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公告区+ 发布

01-03 17:36
01-03 09:00
01-02 17:30
01-02 11:15
查看: 317|回复: 4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 【感染科普笔记2022-11-4】宁永忠/温海楠丨临床微生物学助力精准感控——同源性技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2-18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本帖最后由 999欣欣向荣 于 2024-9-26 11:30 编辑

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临床微生物学助力精准感控——同源性技术https://mp.weixin.qq.com/s/lsB449qfhhCeZvEtOPwp9w
12个

作者:宁永忠/温海楠
审核:蓝雪0816
微信图片_20221218085832.png
目前正值新冠流行期间,讨论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是一个很有时代感的话题。不过对于微生物学、对于感染性疾病控制和预防专业来讲,这是老话题了。

人类出现伊始,不知道某些疾病是可以传染的。是一次一次瘟疫,让人类逐渐意识到一部分疾病可以传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的“疫”,解释为:民皆疾也。生动体现了短时间内一批人得相同疾病的特点。这是从临床表现上,得出来传染的客观规律。

随着医学的进步,医学专业人员意识到,表现相同/相似的疾病其病因不一定一样。对感染性疾病而言,确定传染与否,临床表现不再是唯一依据,而是成了依据、条件之一。更本质的是微生物——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病、传播的微小生物。

林奈“种了一棵树”之后,直到今天,微生物的种、属概念成为了常识。导致相同感染病传播的微生物,一定是相同菌属的相同菌种。不同菌种引起的感染,我们已经判定为不同的感染病了,哪怕临床表现一样。这让传染病的病因判断、传播判断,从宏观到了微观,更细化了!这种变化这符合科学的发展规律。人类认知的规律,就是越来越细。

微生物学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在微生物种属之后,人类试图进入到更加精细的范畴。于是我们有了“同种不同株”的观念。而且这个观念,因为化学反应、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而逐渐“实在”起来!

概括一下,确定传染性、确定暴发,需要致病的微生物有同源性!甚至是一个克隆!种属相同的基础上,同源性一致——即鉴定的化学反应、药敏试验结果、分子生物学判断,甚至噬菌体分型、某些蛋白质分型等一致。

从技术层面,有两方面问题需要关注:
  • 一方面,是鉴定的化学反应、糖同化反应、常规药敏试验等,一度是同源性判断的依据,而且有成功案例。这一条很重要。因为今天主要依靠分子生物学时,它们依然有价值。两个分离株的生化模式、药敏模式差别很大,肯定不是同源的。亦即,可以反之思考判断,否定同源性。现实中,有时候精通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人员,却不知道简单表型的意义,偶尔会误入歧途。常规工作同仁也不知道简单表型的意义,常常望“洋”兴叹。
  • 另一方面,就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神奇的新冠疫情,让全民都知道了核酸,很多知道了PCR。分子生物学里的分子,简单理解就是核酸;分子生物学技术,最常用的就是PCR(聚合酶链反应)。而判断同源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很多种。具体见《临床微生物学手册》第12版(MCM12)第11章。


我个人欣赏的技术,是MLST(多位点序列分型)。它针对多个管家基因(就是保守基因),扩增测序后,核苷酸水平比较彼此的同源性。技术简单而有一定分辨率,高度可重复,客观可比较。一般性工作需要,如果文献资料成熟、技术条件具备,可以直接用。具体见早期PNAS文献。[1]早期的MLST,比较五、七条基因,十来条,就是一般提到的核糖体MLST,传统MLST。此时,管家基因不变,即认为同源。当然,此时细菌其他基因组分的突变尤其是质粒的获得或丢失、引入较大的插入片段等,会引起具有同源性的菌株的化学反应、耐药性或某些表型有一些差异,不是百分百一模一样。

MLST技术逐渐发展,一直到目前的基因组时代,有很多变化。基于传统MLST,后来逐渐发展出针对几十条基因、数百基因、数千基因乃至全基因组的序列分型。其中两个特化类型,是核心基因组MLST(cgMLST,数千条)、全基因组(wgMLST,基因组整体)。wgMLST提供了足够的分辨率,适用于短期疾病暴发的调查(就是前面所说同源性判断);cgMLST则提供了长期稳定性,适用于菌株种类命名。到这里,似乎有一点循环往复的味道:同种的前提下,用MLST进行分型、确定同源性;而cgMLST反过来可以确定菌种。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另外,也有cgMLST终结传统MLST的观点。[2]个人觉得,传代MLST技术有其灵活方便之处,短期内肯定会继续适用的。

相比而言,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一直是金标准(MCM12第11章表11-2依然这样评价),但操作过于繁琐,容易失败;而且很难纵向、横向大范围比较(可大范围客观比较,是MLST的优势)。而WGS(全基因组测序)一般是依赖于合作方完成,主体没有参与感,也比较昂贵,数据量大,不好分析。如此种种,是我欣赏MLST的缘故所在。当然,我们对WGS充满期望,未来它也会更加实用。

MCM12第10章《疾病暴发调查》、第11章《分子流行病学》,为我们今天的话题提供了足够的背景、场景和细节知识。反复阅读,可以获得关于同源性技术的丰富知识。期待各位一阅。

综上,人们关于病原微生物的同源性、克隆性的观念逐渐深入细化,而支撑的技术(如MLST)也愈加进步、丰富。技术像河流,观念像河床——水势大了,河床自然会更深、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 Maiden MC, Bygraves JA, Feil E, Morelli G, Russell JE, Urwin R, Zhang Q, Zhou J, Zurth K, Caugant DA, Feavers IM, Achtman M, Spratt BG.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a portable approach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clones within populations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1998 Mar 17;95(6):3140-5. doi: 10.1073/pnas.95.6.3140. PMID: 9501229; PMCID: PMC19708.
[2] Kimura B. Will the emergence of core genome MLST end the role of in silico MLST? Food Microbiol. 2018 Oct;75:28-36. doi: 10.1016/j.fm.2017.09.003. Epub 2017 Sep 8. PMID: 30056960.
相关阅读

[1]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微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公共卫生微生物学.

[2]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感染和感染性疾病、传染和传染病.

[3]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关于微生物学分类和范畴的说明.

[4]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金黄色葡萄球菌.

[5]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和致病性.

[6]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原学诊断.

[7]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化脓链球菌.

[8]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处置.

[9]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11]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无乳链球菌.
[12]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医院篇】——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上).[13]探秘病原微生物专栏丨【医院篇】——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下)
图文:王小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1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分享,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18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19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学习了,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2-26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学习了,感谢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