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跃平 于 2024-12-23 19:11 编辑
之前看到一篇文献《基于风险识别与聚类分析的医疗机构保洁人员手卫生监测指标研究》,彼时也整理了一些读后感,分享如下。
先说结论:一前五后:即清洁消毒前、准备工具后、清洁消毒后、个人脱卸防护用品后、转运医疗废物后、环境整理后。
手卫生是医院感染防控措施中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措施。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4年版)关于手卫生依从率的监测对象也由之前的“医疗机构内医务人员”转变为“医疗机构内工作人员包括:医疗机构内医务人员和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及环境的其他工作人员(如保洁、护工等)”。 目前,关于手卫生指征及时机采用我国WS/T313-201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HO手卫生工具以及美国2014年发布的《手卫生预防医疗相关感染策略》规定/建议的“两前三后”: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手卫生指征及时机的统一为监测手卫生依从性及干预提供了同质化的工具及标准。 但普遍适用的手卫生监测指标对于医疗机构的保洁人员是否完全适用?比如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前等都是保洁人员手卫生的空白时机。从而使得临床工作中普遍存在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低与手卫生干预无从切入的瓶颈。此外,保洁人员具有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干预措施难以实施等特点。 因此,如何找到具有医疗机构保洁人员普适性的手卫生监测指标从而为提升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供工具及方法,是实际工作中较为关注的问题。 发表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第21卷第2期的一篇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该研究基于风险识别与聚类分析方法探索适用于医疗机构保洁人员手卫生监测的指征与时机。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单位267名保洁人员中的50人进行匿名观察其工作流程及行为。由流行病学专家、公共卫生专家、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护理管理专家及保洁公司管理人员组成的10人专家组通过判别工作流程,借助风险识别工具划分风险带,通过聚类分析确定手卫生指征。 进一步的聚类分析显示工具准备、清洁消毒、个人防护、医疗废物及环境整理为5个主要行为节点。最终确定保洁人员的手卫生指征为“一前五后”,即清洁消毒前、准备工具后、清洁消毒后、个人脱卸防护用品后、转运医疗废物后、环境整理后。 该团队于2023年在《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第22卷第5期发表了上述研究的下篇文章:医疗机构保洁人员“一前五后”手卫生干预效果研究。
把纳入研究的保洁人员分为三组:对照组和两个试验组。对照组采用WHO“两前三后”手卫生指征进行培训,两个试验组分别采用“一前五后”手卫生指征进行广泛培训和采用“一前五后”手卫生指征进行精细化培训。最终的结论为:“一前五后”比“两前三后”手卫生指征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保洁人员的额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和培训,“一前五后”手卫生精准化培训课有效提高医疗机构内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最后附上两篇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