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2-17 16:11
02-17 16:10
01-07 16:18
01-06 15:55
01-02 17:30
查看: 86|回复: 1

[原创] 耳念珠菌容易找上哪些人?家属会感染吗?严守“四早四勤” 防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7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高山雪莲W 于 2025-2-1 09:21 编辑

导读:在医疗健康领域,耳念珠菌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它顽强的生存能力、较强的耐药性以及易传播性,时刻警示着我们要严阵以待。而了解耳念珠菌容易盯上的人群以及其对家属的感染风险,并严守“四早四勤”防线,对于有效防控这一棘手病菌来说至关重要,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健康安全以及医疗环境的稳定有序。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表示,耳念珠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目前已遍布美国一半以上的州,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威胁。

超级真菌——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又称耳道假丝酵母,是2009年被发现的一种病原真菌,有“超级真菌”之称,易在患者皮肤中定植,具有多重耐药性,致使临床病症难以治疗及流行难以控制。
因耳念珠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加上目前医疗机构惯用方法难以鉴别,容易误诊;该病菌可以在不同环境存活很长时间,容易污染医疗环境,引起了全球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它对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存在较高耐药比例,这使得治疗难度加大。耳念珠菌感染人体后,可累及多个部位,常见于耳道、伤口、血液、肺部等,引发相应部位的炎症比如造成耳部疼痛、发热、呼吸急促等多种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或通过人际传播。患者与他人直接皮肤接触、接触被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物体表面等都可能导致传播。而且它可在医院环境中长时间存活,易造成交叉感染,尤其容易感染那些免疫力低下、长期住院、有严重基础疾病以及老年人等高危人群。
耳念珠菌容易找上哪些人?
一般情况下,耳念珠菌是不会感染健康人群的。但是以下几类人群高危人群应做好重点防护工作——
①近期做过手术的人群;②患有糖尿病、癌症或多种疾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③长期使用广效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者;④近期在护理机构入住,并且身上曾插管(如呼吸管、鼻胃管)的人。
照护病人的家属会感染吗?
健康的人通常不会感染耳念珠菌,大家无需过度恐慌。预防主要在于洗手和消毒。如果家属在照顾患者过程中,没有做好防护措施,比如未正确佩戴口罩、未严格执行手卫生,接触了被耳念珠菌污染的环境、患者的分泌物或者使用过的物品等,就很可能会被感染。

对于感染者使用过的物品或公共区域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一般来说,皮肤或其他身体部位有耳念珠菌或感染耳念珠菌的感染者可以离开病房参加用餐和团体活动,注意包扎伤口以防止体液渗出,接触的物品和公共设备做好消毒即可。
预防耳念珠菌感染,严守“四早四勤” 防线!
早发现
耳念珠菌感染初期,症状可能并不十分典型,容易被忽视。这就要求医院的各个科室,尤其是感控部门、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以及检验科等,要建立起敏锐的监测机制。对于那些长期住院、免疫力低下、频繁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接受过侵入性医疗操作的高危患者,如来自有耳念珠菌疫情暴发的医疗机构,或自身之前呈检出过耳念珠菌,则应重点关注,积极进行病原学送检。需密切留意其身体状况,哪怕是细微的发热、局部炎症等表现都不能放过。同时,检验科要不断优化检测方法,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以便能尽早从送检样本中发现耳念珠菌的“踪迹”,为后续的防控和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

早诊断
一旦通过检测手段怀疑有耳念珠菌感染的可能,快速且精准的诊断就成为了重中之重。医疗团队需要依据专业的医学知识、先进的检测技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及时组织多学科会诊,避免误诊、漏诊情况的发生,明确诊断是否为耳念珠菌感染,从而能够迅速启动针对性的治疗和防控措施,不让病菌有进一步传播和肆虐的机会。

早报告
关于耳念珠菌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迟报!
包括
    ①检验科或实验室检出耳念珠菌后,应尽快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培养及测序阳性结果均应上报!
    ②当病区新收治由外院转入的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时,所在临床科室应尽快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③临床科室发现本病区7天内检出≥2例耳念珠菌病例,应在发现第2例检出阳性时尽快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启动流调与应急管控。
对于耳念珠菌的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阳性率要高于常规的培养鉴定法,因此,应尤其重视分子生物学检测阳性结果的报告
早隔离
临床科室发现收治了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后,应立即严格落实患者隔离,同时做好接触隔离。
    ①患者隔离: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应进行单间隔离或集中安置,首选单间隔离,如单间数量有限时,应优先安置传播风险更高的耳念珠菌患者(急性腹泻、尚有伤口引流、临床操作频繁等)。
    ②接触隔离:耳念珠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因此,要严格落实好接触隔离的各项措施,包括在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的病室门、床头、患者腕带、病历夹等张贴接触隔离标识;所有接触该患者的人员(医护人员、工人、保洁及探视者)均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进行接触隔离;工作人员在进入患者病室时常规应穿工作服、戴外科口罩、一次性手套及帽子;存在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或大面积接触的操作(如翻身、换床)时应穿隔离衣;执行可能引起喷溅的操作时应加戴防护面屏/面罩。

勤消毒
耳念珠菌能够在环境中存活一定时间,这就使得环境消毒成为防控工作的关键环节。医院的各个区域,无论是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室这些重点诊疗场所,还是走廊、电梯、卫生间等公共区域,都要进行全面且高频次的消毒。选用合适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按照科学的浓度配比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对物体表面、空气、医疗器械等进行细致消毒。对患者使用过的物品,更要做到专人专用、一用一消毒,不给耳念珠菌留下任何可乘之机。
日常消毒: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每日3次对患者所在病室床单元、地面、卫生间进行清洁消毒。
终末消毒:患者转科/出院后应对隔离病室进行终末消毒,推荐过氧化氢消毒机进行终末消毒。

勤防护
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过程中,是最容易受到耳念珠菌感染威胁的群体之一。因此,他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防护意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和手卫生制度。
诊疗操作前:正确穿戴隔离衣、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操作过程中:注意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自身暴露;
操作结束后:及时、规范地脱卸防护用品,并做好手卫生。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探视人员等也应按照要求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卫生,共同筑牢防护的坚实防线。

勤培训
全院上下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无论是直接参与医疗救治的医护人员,还是负责后勤保障的保洁、护工等人员,都应当对耳念珠菌的相关知识、防控要点以及最新的诊疗规范烂熟于心。医院的感控部门要定期组织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让大家深入了解耳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感染症状以及防控和治疗措施等内容。只有全员都具备了扎实的防控知识和技能,才能在面对耳念珠菌时做到心中有数、应对有方,形成强大的防控合力。

勤管控
1.环境管控:无论是病房、手术室,还是走廊、电梯等公共区域,都需高频次地进行清洁消毒,减少耳念珠菌在环境中的定植与传播。
2.医护人员操作管控:督促医护人员时刻严守无菌操作原则,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日常护理等各项工作时,严格穿戴好防护用品,做好手卫生,规范使用、处理医疗器械,避免因操作不当让耳念珠菌有传播扩散的机会。
3.患者及家属管理:对于确诊或疑似耳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及时隔离,同时向家属科普相关知识,要求家属做好自身防护,遵守探视规定等,从源头和关联人员处控制病菌的传播。
4.转运管控:患者外出检查前应佩戴好有接触隔离标识的腕带,病房应提前告知转运人员及检查科室,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做好标准预防措施,安排在最后检查,检查结束时彻底清洁消毒。患者转科/转院时,应提醒接诊人员落实标准隔离。
5.医疗废物管控: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一次性诊疗用品等均按医疗废物处置,采用双层医疗废物袋包装。
6.复用医疗器械管控: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常用的器械设备(如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应做到专人专用,减少设备共用。
7.织物管控: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的医用纺织物按照常规处理流程即可,但不得在病房抖动和清点织物,防止病原体扩散。
8.监测管控:建立起完善且敏感的监测体系,医院各个科室协同合作,对住院患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等高危人群密切观察,争取尽早发现感染菌,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只有通过全方位、高频次的勤管控,才能最大程度降低耳念珠菌带来的感染风险,守护好医疗环境安全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5-1-1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了,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