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03 09:00
01-02 17:30
01-02 14:48
01-02 11:15
查看: 795|回复: 0

[感控科普] 【感染科普笔记-2024-8-21】可复制丨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策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8-21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作者:王玉兰
审核:吴怀英
说到国内外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新生儿必在其中。纵观三十年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占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60%。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舆论关注和家庭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
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屏障功能不完善,皮肤黏膜薄,呼吸道纤毛运动差,胃酸、胆酸少,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外界致病菌容易侵袭新生儿,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低体重儿、早产儿等高危新生儿,是医院感染暴发的高危人群。任何不规范的操作、环节,均可能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新生儿发生感染后,临床表现不典型,不容易早期发现,因此,新生儿病死率高,危害大,后果严重;新生儿发生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感染的病原体复杂(细菌、病毒、真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难以确定,调查与干预难度大;在每一次发生的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的背后,都有感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给感控工作不时敲响了警钟。因此,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是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全流程关注,进行感染防控。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部门和重点人群,如何防范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现将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策略分享给大家,希望新生儿科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防范感染风险,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一、建立健全管理组织,认真履行职责健全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是防范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重要组织管理工作。
  • 新生儿科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明确职责与分工,认真履行医院感染管理职责,定期召开例会,分析反馈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存在问题,以及改进措施。
  • 结合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特点,制定符合新生儿专科特点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具有可操作性,落实落地到日常工作中,并依据国家、省市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定期对制度、流程进行更新与完善。
  • 新生儿科管理流程多,应制定详细的流程指引,利于制度流程的有效落实,如新生儿暖箱清洗消毒流程、设备、物表清洗消毒流程等,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出来,让操作者如保洁员易于掌握与执行。
  • 制定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防控质量考核标准及查检表,院科两级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感染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并开展侵入性操作的过程监控。

二、培训教育以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案例为切入点,对新生儿科全体医务人员、保洁后勤等人员进行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重要性、相关知识、风险环节、防控措施等培训教育,让人人重视感控,参与感控,认真落实感控措施,人人把关,筑起新生儿科坚固的感控防线。
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识别、预警的培训,提高敏感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感染事件,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患者家属的教育也很重要,感控也需要家属参与,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三、核心感染防控措施:从人、机、料、法、环进行管理(一)人员管理人是感控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人的行为影响着感控的结果。新生儿科涉及的人员较多,如工作人员、患儿、家属探视人员等。
1.工作人员管理:工作人员包含:医生、护士、会诊、保洁、督查、后勤人员等(1)严格入室管理,所有入室人员,入室前须洗手或手消毒、更换室内衣、室内鞋,接触新生儿前戴外科口罩。手机上班前后进行消毒。
(2)实行门禁管理,非本科室人员非工作需要不允许进入;后勤维修等人员进入时,由本科室人员做好入室指引及管理。注意手卫生,尽可能不要随意触碰非工作区域物表及设备。
(3)新生儿病房/NICU的工作人员接种乙肝疫苗后上岗,定期复查乙肝抗体,必要时进行复种;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有条件时可开展麻疹、水痘等疫苗的注射。
(4)工作人员患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性疾病时,及时报告科室,做好隔离观察和医学观察期的防护管理,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
(5)遵循诊疗和护理操作顺序: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患儿后感染患儿的原则进行。
2.患儿管理从我国发生的新生儿医院感染事件案例的教训看,做好患儿预检分诊非常重要,将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分区隔离是防范感染性疾病在新生儿科内传播的关键。
(1)所有患儿入室前医生做好病史问诊,根据问诊结果决定是否安置于隔离室或观察治疗区,并及时进行相关病原学送检。在疾病流行季节,应加强病毒相关筛查。
(2)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儿应分室或分区安置,不能将感染与非感染患儿混置于一室。疑似感染、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最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在落实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落实相应的隔离措施。如肠道传染病严格落实接触隔离措施。
3.患儿家属及探视人员管理实行严禁探视制度:进入病房的探视者,换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洗手或手消毒后,才能进入病房。探视者近期如有发热、腹泻症状或患呼吸道感染、麻疹等感染性疾病,不允许探视。
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如母乳喂养知识宣教,母乳的取得与保存,新生儿生活环境要求,新生儿护理常识等。指导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二)环境管理新生儿病房是患儿休养生息的地方,尤其早产儿、低体重儿在此住院时间长,好的环境利于他们生长发育,而污染的环境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传播,严重威胁他(她)们生命及健康。
1.床位管理:暖箱是新生儿的吃住生活的家;建立落实暖箱流动登记制度,暖箱区域位置、使用患儿的姓名、住院号、时间等要详细登记,做到可追溯。目前一些医院通过信息化实现温箱流动登记和追溯,比人工登记省时省力,值得学习与借鉴。
2. 严格落实环境物表清洁消毒(1)使用中的暖箱/辐射台/蓝光箱,即要保持箱内的清洁,箱内使用清水毛巾湿式擦拭内表面,禁止使用任何消毒剂,防止消毒剂对患儿的危害;箱外高频接触的把手、按钮、抽屉把手等要做到中低水平的消毒。每次使用后暖箱均应认真执行终末消毒,终末消毒时要拆分到最小化,定期检测评价消毒效果。
(2)对新生儿各区域有详细的环境物表清洁消毒制度及流程,清洁工具应分区使用,实行颜色标记或区分,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关注桌、椅、门把手、电开关、设备带、医疗设备操作面板、监护导线等高频接触物表的消毒,每天≥2次、中低水平消毒。隔离室的物表需达到高水平的消毒。除了日常消毒及终末消毒外,每周大扫除1次,墙面、门窗保持清洁干燥,无污迹、霉斑。
(3)—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计、软尺、血压计腕带等)专床专用,每日消毒,患儿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黄疸检测仪、手电筒等非专人专用物品需一人一用一消毒。
(4)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5)在肠道病毒高发季节,或一旦有肠道感染患儿时,要增加消毒的频次,消毒剂从中低水平提高到高水平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1000mg/L。
3.空气管理保持病室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通风不良者,采用机械通风;有条件者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做好温湿度管理,室温应维持在26±2℃,相对湿度应维持在55%-65%。
新生儿科按Ⅱ类环境要求配备空气消毒装置,每日空气消毒2次,每季度采样进行空气细菌监测。
非必要的用品禁止携带入病房,室内禁止养殖花草和树木。
(三)物品管理
  • 严格无菌消毒物品使用管理,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做好日常检查管理;开启后的无菌液体、消毒剂、药液,标注开启时间,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在有效期内使用。
  • 新生儿所有注射器具禁止共用。使用独立包装的小剂量注射用水、生理盐水等,避免多剂量药物共用。
  • 新生儿科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一次性用品一人一用一丢弃;眼药水、药膏等专人专用;婴儿秤每人用后更换垫巾或消毒。超声检查使用灭菌/消毒型耦合剂。
  • 新生儿衣被毛巾一人一用一消毒,床单、奶巾,婴儿衣服每日更换,随脏随换。
  • 配奶时严格无菌操作,奶具一婴一用一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消毒或高压灭菌;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清洁消毒;奶瓶刷每次使用后消毒。

四、建筑布局合理规范的病房空间布局流程是严格做好院感防控的基础和基本保证。
  • 建筑布局洁污分区明确、功能流程合理、标识正确清晰,从硬件上保证了新生儿科感染防控的需要。
  • 新生儿科设有医疗区(普通病室、隔离室等)、医疗辅助区(配奶室、奶具清洗室、设备存储室等)和污物处理区(污物处理室、仪器设备/器械清洁消毒室)等。医疗区及医疗辅助区按清洁度划分四区:隔离区域:包括隔离室、隔离区(过渡隔离区)、隔离床。污染区:包括早产儿室、足月儿室、沐浴室等。潜在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办公室、护士站、家长接待室等。清洁区:配奶室、配药室、无菌物品存放室等。
  • 按照感控要求落实各区域的管理制度。各区的门要及时关闭,洁污区域明确区分,尽可能做到不互串各区,防止交叉污染。

五、侵入性操作管理侵入性操作即给患儿建立了救治和生命通道,同时由于屏障破坏也增加了感染风险。不论呼吸机的使用,还是脐静脉、脐动脉、PICC置管;插尿管、胃管、吸痰等侵入性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手卫生,熟练掌握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做好日常导管的维护,落实集束化防控措施,每日评估;开展“三管”的目标性监测;制定查检表,院感科和科室感控小组开展防控措施依从率的过程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改进。如导管相关的感染病例监测,发生导管相关的感染病例,科室要及时组织讨论分析发生的原因,查找各薄弱环节,举一反三,不断改进与完善防控措施。
六、手卫生管理各种诊疗操作、患儿的照顾,均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双手,但双手也会成为传播病原体的媒介,手卫生在新生儿科的院感防控中“手”当其冲。
  • 手卫生设施配置: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包括洗手池、非手触式水龙头、清洁剂、干手设施和洗手流程图等,每床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各入口配备洗手或手消毒设施。
  • 手卫生理念要深入人心,接触患儿前后、无菌操作前、从污染处到清洁处、接触分泌物、排泄物后,接触污染环境后要严格落实手卫生。科室倡导相互提醒的文化,当因忙碌等原因,忘记或忽视手卫生时,大家本着共同目标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同事间及时相互提醒执行手卫生。
  • 开展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定期公布手卫生调查结果,如果出现手卫生执行不好,依从率下降,及时在全科晨会上反馈,引起重视。对手卫生执行不好的个人及时提醒告知,重点跟踪督促改进。

每季度采样进行手卫生环境卫生学监测。
七、监测(一)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 科室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感控医生加强日常督促检查;院感科每天从院感系统中对新生儿科病人进行监测,发现感染病例与主管医生及时沟通;出现感染病例增多迹象,怀疑有共同暴露因素或者共同感染来源时,及时报告院感科;院感科及时到科室调查了解情况;根据调查结果采取干预措施,并密切监测是否有新的医院感染病例出现。必要时向上级报告。
  • 及时送检病原学标本,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检出耐药菌病例,采取接触隔离措施。
  • 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选择用药,使用敏感、有效、无毒、廉价的抗生素,避免滥用。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增加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机会。尽量使用一种抗菌药物 ,减少联合用药 ,要考虑药物对新生儿肝、肾等不良反应。

(二)环境卫生学监测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评价消毒灭菌效果及措施,减少新生儿病室发生感染的危险。
  • 制定本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监测频率至少每季度1次,监测项目包括空气、物体及环境表面、医务人员手,科室还应根据感染风险评估情况定期开展对奶具、奶制品、被服织物、 配奶水、洗澡水等的监测。监测结果有异常时需及时重新采样监测,并查找原因,进行改进。院感科关注新生儿科环境卫生学监测情况,可定期进行抽检。
  • 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病室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增加监测频率或随时进行监测,必要时对工作 人员进行鼻腔、咽拭子、肛拭子等主动筛查。

(三)消毒相关监测
  • 使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不稳定消毒剂时,现配现用,每次配制后进行浓度监测,达标后使用,尤其是对保洁员配制消毒剂的过程及浓度,感控小组成员要定期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
  • 采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及空气消毒时,登记累计使用时间,并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使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时,根据空气消毒机的类型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维护,建立空气消毒机维护登记本。每季度监测空气消毒效果。

八、医疗废物管理新生儿病室的医疗废弃物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使用后的尿布应立即丢弃,尽可能减少与清洁物品的接触,丢弃被污染的尿布后,脱下手套,洗手或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隔离患儿产生的废物全部按感染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打包,贴上标识,密闭转运。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医务人员、后勤人员、患儿及其家属共同参与。通过加强教育培训、落实规章制度、改善硬件设施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医院感染事件;加强日常感控工作的监管,防患于未然,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S]. 卫医政发[2009]123 号, 2009.[2]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办公室关于印发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引(2020版)的通知[3] 团体标准《新生儿病房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T/NAHIEM 87-2023)[4]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广东省医疗机构新生儿科肠道病毒感染防控指引[S]. 粤卫办医函[2019]15 号, 2019.
欢迎投稿:sific2007@163.com(来稿请注明SIFIC科普笔记投稿)“本平台所有文章欢迎大家转发到朋友圈、群内学习,但若需转载至公众号或其它平台发布,请先联系小编确认同意”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官网图文:王小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