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回复: 1

如何有效预防登革热传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8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迟早的事。

这在业内预期也就是近期的事,来的也不算快了。

广东登革2014年大暴发之前,台湾已大暴发过,所以“中研院”林研究员认为广东的暴发是不可避免的。

从登革病毒媒介生物的分布来说,登革在浙江的暴发其实已有病例报告,大部分是输入病例引起的。

2004年浙江省慈溪市发生了由输入病例引起的登革热暴发,共报告病例113例。为查明病因,从分子水平分析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对疑似患者血清测定了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并用C6/36和BHK-21细胞分离登革病毒。同时采用RT-PCR方法扩增病毒E基因和NS1基因后又分别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毒株进行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从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登革病毒IgM和IgG抗体及登革I型病毒核酸;从18份疑似患者血清中分离到10株登革I型病毒;浙江登革I型分离株(ZJ/07/04)与登革I型夏威夷株、广东株和泰国株的E基因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6.3%、98.8%和99.2%,而与登革Ⅱ、Ⅲ、Ⅳ型毒株相同区域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8.3%、77.5%和62.8%。基因进化树显示浙江省登革病毒分离株与泰国株亲缘关系最近,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上。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均证实该次疫情的病因为由泰国输入的登革I型病毒。

为确证2010年浙江省输入性疑似登革热病例病因,分析病原的分子特征并进行溯源。方法:对患者血清标本分别检测登革IgM抗体、病毒核酸和病毒分离。对分离株E和NS1基因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和进化分析。结果:从血清中检测到登革IgM抗体和登革2型核酸,并分离到登革2型病毒株(ZJ/02/10);浙江登革2型分离株与标准株NGC在E基因的核苷酸(nt)和氨基酸(aa)同源性分别为94.7%和97.6%,而与登革1、3、4型的nt同源性分别为65.3%、64.3%和65.9%。ZJ/02/10株与菲律宾PHI/St68/00株E基因nt和aa同源性最高,进化树显示二者亲缘关系最近。NS1基因进化树结果与E基因相似。结论:从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特征均证实输入性疑似登革病例由登革2型病毒引起,该毒株最有可能来源于菲律宾。

随着全球变暖,白纹伊蚊的国内分布范围一直在扩大,日本的纬度高于我们,但是因为是岛国有洋流影响,所以伊蚊在日本的分布纬度要高于我国,但是从下图可以看到其实在我国海岸线省份都有伊蚊的分布。

所以如果对蚊媒媒介生物控制出现疏忽,不排除未来浙江继续有大暴发出现,广东的那次暴发就是前车之鉴。其实这次浙江的暴发应该是本地病例,说明可能通过之前的输入性病例(不止国外输入,国内的人员流动也是很可能的,毕竟国内有登革疫区),本地的伊蚊种群携带登革病原体的数量已经可以达到维持的水平,大部分蚊媒病毒可以通过蚊虫经卵传代,也就是说,种下之后不定时炸弹一直存在。

而且登革的大暴发在国内的时间节点其实主要是9、10、11月份,所以浙江政府,包括周边上海、苏南、皖南、闽北应该尽早进行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蚊虫的滋生环境,这是控制登革热蔓延的最佳方法。

其实不止是登革热,因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范围的扩大,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等这些蚊子传播的疾病都很有可能将来出现本地流行,不可不察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图片来自:发布中国蚊疾地图 倡导全民绿色植物驱蚊)

————————流行病学三要素——————

Vigorous Cooler:登革热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登革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感染后没有明显症状的人),流行期间轻型患者和隐性患者占大多数,被认为可能是更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东南亚、我国海南省是埃及伊蚊为主;太平洋岛屿,我国广东、广西是白纹伊蚊为主。蚊子吸血10天后就具备传播能力,传染期将近半年(~174天)。

人群普遍易感。新发病区,发病以成人为主。本地流行区主要为儿童发病,成人一般具有中和抗体。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具有多年的免疫力,对他型病毒免疫力在1年以上,对库蚊传播的乙脑病毒等有一定的交叉免疫力。但是异型登革的二次感染可能会造成登革出血热,甚至登革休克综合征,可以危及生命。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专栏文章里,蚊子传播疾病的相关文章——

突破性进展,登革病毒ADE效应机理解释拓展

蚊子咬了关节痛,甲病毒巡礼 1

病毒性脑炎  之  乙型脑炎/日本脑炎

前车之鉴   西尼罗病毒是怎么席卷全美的?

病毒性脑炎/出血热 之 裂谷热

参考文献:

[1]鲁姣英,翁彭剑,严菊英. 2010年浙江省输入性登革2型病毒分子特征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01):99-102+106.

[2]严菊英,卢亦愚,翁景清,茅海燕,冯燕,史雯,徐昌平,李婵,谢荣辉. 浙江省登革热暴发疫情的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J]. 病毒学报,2006,(05):339-344. DOI:10.13242/j.cnki.bingduxuebao.001744
发表于 2024-5-23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