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国家、省疫情防控综合督查组相继对各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了实地督查。
此次督查工作非常细致,不仅是查有没有做,而且要查有没有做好,有没有做规范。从前期督查反馈的问题来看,许多都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常防控工作容易疏忽的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在基层住院病历中对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外出史、接种史等记录不具体。
二是基层门诊、病房、输液大厅、预防接种大厅等用于空气消毒的消毒机维护保养记录不全。
三是预检分诊、发热门诊、侵袭性操作等高危科室、疫苗接种人员佩戴口罩防护级别不够,不及时更换手套。
四是预检分诊、摄片室、新冠疫苗接种室等科室空气、高频接触物表无消毒记录或记录不全、不规范。
五是预检分诊、预防接种门诊等处外来人员信息登记不全、不准确,如对就诊患者查验健康码、行程码,询问流行病学史及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没有及时记录在预检分诊操作表上;没有及时张贴、更新中高风险地区名单,相关人员不知道高风险地区以及中风险地区涉及哪些省份;手持测温枪故障,测温流于形式,往往是“虚晃一枪”、“空晃一枪”。
六是医疗废物垃圾桶、生活垃圾桶不能专用,乱丢现象时有发生。
七是新冠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不完整,修订不及时;应急演练预案可操作性差,场景不合理、处置不科学等。
八是疫情防控应急物资储备不足,领、销、存一本帐不完整。
九是基层医务人员未及时接种加强针。
十是基层医护人员手卫生落实不到位,不能严格执行“七步洗手法”。
十一是机构内公共卫生间洗手设施损坏,未提供洗手液。
十二是机构内临时隔离点设置不规范,未配备或配备不全防护用品及消毒物资等。
十三是基层医务人员不能定期全员培训,培训不到位;防护用品穿脱、消毒液配比、核酸采集等不符合要求。
十四是基层医务人员,包括门卫保安、食堂及清洁后勤工作人员每日健康监测记录不全,无“十大症状”记录。
十五是药房药架上仍有退热、止咳、止泻等涉疫药品,该类药品没有及时封存。
目前,未设置发热门诊、发热哨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律不得接诊发热患者。这就要求基层医生在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设置中更为规范。
做好患者的接诊服务是规避风险的最好方法,下面的接诊指引希望对基层医疗机构有所帮助。
基层医疗机构接诊指引
接诊前准备篇:1室外张贴标志,提示患者进入医疗机构就诊需佩戴口罩。
2室内张贴疫情报告管理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街道乡镇联系电话。
3门外通风良好处,设置预检分诊工作台,并张贴醒目预检分诊标识。
4准备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非接触测温设备、水银体温计、手卫生设施、医用垃圾桶、预检分诊登记表、基层医疗机构预检分诊操作表等。
5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设置发热病人留观室,让可疑病人单独留观。
注意:
①预检分诊病人登记表:(含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单位、住址、联系电话、体温、症状、流行病学史、14日内行程史)。
③如果是体温计,需要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每次用后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或含有有效氯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再清水冲净、擦干、清洁干燥保存备用。
附:医护人员防护用品选用原则:
接诊篇:1预检分诊人员防护:着工装带医用外科口罩,根据工作需要可选用工作帽、手套、隔离衣。
2预检分诊工作流程:对进入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要进行测温→查验健康码、行程码→询问主诉、流行病学史→登记、签署基层医疗机构预检分诊操作表→未有异常的患者进入机构就诊。
3如病人测温超过37.3℃时,配发医用外科口罩,引导至临时隔离留观区用水银体温计进行复测,如仍然超过37.3℃,立即上报上级卫生机构,由上级协调120急救中心安排车辆转诊至发热门诊。
4健康码为红码或黄码人员,立即引导至临时隔离留观区,上报所属村(居)委会或区防疫办,待闭环转运。
日常篇:1每日进行诊室空气紫外线消毒,建议照射时长不少于1h。
2每日使用含氯消毒剂(建议有效氯浓度为500mg/L)进行门把手、洗手池、卫生间、桌面、地面等物体表面与环境消毒。
3消毒应每日记录,记录包括:消毒方式、消毒时间、消毒人员签名等。
4设置医疗废物垃圾桶,及时收集、转运医疗废物并作好交接登记,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超过48小时。
其他注意事项篇:1医务人员必须做好自我监测,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2基层医疗机构要制定各种疫情应对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3医疗机构务必要组织全员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并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及时跟进培训。
4所有医务人员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5预检分诊登记表: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患者及陪护。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检分诊操作表:具有新冠肺炎十大可疑症状的患者。
附:村卫生室、诊所接诊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