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回复: 1

[资料] 麻疹诊疗方案与人感染禽流感诊疗方案(2024 年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9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尘埃69 于 2024-7-29 14:04 编辑

附件 1 麻疹诊疗方案(2024 年版)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出疹性呼吸道传染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流泪、畏光和斑丘疹等,少部分可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重症可导致死亡。为进一步规范麻疹的临床诊疗工作,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麻疹病毒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包括24 个基因型,分属于 8 个进化分支(A-H),基因型A仅见于疫苗株。麻疹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麻疹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酸、干燥、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在日光照射或流通空气中20分钟即失去致病力,56℃ 30 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 天内都有传染性,以前驱期最强。免疫力低下患者传染期可延长。
(二)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亦可造成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对麻疹普遍易感,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暴露后的显性感染率达到 90%以上。
三、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口咽部后,吸附并侵袭呼吸道上皮细胞,繁殖扩展至局部淋巴组织,进入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在感染后第 2 或第 3 天发生第一次病毒血症,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并在该处广泛繁殖,在第5~7 天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散布到全身皮肤黏膜、组织和器官,造成病变。皮疹为病毒直接或免疫损伤致皮肤浅表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渗出,真皮淋巴细胞浸润、充血肿胀所致。由于崩解的红细胞和血浆渗出,致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沉着,表皮细胞坏死及退行性变形成疹后皮肤脱屑。如损伤肺、心脏、脑等组织,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脑炎或脑病等并发症。在感染过程中,除了麻疹病毒直接侵犯宿主细胞引起病变外,机体也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器官损伤。由于呼吸道上皮细胞水肿和纤毛缺失,局部屏障功能下降,可继发细菌或其他 病毒感染。
四、病理改变
麻疹的病理特征是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称为华弗细胞(Warthin-Finkeldey cells),其大小不一(15~100μm),内含数十至百余个核,核内外均有嗜酸性包涵体,尤以胞浆内为多,电镜下包涵体内有排列整齐的病毒核壳体,可见于皮肤、结膜、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处。口腔麻疹黏膜斑病理改变与皮疹相似,可见充血、渗出、坏死。胃肠黏膜也有类似改变。心肌可出现间质水肿及单核细胞浸润。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肝肾等实质器官可见细胞变性或灶状坏死。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 7~21 天,一般为10~14 天。
(一)前驱期。持续 2~4 天。首先出现发热、不适和厌食,随后出现流涕、打喷嚏、鼻塞、声音嘶哑和咳嗽等表现。结膜炎严重程度不一,可伴流泪或畏光。起病后2~3 天约90%患者口腔出现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柯氏斑),为0.5~1mm白色、浅灰色隆起,基底发红,可发生融合,通常位于与第二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也可蔓延至硬腭和软腭,为麻疹前驱期特征性体征,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二)出疹期。多于发热 3~4 天开始出疹,持续3~5 天。皮疹首现于耳后、发际、颜面部和颈部,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至手掌和足底。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直径2~5mm,压之褪色,可融合成片,疹间皮肤正常。此期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咳嗽加剧,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儿童可有高热、惊厥。手掌、足底出疹后,若无并发症,体温开始下降,进入恢复期。
(三)恢复期。出疹 3~5 天后,全身情况改善,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留下棕褐色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1~2 周后消失。儿童麻疹肺炎、心功能衰竭更多见,成人麻疹肺炎少见,几乎没有心功能衰竭。孕妇感染麻疹病情相对较重。妊娠早期可引起自然流产和死胎;妊娠中、晚期可发生死产和早产,但一般不引起胎儿发育畸形;在分娩前不久患麻疹的孕妇可经胎盘将麻疹病毒传给胎儿,发生新生儿麻疹。重症麻疹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不升,皮疹可呈出血性,可并发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脑炎或脑病等。既往接种过麻疹疫苗者一般不会感染麻疹病毒,个别感染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中低热或无发热,呼吸道症状轻,可无柯氏斑,皮疹可于发热当天出现,出疹顺序和分布不典型,  皮疹稀疏,出疹期短,少见脱屑,一般不留色素沉着。
(四)并发症。
1.肺炎:为麻疹最常见并发症,主要为麻疹病毒所致间质性肺炎,亦可继发细菌及其他病毒性肺炎。多发生于出疹期,以 5 岁以下婴幼儿和儿童多见,是引起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2.心肌炎、心功能不全:多见于2 岁以下并发肺炎或营养不良患儿。
3.喉炎:多见于低龄儿童,易发生喉梗阻,出现“三凹征”,重者可窒息死亡。
4.中耳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由麻疹病毒或继发细菌感染引起。
5.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较少见。主要表现为脑炎,好发于婴幼儿,见于麻疹急性期,大多预后良好,严重者可有智力障碍、癫痫、偏瘫等后遗症。极少数出现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发生在麻疹感染后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panencephalitis, SSPE)是一种罕见的致死性慢性进行性脑退行性病变,发病率 1/100 万,多发生于2 岁前患过麻疹的儿童,预后差。
6.肝损伤:主要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轻、中度升高,多见于成人。
六、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1.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可减少。继发或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升高。重症麻疹患者血小板可减少。2.其它检查。ALT、AST、肌酸激酶(CK)及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可升高。
(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常用标本为咽拭子、鼻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唾液、尿液,出疹5 天内采集标本最佳。
1.核酸检测。麻疹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病毒分离。分离到麻疹病毒。3.血清学检查。未接种麻疹疫苗的患者血清麻疹病毒IgM抗体在出疹后 1~4 天出现,1 周左右达高峰,可持续6~8 周。4~28天内检测 IgM 抗体最敏感,出疹3 天内可能为阴性。麻疹病毒 IgG 抗体在出疹后 7~10 天出现,2 周左右达高峰,可持续终身。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8~56 天内麻疹病毒IgM 7 抗体也可呈阳性。
(三)胸部影像学。
合并肺炎时,胸部影像学可表现为累及多叶段的小叶间隔增厚和网格影,小片状和或大片状磨玻璃影和实变影,微结节、小结节,马赛克征,合并胸膜腔/心包腔积液,合并纵膈气肿。
七、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一)疑似病例。出疹前 7~21 天有麻疹患者接触史,或麻疹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并有发热、流涕、咳嗽、流泪、畏光和斑丘疹等临床表现者。
(二)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出现柯氏斑或有麻疹典型的皮疹特点及出疹顺序。
(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1.麻疹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2.培养分离到麻疹病毒(非疫苗株);3.出疹后 28 天内麻疹病毒IgM抗体阳性(采血前8~56天内无麻疹疫苗接种史);4.血清麻疹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 倍及以上升高。
八、鉴别诊断
(一)风疹。全身症状轻,口腔黏膜光整,无黏膜斑。起病1~2天出疹,迅速遍及全身,皮疹色淡,2~3 天消退,无色素沉着和脱屑,出疹时耳后、枕部淋巴结可肿大。口咽拭子或唾液风疹病毒核酸阳性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鉴别。
(二)幼儿急疹。起病急,骤起高热,持续3~5 天,体温下降或正常后全身出现红色斑疹或斑丘疹,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唾液疱疹病毒 6 型核酸阳性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鉴别。
(三)猩红热。多见于学龄前或学龄儿童,急性发热,皮疹多于发病1天内出现,皮疹针尖大小,高出皮面,可伴瘙痒,疹间皮肤可充血,疹退后指、趾皮肤有脱皮。伴咽痛,扁桃体红肿,可见杨梅舌或口周苍白圈,颈部淋巴结肿大。咽拭子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或抗原或核酸阳性,或血链球菌溶血素 O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2 倍及以上升高有助诊断。
(四)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见于婴幼儿,以持续发热、睑球结膜充血、口唇皲裂、  颈部淋巴结肿大、指趾端梭型红肿及恢复期指趾端脱皮等为主要表现,病程中也可出现皮疹,但无麻疹特征性出疹顺序及色素沉着,无口腔黏膜斑。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小板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增快。抗菌药物治疗无效。
(五)肠道病毒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 岁以下年龄儿童发病率最高,可出现全身性皮疹,以丘疱疹多见,无麻疹特征性出疹顺序,口腔黏膜可见溃疡,无麻疹口腔黏膜斑,出疹后一周左右皮疹消退,疹退后无色素沉着。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有助鉴别。
(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 EB 病毒 (Epstein-Barr virus, EBV) 原发感染引起,好发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表现为急性发热、咽峡炎、扁桃体肿大伴渗出且多有膜状物覆盖、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少部分患者出现类似麻疹样皮疹,但无麻疹典型的出疹顺序及口腔黏膜斑,疹退后无色素沉着。外周血白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升高为主,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大多数患者肝酶异常。急性期血清抗EBV-CA-IgM阳性和/或血清EB病毒DNA阳性可助诊断。
(七)药物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所引起的麻疹样皮疹较常见。无黏膜斑,皮疹多样,无麻疹典型的出疹顺序,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 IgE 水平可升高,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
九、治疗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
(一)呼吸道隔离。疑似病例单间隔离,确诊患者可集中隔离。无呼吸道并发症的患者隔离至出疹后 5 天,有肺炎并发症的患者隔离至出疹后 10 天。
(二)一般治疗。
1.加强护理:保持眼结膜、口腔、鼻腔、皮肤清洁,及时清除分泌物。
2.生命体征监测:病重或有基础疾病者给予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
3.退热:高热时给予适量退热药,辅以物理降温。
4.保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进食少及高热者给予静脉适量补液,防止、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5.补充维生素 A:每天一次给药,连续2 天。12月龄以上儿童每次 200000IU,6 月至11 月龄每次100000IU,小于6 月龄每次 50000IU,对于维生素A 缺乏的有眼部症状的儿童,2~4 周后还应给予 1 剂相同剂量的维生素A。
(三)并发症治疗。
1.肺炎:对单纯麻疹病毒性肺炎,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合并细菌性肺炎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痰多患者可进行祛痰、气道雾化,必要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视缺氧程度给予氧疗、经鼻高流量或机械通气。
2.喉炎:常见于婴幼儿。轻度喉炎、无气促、无喉梗阻表现患者,予激素雾化吸入治疗。有明显气促、喉梗阻表现者可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1mg/kg/d~2mg/kg/d,或 氢 化 可 的 松 3mg/kg/d ~ 5mg/kg/d ,或地塞米松0.2mg/kg/d~0.5mg/kg/d),一旦发生严重喉梗阻,需紧急气管切开。3.心功能不全和心肌炎:按心功能衰竭和心肌炎治疗。4.脑炎:按病毒性脑炎治疗。
(四)中医治疗。麻疹以外透为顺,内传为逆。麻为阳毒,以透为顺,以清为要,故清热透疹为基本治则。顺证据证予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及养阴生津之治;逆证据证予以清热解毒、熄风开窍及扶正固脱之法。方中药物剂量随年龄、病情、地域酌情增减。
1.顺证。
(1)前期—邪郁卫分。临床症状:发热,恶风,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畏光羞明,泪水汪汪,目赤胞肿,倦怠思睡,两颊黏膜红赤,发热第 2~3 天颊黏膜可见麻疹黏膜斑,小便短黄,或大便稀  溏,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淡紫。治法:辛凉透表。推荐处方:宣毒发表汤加减。常用药物:升麻 3g、葛根9g、连翘9g、淡竹叶6g、牛蒡子 6g、前胡 6g、桔梗 3g、枳壳(麸炒)3g、荆芥6g、防风 6g、薄荷 6g、杏仁 6g、甘草6g。煎服法:水煎服,日一剂,分2 次服(下同)。加减法:高热无汗者,加浮萍;咽红肿痛者,加射干、马勃;高热伤阴者,加生地、玄参、天花粉等;素体虚弱者,加党参、黄芪、黄精等;疹出不畅、热甚烦躁、口渴舌绛者,加生地黄、淡豆豉等。推荐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
(2)出疹期—邪入气营。临床症状:发热,3-4 天后疹出,疹点先出于耳后发际,继而头面、颈部、胸腹、四肢,最后出于手心、足底、鼻准部,丘疹稠密紫红,可伴有口渴欲饮,咳嗽加重,目赤眵多,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紫。治法:解毒透疹。推荐处方:清解透表汤加减。常用药物:西河柳 6g、蝉衣3g、葛根6g、升麻6g、连翘 6g、金银花 6g、紫草 5g、桑叶3g、菊花3g、炒牛蒡子6g、甘草 6g。13 加减:壮热烦渴者,加生石膏、知母、栀子;咳嗽气促、痰多者,加全瓜蒌、鲜竹沥、浙贝母;皮疹稠密、紫黯成片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推荐中成药: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
(3)恢复期—余邪津伤。临床症状:出疹后 3~4 天,皮疹按出疹顺序开始消退,皮肤糠状脱屑,发热渐退,咳嗽减轻,声音嘶哑,食欲恢复,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指纹淡紫。治法:养阴清热。推荐处方: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物:沙参 9g、玉竹6g、生甘草3g、桑叶5g、麦冬 9g、白扁豆 5g、天花粉 5g。加减:咳嗽不止者,加桑白皮;大便干结者,加决明子、瓜蒌仁、火麻仁;食欲欠佳者,加炒神曲、炒麦芽;潮热盗汗者,加地骨皮、银柴胡;皮肤瘙痒者,加白鲜皮、地肤子、鸡血藤;余热未清,低热不退,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推荐中成药:生脉饮。
2.逆证。
(1)麻毒闭肺证:症状壮热持续不退,烦躁,精神萎靡,咳嗽气喘,甚则呼吸困难,皮疹融合、稠密、紫暗或见瘀斑,乍出乍没,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开闭。方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用药如蜜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黄芩、虎杖、芦根、瓜蒌 14 仁等。中成药可选用痰热清注射液。
(2)热毒攻喉证:症状壮热持续,咽喉肿痛或溃烂,声音嘶哑,吞咽不利,饮水呛咳,咳如犬吠,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面唇发绀,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以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方用清咽下痰汤加减,用药如玄参、射干、桔梗、甘草、牛蒡子、全瓜蒌、浙贝母、荆芥等。中成药可选用六神丸。
(3)邪陷心肝证:症见壮热不退,烦躁不安,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遍及周身,色紫红,甚者神昏抽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燥起刺,脉弦数,指纹紫、达命关。治以清心开窍,平肝熄风。方用钩藤饮加减,用药如钩藤、桑叶、菊花、茯神、竹茹、川贝母、生地黄、白芍、甘草等。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
十、预防
1.管理传染源:麻疹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并发症患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 天。
2.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避免去公共场所或人多拥挤处,出入应戴口罩;症状轻、无并发症的患儿可居家隔离;医疗机构采取按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做好患者隔离安置及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3.免疫预防:预防麻疹的主要措施是麻疹疫苗接种。我国免疫规划使用的为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腮风疫苗,MMR),共接种 2 剂次,8 月龄、18 月龄各接种1 15 剂,每剂皮下注射 0.5ml。
4.暴露后预防:对无明确 2 剂次麻疹疫苗接种史的密切接触者,暴露后尽早(最好在72 小时内)接种疫苗,可提供免疫保护或减轻病情。对于免疫功能低下、孕妇、6月龄以下婴儿等无麻疹疫苗接种史或无既往感染史者,可于暴露后 6 天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
人感染禽流感诊疗方案(2024 年版)
人感染禽流感(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是由禽流感病毒中某些亚型(如H5、H6、H7、H9及H10等亚型病毒中的一些毒株)感染人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症状因感染病毒的亚型不同而异,重症病例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全球每年均有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发生,为规范人感染禽流感的诊治,实现对病例的早发现、早治疗,减少重症和死亡,在《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 版修订版)》和《人感染H7N9 禽流感诊疗方案(2017 年第1 版)》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订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黏病毒科(Orthomyxovirus)甲型(A型)流感病毒属,病毒粒子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为80nm~120 nm,有囊膜。基于囊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抗原性不同,分成不同H 亚型和N亚型。基因组为分节段的单股负链 RNA。至今发现能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H3N8、H5N1、H5N2、H5N6、H5N8、H6N1、H7N2、H7N3、H7N4、H7N5、H7N7、H7N9、H9N2、H10N3、H10N5、H10N7、H10N8 等。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如氧化剂、含氯消毒剂和碘剂)、紫外线等均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65℃加热30分钟或100℃2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人感染禽流感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发。
(一)传染源。主要为病/死禽和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健康禽类,也可以为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猪、牛等哺乳动物,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人或其他动物也是可能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1.呼吸道传播。吸入含有禽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或气溶胶感染。2.接触传播。通过接触感染的禽、其它动物或其分泌物、排泄物,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环境或物品感染。
(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缺乏对禽流感病毒的预存免疫,但由于禽流感病毒具有较严格的宿主特异性,一般认为人群对禽流感病毒不易感,仅可造成少数个体暴露后感染和发病,特别是从事家禽养殖、运输、加工、交易等人群。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一)发病机制。3 H5、H7 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主要识别α-2,3唾液酸受体(主要分布在人下呼吸道),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主要识别α-2,6 唾液酸受体,部分H7、H10 和H3 亚型禽流感病毒具有α-2,3 和α-2,6 唾液酸受体双结合特性。病毒可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下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并在细胞核内进行转录和复制,形成子代病毒并感染其他细胞,感染严重者可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如IL-6、IL-8、IL-10、TNF-α、IFN-α、IFN-β、IFN-γ、CXCL9、CXCL10和 CCL-2 等明显升高),导致全身炎症反应,造成广泛组织和器官损伤,可出现 ARDS、休克、脑病及多器官功能不全等。(二)病理改变。靶细胞主要是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肺炎患者急性期肺部可见弥漫性肺泡上皮损伤,支气管黏膜坏死,肺泡内淋巴细胞浸润,可见散在出血灶、肺不张和肺透明膜形成,后期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四、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潜伏期为 1~7 天,个别可达12 天以上。临床表现因感染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而异。常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 39℃以上,伴咳嗽、头痛、肌肉酸痛,还可伴有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重症病例进展迅速,  多在发病 5~7 天出现肺炎,多有中至重度ARDS,部分出现休克、急性肾损伤、横纹肌溶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Reye 综合征、急性坏死性脑病、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并发症。轻者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或仅表现为结膜炎。人感染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病毒的亚型有关,感染H5N1、H5N6、H7N9 和 H10N8 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可达40%以上,还与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并发症等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一般正常或降低,重症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2.血生化: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AST 较ALT升高更为明显)、乳酸脱氢酶、肌酐、C 反应蛋白、乳酸等升高,少数患者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升高、白蛋白明显下降。
3.动脉血气分析:ARDS 患者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下降,酸碱失衡。
4.影像学检查:肺炎患者肺部出现弥漫性、多灶性或斑片状浸润影,也可表现为节段性或小叶实变和间质性浸润。重症者可在短时间快速进展为双肺多叶段弥漫性磨玻璃影和实变,病变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可合并胸腔积液。出现急性坏死性脑病时,CT 或MRI 可见对称性、多灶性脑损伤,包括双侧丘脑、脑室周围白质、内囊、壳核、脑干被盖上部(第四脑室、中脑水管腹侧)和小脑髓质等。
5.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常用标本为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气管抽取物、肺泡灌洗液和支气管灌洗液等呼吸道标本。(1)呼吸道标本中检测到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核酸。(2)培养分离到禽流感病毒,并经亚型鉴定确认。(3)血清禽流感病毒 IgG 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血清 IgG 抗体滴度比急性期升高4 倍及以上。
五、诊断 应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1.疑似病例。具备上述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学史中任何一项;(1)发病前 14 天内,接触或处理过禽(尤其是病/死禽)及未经熟制加工的禽/蛋制品,或暴露于被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物品或环境;(2)发病前 14 天内,曾经到过有活禽交易和/或宰杀的场所;(3)发病前 14 天内,与人感染禽流感疑似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有过密切接触,包括共同生活、居住或陪护等;(4)发病前 14 天内,居住、生活、工作或到访过的地区曾出现异常病/死禽;(5)高危职业史:从事禽类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诊治等工作的职业人员;可能暴露于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职业人员;未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未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调查、处置人感染禽流感疑似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员。
2.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者,且具备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阳性结果中任何一项:(1)禽流感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2)培养分离出禽流感病毒,并经亚型鉴定确认;(3)血清禽流感病毒 IgG 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 4 倍及以上升高。六、重型与危重型病例 (一)重型。1.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1)出现气促,呼吸频率(RR)≥30 次/分;(2)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 高海拔(海拔超过 1000 米)地区应根据以下公式对PaO2/FiO2进行校正:PaO2/FiO2×[760/大气压(mmHg)];(4)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小时内病灶明显进展>50%者;(5)严重呕吐、腹泻,出现脱水表现。2.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1)持续高热超过 3 天;(2)出现气促(<2 月龄,RR≥60 次/分;2~12月龄,RR≥50 次/分;1~5 岁,RR≥40 次/分;>5 岁,RR≥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3)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4)出现辅助呼吸(鼻翼扇动、三凹征);(5)出现嗜睡、惊厥;(6)拒食或喂养困难,有脱水征。(二)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2.出现休克;3.急性坏死性脑病;4.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 监护治疗。七、鉴别诊断
1.主要与季节性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 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其它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相鉴别,相应病原学检查阳性可鉴别。2.伴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者应与腺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相鉴别,相应病原学检查阳性可鉴别。3.伴有脑炎等脑病表现者应及时行脑脊液检查,并与其它病毒性脑炎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脑炎脑膜炎等相鉴别,相应病原学检查阳性可鉴别。4.伴有血小板降低表现者应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相鉴别,大别班达病毒等核酸检测或特异性抗体阳性可鉴别。
八、治疗
(一)一般治疗。1.按呼吸道传染病要求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应单间隔离,相同亚型确诊病例可安置在同一间病房隔离治疗。2.保证充分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高热者物理降温,合理选用退热药物,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药物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祛痰药物。3.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等。对基础疾病相关指标进行监测。 4.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指标(肝酶、心肌酶、肾功能、肌酸激酶等)、凝血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胸部影像学等。5.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6.抗菌药物治疗:有继发细菌感染征象时方可使用抗菌药物,应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7.有基础疾病者给予相应治疗。
(二)抗病毒治疗。对疑似病例应尽早经验性给予抗流感病毒治疗,不必等待病毒检测结果。发病 48 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者依然可从抗病毒治疗中获益。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1)奥司他韦(胶囊/颗粒):成人剂量每次75mg,每日 2 次。1 岁以下儿童推荐剂量:0~8 月龄,每次3.0mg/kg,每日 2 次;9~11 月龄,每次3.5mg/kg,每日2 次。1岁及以上年龄儿童推荐剂量:体重不足15kg 者,每次30mg,每日 2 次;体重 15~23kg 者,每次45mg,每日2 次;体重23~40kg 者,每次 60mg,每日2 次;体重大于40kg者,每次 75mg,每日 2 次。疗程 5 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 10 长。肾功能不全者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2)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适用于成人及7岁以上青少年,用法:每次 10mg,每天2 次(间隔12 小时),疗程 5 天。原有哮喘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不推荐使用吸入性扎那米韦。不推荐扎那米韦吸入粉剂用雾化器或机械通气装置给药。(3)帕拉米韦:成人用量为300~600mg,小于30天新生儿 6mg/kg,31~90 天婴儿8mg/kg,91 天~17岁儿童10mg/kg,静脉滴注,每日 1 次,1~5 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2.RNA 聚合酶抑制剂。(1)玛巴洛沙韦:适用于≥5 岁儿童及成人,单剂次口服,体重 20 kg 至 80 kg 的剂量为40mg,体重≥80kg的剂量为 80mg。(2)法维拉韦:适用于成人,口服,第1d,每次1600mg,每日 2 次;第 2~5d,每次 600mg,每日2 次。3.血凝素抑制剂。阿比多尔:适用于成人,口服。用量为每次200mg,每日 3 次,疗程 5 天。目前,甲型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耐药,不建议使用。
(三)重型、危重型治疗。 1.治疗原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2.呼吸支持:(1)鼻导管或面罩吸氧。PaO2/FiO2低于 300 mmHg 的重型患者立即给予氧疗。(2)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PaO2/FiO2 低于 200 mmHg 应给予HFNC或无创通气(NIV),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建议同时实施俯卧位通气,即清醒俯卧位通气,俯卧位治疗时间每天应大于12小时。(3)有创机械通气。一般情况下,PaO2/FiO2 低于150 mmHg,特别是吸气努力明显增强的患者,应考虑气管插管,给予有创机械通气,实施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对于中重度ARDS患者,或有创机械通气 FiO2 高于 50%时,可采用肺复张治疗,并根据肺复张的反应性,决定是否反复实施肺复张手法。(4)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必要时气管镜吸痰;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如振动排痰、高频胸廓振荡、体位引流等;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康复。(5)体外膜肺氧合(ECMO)。12 ECMO 启动时机。在最优的机械通气条件下(FiO2≥80%,潮气量为 6ml/kg 理想体重,PEEP≥5cmH2O,且无禁忌证),且保护性通气和俯卧位通气效果不佳,并符合以下之一,应尽早考虑评估实施 ECMO:①PaO2/FiO2<50mmHg 超过3 小时;②PaO2/FiO2<80mmHg 超过6 小时;③动脉血 pH<7.25 且 PaCO2>60mmHg 超过6小时,且呼吸频率>35 次/分;④RR>35 次/分时,动脉血pH<7.2 且平台压>30cmH2O。符合 ECMO 指征,且无禁忌证的危重型患者,应尽早启动 ECMO 治疗。3.循环支持:危重型患者可合并休克,应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以及乳酸和剩余碱。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4.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危重型患者可合并急性肾损伤,应积极寻找病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在积极纠正病因的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包括:①高钾血症;②严重酸中毒;③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
(四)中医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初期邪毒犯肺多见卫气同病,表现为高热、咳嗽;快速进展为重症,疫毒壅肺,耗伤元气,表现为喘憋、气促,或伴痰中带血;继而毒热内陷、内闭外脱、化源竭绝,表现为四肢厥冷、喘脱。本病恢复期多表现为余热未尽,气虚阴伤。1.初期—毒热犯肺,卫气同病。临床症状:发热,或伴微恶风寒,汗少或无汗,咳嗽,少痰,或伴咽干、咽痛,肌肉疼痛。舌红苔薄,脉滑数。治则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推荐方剂:银翘散、升降散、麻杏石甘汤。常用药物:金银花 10g、连翘10g、荆芥10g、蝉蜕10g、炙麻黄 5g、杏仁 9g、生石膏 30g(先煎)、芦根30g、桔梗6g、生大黄 3g、薄荷 6g(后下)、生甘草5g。煎服法:水煎服,日 1 剂,必要时一日可用2剂,每4-6 小时口服 1 次。加减法:舌苔厚腻者,加苍术、藿香;乏力、气促者,加用人参。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等,儿童可选用金莲清热泡腾片、小儿豉翘颗粒等。2.进展期—疫毒壅肺,耗伤元气。临床症状:持续发热,或壮热不退,咳嗽,乏力,喘憋气促,或伴痰中带血,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腻,脉数。治则治法:泻肺通腑,益气解毒。14 推荐方剂:宣白承气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生脉散。常用药物:全瓜蒌 30g、生大黄6g、银花15g、葶苈子15g、炙麻黄 6g 生石膏 30g(先煎)、赤芍15g、人参10g、麦冬 15g、生甘草 5g。煎服法:水煎服,日 1 剂,必要时2 剂,每4-6小时口服或鼻饲一次。加减法:烦躁、神昏者,上方送服安宫牛黄丸;痰中带血重者加仙鹤草、三七粉。推荐中成药: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3.危重期—毒热内陷,内闭外脱。临床症状:高热不退,烦躁不宁,神识昏蒙,唇甲青紫,呼吸浅促,胸腹灼热,四末不温或厥逆,腹胀尿少,舌淡暗,苔白腻,脉微欲绝。治则治法:回阳固脱,解毒开窍。参考方剂:参附汤、茯苓四逆汤、安宫牛黄丸。常用药物:人参 20g、炮附子10g(先煎)、山萸肉30g、炙甘草 15g、干姜 10g、茯苓 20g。煎服法:水煎,加用安宫牛黄丸后,每次鼻饲30-50毫升,每 2-3 小时 1 次,或每小时30 毫升胃肠泵入或结肠滴注。推荐中成药: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 4.恢复期—余热未尽,气虚阴伤。临床症状:神倦乏力,气短,咳嗽迁延,干咳或痰少,食欲不振,舌暗红,苔薄白或黄,脉细。治则治法:清解余热,益气养阴。推荐方剂:沙参麦门冬汤、生脉散、六君子汤。常用药物:太子参 20g、麦冬15g、北沙参15g、茯苓15g、炒杏仁 10g、生麦芽 15g、芦根20g、炒白术15g、生甘草 5g。煎服法:水煎服,日一剂。
九、医院感染控制措施
(一)按照标准预防原则,采取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与预防措施,根据诊疗、护理操作可能造成的传播风险选择个人防护准备。(二)加强病房通风,并做好诊室、病房、办公室和值班室等区域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三)按照要求规范处理医疗废物,患者转出或离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十、预防避免接触生病或死亡动物,包括野生鸟类,与动物或其环境接触应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生熟分开,生肉煮熟后食用;不要购买活禽,鼓励购买集中宰杀处理好的冷鲜或冰鲜禽。若有发热等不适症状,应尽快就诊,并告知接诊医生发病前有无禽类接触史或是否去过活禽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7-29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收藏,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