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回复: 0

幽门螺杆菌致病因子及其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17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2.2 宿主

2.2.1 宿主遗传因素: 宿主的遗传背景不同导致对H. pylori感染的反应也不同. 宿主的遗传多态性表现在两方面, 包括细胞因子基因免疫相关基因. 前者多态性影响炎性因子的产生, 后者多态性影响宿主对H. pylori感染后免疫反应的强弱.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包括IL-1B、TNF-α、IL-8、IL-18、IL-6等的功能多态性[-]. 随着宿主细胞因子多态位点的增加, 胃癌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升高. 宿主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主要包括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系统、TLR4、TLR2等[,]. HLA基因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基因, 与自身识别、抗原提呈、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等有关. 在HLA等位基因多态性与H. pylori易感性的研究中发现, 在亚洲人群中HLA-DQB1*0401、HLA-DQA1*0103和HLA-DQA1*0301属于易感基因, HLA-DQB1*0303属于保护基因; 而在欧洲人群中, 未发现HLA基因与H. pylori感染的相关性, 这表明不同遗传背景的宿主可影响H. pylori感染的临床结局. 目前国内外对宿主遗传多态性与疾病发生相关性的研究中, 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 进一步研究H. pylori致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宿主遗传多态性的相互作用将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H. pylori的发病机制.

2.2.2 炎症和免疫反应: H. pylori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 炎症细胞浸润, 进一步分泌各种细胞因子造成胃黏膜屏障损害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形成. 当H. pylori与胃黏膜上皮接触后, 胃黏膜上皮将发生细胞骨架重组和酪氨酸磷酸化, 进而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 促使上皮细胞分泌IL-8等趋化因子, 从而趋化和激活炎症细胞, 使他们从血管内移行至胃上皮处[,].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可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 包括前列腺素、白三烯、血烷栓、TNF-α和各种IL等, 对胃上皮细胞有直接细胞毒性作用. 肥大细胞通过脱颗粒释放组胺、前列腺素PGD2和白三烯, 扩张血管, 增加血管的通透性, 使胃黏膜水肿. 炎症细胞还能产生反应性氧代谢物和反应性氮代谢物, 损害胃黏膜[,]. H. pylori的菌体、鞭毛蛋白质、LPS、尿素酶、VacA、CagA等多种成分均可以作为免疫原, 导致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包括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2.3 胃酸分泌异常: H. pylori感染后胃酸分泌的高低取决于H. pylori感染所致胃炎的类型以及胃黏膜的萎缩程度. 非萎缩性胃窦为主的胃炎可增加胃酸分泌, 是由于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使胃上皮表面pH升高, 干扰正常胃酸对胃泌素的反馈作用, 胃泌素水平升高使胃酸分泌增加, 促进消化性溃疡的形成[]. 萎缩性全胃炎可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有以下几种可能的机制: (1)胃窦部黏膜萎缩造成G细胞数量减少, 使胃泌素分泌减少; (2)胃体部黏膜萎缩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 使胃酸分泌减少; (3)胃体部炎症损害壁细胞的功能, 炎症产生的细胞因子可影响胃酸分泌; (4)H. pylori的某些抗原具有分子模拟作用, 已知H. pylori和壁细胞均可表达Lewis X和Lewis Y抗原, 宿主产生相应的抗体可损害壁细胞. 当胃内pH>4时, 胃内就会有各种细菌定植, 细菌过度繁殖就会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并催化形成亚硝酸, 使胃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而多数H. pylori感染者的胃黏膜萎缩很轻, 胃炎以胃窦部较为明显, 亦可影响部分胃体黏膜, 因此胃酸可没有改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