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回复: 1

第二十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丨此马非彼马——“马儿”与“马拉”如何区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0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小雨飞飞 于 2023-7-16 11:35 编辑

前几天有网友在微信群问:老师们,想问下这些像不像马尔尼菲?呼吸困难患者,痰标本。并附两张图如下:
[color=rgba(0, 0, 0, 0.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群里随即就“沸腾”了,有说是,有答否。众说纷纭,一时间竟辩不出结果来。大家都期待有权威人士站出来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很快,上海新华医院陈峰老师答道:“此马非彼马,此乃马拉色也”。
弄混“二马”有原因为什么大家会把”二马”搞混呢?我觉得原因大概如下:①二者的中文名字都是马字开头,听起来很像。②二者的孢子形态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不仔细看还真分不清。③相对于常见的念珠菌,这两种真菌在我国多数微生物实验室里面“露面”的机会较少,见面次数少了,自然就不熟悉了。
区分“二马”要用心为了让大家以后尽量不弄混“二马”,我们还是需要对它们有个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马尔菲尼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简称TM,原名马尔菲尼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网友爱称马儿)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感染免疫缺陷人群,尤其是艾滋病(AIDS)患者,引起TM病。该真菌是篮状属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即在25℃时呈现多细胞菌丝相(传播相),在37℃时呈现单细胞酵母相(致病相)。该真菌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该真菌可以从竹鼠等动物或土壤中分离出来,竹鼠(见下图)是它的自然宿主。早就有人因食竹鼠而感染的报道,所以各位“吃鼠人”要小心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马拉色菌(Malassezia,网友爱称马拉)是一组常驻于人类和温血动物皮肤表面的嗜脂性真菌,在人头皮、面部、外耳道和胸背部等皮肤表面均可分离到。该属目前已知有14个种,其中常见的有糠秕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和限制性马拉色菌(M.restricta)等。该属物种有时会造成机会性感染,可以导致色素淡化或色素增多、脂溢性皮炎、头皮屑、毛囊炎等皮肤病 。
聊完了“二马”的基本情况,作为微生物学检验人员,我们更需要掌握的是“二马”的培养特性,菌落形态和镜下的特征。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二马”的关键。
“马儿”的培养特性与温度和培养基类型有关。马尔菲尼篮状菌在 SDA 培养基37℃培养,生成粗糙、奶油色的酵母样菌落。镜下可见直径约2-4μm的圆形或椭圆形革兰阳性的酵母样细胞,如采用派克墨水(普通墨水也可以)染色法可使酵母细胞呈现黑色,复方刚果红染色法可使酵母细胞呈现桔红色。25℃ SDA 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快速,呈短绒状。随着菌龄增长,菌落变成灰粉色到棕色,并且会生成可扩散到琼脂中的棕红或酒红色色素。此时采用乳酸酚棉蓝染色,镜下可呈现蓝色帚状枝样形态。具体参看下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3
比起“马儿”,“马拉”的培养条件似乎要苛刻一些。这种真菌在普通的SDA培养基上基本不能生长,必须给它“吃偏食”才行,即需要在普通的SDA培养基上添加2%的橄榄油/芝麻油/玉米油才可以生长。并且它的培养温度和“马儿”也不一样,它的最适培养温度为31~35℃,在30~37℃培养生长较快,25℃生长较慢或不生长。培养初期菌落呈酵母样,光滑、凸起,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后菌落可逐渐出现干燥和皱纹。糠秕马拉色菌菌落为奶油黄到棕色,厚皮马拉色菌开始为奶油色,随后变为浅黄色到橙色。革兰染色的马拉色菌孢子多为圆球形,如果是从患者标本直接涂片还可观察到粗短、形似香蕉或大S型的短菌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4
文章写到这里,贸然收尾觉得似乎没有讲清楚。但是对于一篇推文,篇幅太长也并不合适。不过文章的小结还是需要的。因为任何一名微生物学同道都知道,单靠看几篇推文或者翻几页参考书就想轻松地区分马尔菲尼篮状菌和马拉色菌,成为真菌大师,那其实是痴人说梦。但是别人读了你的文章总要有所收获,也不枉费别人的手指上下滑动之功,不是么!
你能够读到这里,本文告诉你一个知识点,绝对是别的书籍和文章上没有的哟。这个知识点就是: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5
(注: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及微信群。侵删)
题外话:《二马》是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29年5月至12月的《小说月报》,首次出版于1931年。该小说讲述了二马爷俩儿和温都母女之间啼笑皆非的爱情故事,揭示了旧时代中国人的丑陋习性和陈腐观念,讽刺了英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文化偏见,同时在开阔的文化视野中肯定和赞赏了英国国民的现代国民意识和国家观念。

往期回顾:
第一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59293-1-1.html
第二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感染和感染性疾病、传染和传染病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59439-1-1.html
第三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关于微生物学分类和范畴的说明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59676-1-1.html
第四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金黄色葡萄球菌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59909-1-1.html
第五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和致病性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0218-1-1.html
第六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原学诊断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0493-1-1.html
第七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化脓链球菌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0798-1-1.html
第八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处置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0942-1-1.html
第九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1139-1-1.html
第十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生活篇】——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1487-1-1.html
第十一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无乳链球菌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1607-1-1.html
第十二期(上)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医院篇】——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上)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1700-1-1.html
第十二期(下)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医院篇】——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下)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1978-1-1.htm
第十三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临床微生物学助力精准感控——同源性技术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2240-1-1.html
第十四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产气荚膜梭菌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2395-1-1.html
第十五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微生物感染的风险因素https://bbs.sific.com.cn/thread-262693-1-1.html
第十六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论微生物检验的样本和标本https://bbs.sific.com.cn/forum.p ... 63444&fromuid=55526
第十七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样本学及样本相关难题https://bbs.sific.com.cn/forum.p ... ra=&_dsign=6ccc9210
第十八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聊聊临床微生物学里的血液样本 https://bbs.sific.com.cn/forum.p ... ra=&_dsign=f0c0a87a
第十九期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端午咸蛋话“沙门  https://bbs.sific.com.cn/forum.p ... ra=&_dsign=7c075c1f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13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医院结核病实验室曾经检出过马尔尼菲菌一株,当时误诊为肺结核。百度了一下:
1.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野外活动接触疫源为病情诊断线索。

2.临床表现 发热、畏寒、咳嗽、咳痰、消瘦乏力、肝和脾及浅淋巴结肿大、皮疹、皮下结节或脓肿等。病情的复杂多样性为其特点之一。

3.白胞显著增多,不同程度的贫血。

4.各种抗生素无效。

5.血清学检验有PM的特异性抗体,血PM免疫扩散试验阳性有助诊断。

6.病理标本可有上述3大特征表现。

7.真菌培养出的PM为双相菌,并要能与荚膜组织胞浆菌鉴别。

对于各种抗生素无效的感染,罕见菌也需要考虑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