看: 12|回复: 0

[感控科普] 【感染科普笔记2025-2-5】优秀主题帖|介入操作真的需要按照手术室管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5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作者:王玉兰
审核:吴怀英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是全国最大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论坛,是感控人员的学习园地和感控问题探讨平台,常有会员提出各种感控问题,还有热点话题,引发关注和热议。
评为2024年11月份优秀主题帖的话题:介入操作真的需要按照手术室管理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介入操作真的需要按照手术室管理吗?DYEY范特西版主提出如下问题:在论坛搜索了相关帖子,关于介入手术室的管理问题一直是大家非常头疼的,想请教各位老师几个问题:
  • 介入属于手术还是属于特殊诊疗操作呢?
  • 介入操作真的需要比照手术室管理吗?大家肯定都说是的,那么背后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是降低感染率还是说更方便管理?
  • 介入操作真的需要外科刷手吗?好像没有明确的规范指出介入需要刷手,专家共识也是用手卫生笼统带过,最近也问了几个心内科的主任,在他们从医的几十年里从没进行过外科手消毒,也几乎没有感染的发生,因为介入的操作特殊感染几乎微乎其微,那么我们把大量的精力资源放在介入手术室上的目的在哪?

对于介入室(也称介入导管室)是否需要按照手术室管理,大家讨论热烈。看看SIFIC论坛上会员们对此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汇总大家讨论的主要内容如下:1.介入不属于手术,属于治疗性操作,手术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有切口;(2)进行组织、器官切除(含部分切除)。而介入操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2.对介入操作是否执行外科手消毒争议最大。
  • 大家认为既然不是手术,是不是没有必要进行外科手消毒(基于理论与感染率极低的循证证据)?
  • 介入室设有外科刷手池,实际大多数介入手术医师不执行外科洗手。
  • 深静脉置管没有要求外科手消毒,不知道介入操作为什么要外科手消毒呢?
  • 介入科的医生(包括上级医生)也说这么多年感染率几乎为零,所有介入室几乎不按照外科洗手认真去执行。

3.环境管理按照手术室管理,外科手消毒是否参照,建议根据操作类型,时间长的操作建议外科手消毒;我们设有外科手消毒设施,考核培训过,但未把介入医生的依从性纳入质控。
介入操作是否需要按照手术室进行管理,我们进一步探讨。

介入室与手术室比较其特点与不同有哪些?

介入操作是通过特定的影像设备引导,将导管或导丝穿入身体,对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介入治疗操作包括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脊柱内镜诊疗技术、关节镜诊疗技术、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技术等等,其项目涵盖了从心血管到骨科,从呼吸系统到消化系统等多个医学领域,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疾病。介入治疗操作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手术是以诊断或治疗疾病为目的,在人体局部开展的一系列医学操作,包括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重建形态或功能、移植细胞组织或器官、植入医疗器械等。特点一是有切口,二是进行组织、器官切除等。
介入操作与手术比较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由此表可见,介入诊断与治疗和手术都属于侵入性操作,既有相同处,又有异同点,选择介入与手术方式需要评估利于患者病情与康复。

介入治疗相关问题的探讨与答疑

(一)介入治疗属于手术还是属于特殊诊疗操作?《手术操作分类代码国家临床版3.0》中,明确规定为介入治疗为治疗性操作;《感术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介入治疗不属于手术,《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介入治疗为“特殊诊疗操作”。《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属于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由此可见,介入治疗不是手术,为治疗性操作。
(二)介入操作需要按照手术室管理吗?因介入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将导丝导管及侵入性器械等穿入或植入人体的血液系统、无菌器官和无菌组织,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将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无菌操作要求高;介入治疗的无菌物品需要暴露在器械台上,为防止污染,介入室的环境布局、流程管理需要按照普通手术室管理。介入室参照手术室管理内容包括:
1.建筑布局与流程管理建筑布局与流程管理按照手术室设置,布局上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管理要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2.人员管理为了保证介入操作环境的洁净度,减少污染机会,介入室人员的进出管理,要严格按手术室管理要求:实行门禁管理,一切与介入操作的无关人员不得进入介入室。介入室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介入室工作服,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室外工作服及工作鞋。手术医生及进入介入手术间的医护人员必须戴外科口罩、清洁圆帽,介入医生介入操作时,必须穿洗手衣及无菌手术衣。
3.物品管理介入室的无菌耗材种类多,多数是高值耗材,物品、器械等需要按照手术室要求进行管理。耗材资质要合格,分类存放于无菌物品间的无菌柜中,专人保管,保证在有效期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环境管理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参照手术室管理。《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要求,介入室按照Ⅱ类手术室环境管理,要配备空气消毒机等空气净化消毒设备,每日消毒。如介入室建有层流系统(如复合型介入室),则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13)管理,定期清洁过滤网,定期更换粗、中、高效过滤器。
介入操作间的温湿度按照手术室要求设置:介入操作间温度宜控制在21℃~27℃;相对湿度30%~60%。介入操作开始后,关闭分区之间的门。
手术台床单一人一用一更换。当介入治疗结束后,常规使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依据病原体选择)彻底消毒介入室物表、地面;所有进入限制区的物品、设备,均应拆除外包装,擦拭干净方可进入。运送外来器械的箱子、袋子禁止带入介入操作间。
5.无菌操作介入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所有使用的器械和耗材也要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确保所用器械及物品无菌,防止污染。
因此,小编认为:介入室建筑布局、人员管理、物品管理、环境管理,要参照手术室管理。
(三)介入操作需要外科手消毒吗?该问题是SIFIC论坛讨论争议最多的问题。有的人认为需要执行外科手消毒,有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如果参照手术室管理,介入室操作者是否要进行外科手消毒呢?一些医院的介入室管理制度中也有执行外科手消毒的要求,但从会员们讨论及实际执行情况看,外科手消毒执行并不理想,有要求,未落实成为常态。
《介入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临床实践专家共识》中:参与介入手术的所有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而手卫生包含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手卫生内容宽泛,表述含糊,并没有明确要求介入操作执行外科手消毒。
《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中: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没有明确要求执行外科手消毒。
介入治疗是在X线血管造影机等影像设备的导向下进行操作,多为穿刺,且操作人员的手更多接触的是导管导丝等无菌物品,没有与病人组织器官直接接触;而手术是直接对病变部位进行手术操作,手术者的双手要直接接触到病人组织器官、体液等。
从伤口大小、与组织接触、操作时间、感染率等来看,介入治疗的手卫生要求没有外科手术高,目前的深静脉置管操作、腰穿、胸穿、骨穿等操作也没有要求进行外科手消毒。
因此,我们是否对介入室的手卫生进行思考?洗手及手消毒范围是否为双手及前臂?鉴于目前介入室手卫生实际进行问卷调查,希望相关规范标准进行具体约定,以便于临床执行手卫生。
(四)介入室需要纳入重点科室管理吗?介入室需要纳入重点科室管理。

侵入性操作是指诊疗活动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接触破损的皮肤黏膜或接触完整黏膜的各类操作。由此可见,介入治疗属于侵入性操作肯定无疑。
侵入性操作特点是破坏人体组织屏障,有器械侵入或置入人体无菌脏器、血管等,但一旦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后果严重,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1.《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国卫医办函〔2019〕480号文件)十项基本制度之六: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的基本要求:(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2) 制订并实施临床使用各类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3)实施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4)开展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5) 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十项制度具有普适性、基础性、底线性、强制性的要求。因此,介入治疗操作需要:建立名录,风险评估、制定措施、实施监测(感染病例及执行率监测),持续改进。
2.2022版等级医院评审中对侵入性器械/操作条款要求:建立名录,制定制度,培训知晓,实施监测,督导检查,持续改进。
3.介入治疗因定位准确,疗效高,见效快,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等优点,开展的治疗项目越来越多,选择介入治疗的病人越来越多;介入治疗已发展为与外科、内科治疗并驾齐驱的三大治疗学科之一,各地医疗机构投资新建、改建的介入室如雨后春笋般;而参与介入操作的医生又来自内科、外科、妇科等不同科室,良莠不齐,无菌理念与无菌操作差异较大。
随着介入治疗的增多,介入室的感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医务人员感控意识淡薄,无菌观念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等等,介入感染风险增加。
因此,将介入室纳入感控重点部门,加强介入室医院感染防控,强化各级人员感控意识,完善感控制度及措施,加强感控管理,关注感染重点环节,开展风险评估,及早识别风险,尽早干预,为介入治疗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是侵入性操作,属于治疗性操作,涉及的高危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操作因素、器械因素、患者因素等,关系到介入操作的质量和安全,因此,介入室的建筑布局、人员管理、物品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需要参照手术室管理。通过规范管理,有效降低介入治疗风险,保障患者健康。
您对介入室关注讨论的话题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也可以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本文原始素材来自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DYEY范特西”老师的主题帖)论坛主题帖原文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投稿:sific2007@163.com(来稿请注明SIFIC科普笔记投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