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为有效预防侵入性器械及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所致的医院感染,规范诊疗活动中侵入性操作规程,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要求,依据《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以及WS/T509-2016《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等相关规范指南要求,制定XXX医院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侵入性操作包括外科手术、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该制度仅涵盖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控。 一、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1、血管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Vessel CatheterAssociatedInfection,简称VCAI)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2、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应严格掌握中央导管留置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管。 (2)应根据患者病情和诊疗需要尽可能使用管腔最少,管径最小的导管。 (3)选择合适的留置部位,不宜选择股静脉。 (4)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5)宜采用含洗必泰醇浓度>0. 5%的消毒液进行皮肤局部消毒。 (6)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当记录置管日期、时间、部位、置管长度,导管名称和类型、尖端位置等,并签名。 (7)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并定期更换,操作时严格执行手卫生。 (8)应保持穿刺点干燥,每天观察患者导管穿刺点及全身有无感染征象。 (9)如无感染征象时,不宜常规更换导管;不宜在血管导管局部使用抗菌软膏或乳剂。 (10)怀疑发生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时,宜综合评估决定是否需要拔管;如怀疑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拔管时宜进行导管尖端培养、经导管取血培养及经对侧静脉穿刺取血培养。 二、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 1、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应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2)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置管时间大于3天者,宜持续夹闭,定时开放。 (4)应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不应常规进行膀胱冲洗。 (5)应做好导尿管的日常维护,防止滑脱,保持尿道口及会阴部清洁。 (6)应保持集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返流。 (7)长期留置导尿管宜定期更换,普通导尿管7天~10天更换,特殊类型导尿管按说明书更换。 (8)更换导尿管时应将集尿袋同时更换。 (9)采集尿标本做微生物检测时应在导尿管侧面以无菌操作方法针刺抽取尿液,其他目的采集尿标本时应从集尿袋开口采集。 三、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1、呼吸机相关肺炎定义:呼吸机相关肺炎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在接受机械通气48小时后发生的肺炎。撤机、拔管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仍属呼吸机相关肺炎。 2、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应每天评估呼吸机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尽早脱机或拔管。 (2)若无禁忌症应将患者头胸部抬高30度~45度,并应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及震动排痰。 (3)应使用有消毒作用的口腔含漱液进行口腔护理,每6小时~8小时一次。 (4)在进行与气道相关的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宜选择经口气管插管。 (6)应保持气管切开部位的清洁、干燥。 (7)宜使用气囊上方带侧腔的气管插管,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气囊放气或拔出气管插管前应确认气囊上方的分泌物已被清除。 (9)呼吸机管路湿化液应使用无菌水。 (10)呼吸机内外管路应按照要求做好清洁消毒。 (11) 应每天评估镇静药使用的必要性,尽早停用。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①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②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③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① 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② 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③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②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②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③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手术前预防与控制措施 ①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② 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③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④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合适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⑤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⑥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⑦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⑧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预防与控制措施 ①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② 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③ 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④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⑤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⑥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⑦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⑧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预防与控制措施 ①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②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③ 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④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五、其他侵入性操作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见各自防控制度) 六、医院感染管理部/科依据相关规范、指南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病例目标性监测以及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指导相关临床科室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