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最近SIFIC循证资讯中江苏省中医院团队将报道医院感染暴发处理相关资讯与案例,欢迎关注。 暴发案例丨印度德里新生儿 ICU 长孢洛德酵母菌引起的真菌暴发
背景介绍
长孢洛德酵母菌(Lodderomyces elongisporus)是一种罕见的酵母菌,2008 年首次被描述为可以引起血流感染的致病菌。因其与近平滑假丝酵母菌(Candida parapsilosis)生物学特性相似,它最初被认为是近平滑念珠菌的有性阶段。常规的生化鉴定法总是错误的将其鉴定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然而 DNA 序列分析显示,它是一个独特的物种,两者有亲缘关系但属于不同的种.
由长孢洛德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已在全球报道,既往报道主要见于使用免疫抑制和/或静脉通路装置的成人患者。2021 年 9 月至 2022 年 2 月,印度德里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内,由长孢洛德酵母菌引起的真菌感染暴发。暴发涉及 10 个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经两性霉素 B 治疗后 9 例存活。
暴发调查
真菌血液感染(BSI)病例定义为,患者有败血症症状和体征,且外周或中心静脉血标本培养分离出长孢洛德酵母菌。
第一例真菌性脓毒症患儿是一名低出生体重(<1500 克)的早产儿,有血小板减少和脓毒症表现。经万古霉素、美罗培南联合氟康唑(FLU)(负荷剂量为 12 mg/kg 体重,继而 6 mg/kg 体重)治疗。出生后第 9 天,患儿血培养酵母菌呈阳性。病原鉴定为长孢洛德酵母菌后,停止氟康唑给药,开始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AMB),剂量为 1 mg/kg 体重,连续 14 天。
此后 6 个月内,NICU 住院新生儿中发现了 10 例病例。前 4 例(病例 1 至 4)发生在 2021 年 9 月的 2 周内。发现第二例患者后,即开始评估感染预防措施,以减少酵母菌的进一步传播。临床医护加强手卫生,提高环境清洁的质量和频率。感染病例曾入住的 NICU 病房被腾空,以进行彻底清洁。感染患儿转入 NICU 的另一个指定房间,直到清洁工作全部完成,再将患儿转回原房间。此后,感染病例数减少,2 个月内各出现一例长孢洛德酵母菌感染。
然而,2022 年 1 月 31 日至 2 月 21 日期间,又集中出现 4 例病例,此时环境采样发现,新生儿开放式保暖台的金属围栏和保温台面两个位点,有长孢洛德菌定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环境位点也都有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共定植。医护人员手部采样未发现任何酵母菌。进一步暴发调查的同时,采取了严格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每次接触患儿前后、穿戴或脱卸个人防护装备之前,都要手卫生,并对个人防护装备进行灭菌和日常消毒。
此后感染得到控制,直到 2023 年 2 月,NICU 中仍未发现新发长孢洛德酵母菌病例。
临床情况
临床资料详见表 1。感染患儿发病年龄为 7~35 天。所有新生儿均表现出呼吸暂停发作频率增加的非特异性体征;6 例患儿早期实验室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0×109/L)。平均胎龄 32.4 周,平均出生体重 1.1 kg。危险因素包括早产和低/极低出生体重。除 1 例死亡外,所有新生儿均接受 AMB 治疗并得到改善并出院。
▼表 1 印度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10 例新生儿长孢洛德酵母菌菌血症临床情况
DOA: 入院日期;DOB: 出生日期;VLBW: 极低出生体重儿;IUGR: 宫内发育迟缓;PT: 早产儿;ELBW: 超低出生体重儿;LBW: 低出生体重儿;FLU: 氟康唑;AMB: 两性霉素 B
菌株鉴定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MALDI-TOF MS),确定了来自 10 个新生儿的 13 株分离菌为长孢洛德酵母菌,并通过对核糖体 DNA(rDNA)的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测序进一步证实。所有长孢洛德酵母菌株,使用显色琼脂念珠菌培养基 37°C 下培养 48 h 后均呈蓝绿色。另外,Vitek-2 系统将长孢洛德酵母菌株判为近平滑念珠菌的概率为 91~96%。
抗真菌药敏试验(AFST)
AFST 检测株包括所有长孢洛德酵母菌(13 株血液分离株和 2 株无生命环境菌株)以及来自德里另外两家医院的 3 株无生命环境菌株。采用 CLSI 微量肉汤稀释法(M27-A3),所有菌株均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 MIC 值均较低。储存的苹果表面获得的 13 株长孢洛德酵母菌与本研究中所获得的菌株的药敏数据相比较发现,来自储存的苹果表面的长孢洛德酵母菌的氟康唑 MICs(MIC 2-4 mg/L)比本次暴发中获得的临床和无生命环境下的菌株高 2-8 倍。基因组分析
研究分析了本次暴发的 13 株临床菌株和 2 株无生命环境菌株的基因组,以及从储存的苹果表面分离出的 7 株菌株和来自另外两家医院地板上的 3 株环境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可分为两组:一组均采自存储的苹果,另一组分离株来自医院患者、临床环境和存储的苹果。
所有患儿分离株彼此密切相关,并在所有 11 个主要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相似的杂合度模式。虽然总体上非常相似,来自同一新生儿 NICU 无生命临床环境的菌株与临床菌株有相关性,但显示出明显的杂合性丧失。
有趣的是,基因重组可见于所有样本。所有临床分离株对 10 种抗真菌药物均敏感,与来自仓储的苹果表面的高氟康唑 MIC 菌株相比,临床分离株有显著的基因组差异,包括先前在其它念珠菌属中发现的、24 个三唑耐药相关基因中的 119 个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长孢洛德菌适应不同环境过程中显示出基因组的多样性,而基因重组是这些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消毒剂的敏感性
研究 4 类消毒剂对所有菌株的敏感性,包括低水平(无水乙醇)和高水平消毒剂如戊二醛,第五代季铵盐化合物和次氯酸钠。比较消毒剂对不同来源菌株的活性发现,除次氯酸钠外,所有 25 株长孢洛德菌对所有消毒剂的 MIC 值均较低。具体而言,次氯酸钠对大多数临床株(85%),医院的所有无生命环境株以及遗传上与临床菌株有关的苹果菌株的 MIC 值很高(MIC 值为 1%)。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无生命环境菌株和 50% 的临床菌株的 MIC(2% 至 4%)比临床实践中使用的次氯酸钠推荐浓度(1%,相当于 1000 ppm)高 2 至 4 倍。相比之下,与暴发群(第 II 类)不同的 5 个苹果菌株显示次氯酸钠 MIC 值较低(0.06% 至 0.5%)。
时间依赖性杀灭动力学
长孢洛德酵母菌对次氯酸钠具有较高的 MIC 值,采用时间-杀伤曲线测定法研究了次氯酸钠对它的活性。时间杀灭动力学曲线表明,临床菌株和无生命环境株对 1% 次氯酸钠的敏感性均低于苹果表面菌株。此外,8 小时后,MIC 较高(MIC 值为 0.1%)的无生命环境株和临床菌株,在 1% 次氯酸钠存在情况下显著生长,与对照(不存在次氯酸钠)没有显著差异。相反,8 小时后,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用次氯酸钠处理的苹果菌株表现为显著的生长抑制。
将接种物涂抹在沙堡琼脂(SDA)平板上,37°C 孵育 24 小时后,检测三个分离株在 1% 次氯酸钠存在下的活力。1% 次氯酸钠作用 2 小时后,无生命环境菌株生长旺盛,但是,苹果表面的菌株被杀死。
1% 次氯酸钠处理后长孢洛德酵母菌的扫描电镜图
在适应不同的微环境期间,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可能发生变化。使用扫描电镜(SEM)研究用 1% 次氯酸钠处理之前和之后,医院临床株和无生命环境菌株的形态变化。治疗前,临床菌株显示卵圆形芽殖酵母细胞以及管状芽生孢子,而无生命环境菌株的细胞仅显示球形卵圆形酵母细胞。用 1% 次氯酸钠处理后,无生命环境菌株的破坏作用明显。在环境菌株中观察到细胞表面的深度内陷,而临床菌株没有表现出这种变化。检索:周密编译:雷晓婷 芮丽(江苏省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