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医院感染(交叉感染)
|
是由易感者体外的病原微生物,通过不同传播途径进入易感宿主体内而引起的感染。
|
1.已感染的患者:主要感染源。
2.病原携带者(或被定植的人):患者、工作人员、患者陪护人员。
3.动物感染源:受感染的动物患者某些昆虫。
4.环境储源:空气、物品、食品、血液和血制品、生物制品及水系统。
|
1.接触传播:
①直接接触
②间接接触
2.空气传播
3.飞沫传播
|
易感宿主
1.人体对个人的防御功能:
①特异性
②非特异性
2.影响人群易感性的主要因素:
①婴幼儿及老年人
②易感人群数量
③免疫人群减少
④病原体变异
⑤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或抑制者
⑥接受各种侵袭性操作的患者
⑦营养不良者
|
可预防
|
1.清洁消毒与灭菌
2.无菌操作
3.预防隔离
4.手卫生
|
内源性医院感染(自身感染)
|
是自身携带或定植的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位置、性质、数量的改变或使微生态环境失衡而引起的感染。
|
患者自身的病原菌多为条件致病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自身感染。实际上,这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有的是人体正常菌群,有的是正在身体其他部位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而有的是入院后从医院外环境中而来的条件致病菌,可在人体定植。一旦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有经该部位的侵入性操作(如经呼吸道、尿道或中心静脉插管、气管切开或手术等),则可发生感染。
|
1.原位菌群失调:也称菌群混乱,是指正常菌群虽仍生活在原来的部位,亦无外来菌入侵,但发生了数量或种类结构上的变化,即出现了偏离正常生理组合的生态学现象。根据失调程度不同,原位菌群失调可分为三度。
①一度失调
②二度失调
③三度失调
2.移位菌群失调:在医院中更严重的是移位菌群失调,也称定位转移或易位。即正常菌群由原籍生活环境转移到外籍生活环境,或转移到本来无菌的部位定植或定居,如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转移到呼吸道或泌尿道定居。其原因多为不适当地使用抗菌药物,即该部位的正常菌群被抗菌药物抑制或消灭,从而为外来菌或过路菌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定植的条件。包括横向转移和纵向转移两种形式。
3.血行易位:正常菌群在一定诱因条件下,迁移到远隔的组织或脏器,形成病灶而引起的感染。血行易位可分为血管内易位和组织脏器易位。血管内易位是血行易位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可发生在微生物定位转移之前或之后。
|
易感部位
1.有菌部位:一般为人体的正常储菌库,正常微生态环境能够阻挡外来细菌的定植。当这种平衡或定植抵抗力被破坏,依据破坏的程度就会造成外来菌的不同感染。破坏定植抵抗力最危险的因素就是抗菌药物,其次为各种疾病状态。
2.无菌部位:主要是指人体内的无菌组织和脏器。一般情况下不易发生感染。但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有可能成为易感部位。局部穿刺、介入治疗、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放疗和患有免疫力低下的疾病,是无菌部位发生感染的常见诱因。
|
难以预防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