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雨濛 金文婷 马玉燕
审阅:胡必杰 潘珏
一、病史简介
患者男性,71岁,安徽人,农民。2020-11-04入住中山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腰痛伴低热2月余。
现病史:
2020年8月无诱因出现低热伴腰痛,体温波动于37-38℃,下肢活动正常,无明显盗汗、乏力、纳差等不适。2020-08-21当地医院MRI:腰椎退行性病变,L1-S1椎间盘突出,L3水平椎管内疑似病变。当地予头孢菌素抗感染无效,改莫西沙星治疗后热峰稍下降。
2020-08-25 血WBC 5.15X10^9/L,Hb 120g/L,CRP 16.1mg/L↑;心超:左房增大。2020-08-26 PET/CT:第5腰椎及第1骶椎感染性病变可能;右肺慢性炎性结节可能;右侧肾上腺旁淋巴结炎性病变。2020-08-27至江苏某医院就诊,查T-SPOT阳性(具体数值未见),予异烟肼0.3g qd+利福平0.45g qd+莫西沙星0.4g qd抗结核,患者仍有反复发热,腰痛无明显改善。
2020-10-13 调整抗结核方案为异烟肼0.3g qd+利福平0.6g qd+乙胺丁醇0.75g qd+莫西沙星0.4g qd,患者体温热峰下降,但出现纳差、恶心呕吐,遂停用莫西沙星,利福平减量至0.45g qd,仍反复发热及腰痛。入院前一周,Tmax升至39.3℃,伴畏寒、寒战,纳差明显,为求进一步诊疗收治入院。
病程中,精神睡眠可,二便如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二、入院检查(2020-11-04)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5.4×109/L,N 53.7%,HB 129g/L,PLT 197X109/L。
尿常规:WBC阴性,RBC阴性,蛋白阴性。
炎症标志物:hsCRP 37.8mg/L,ESR 37mm/H,PCT 0.04ng/ml。
生化:ALT/AST 15/21U/L;Alb 37g/L;Cr 72μmol/L,CK/CK-MM 22/8U/ml。
心肌酶:cTnT 0.006ng/ml;
T-SPOT A/B:20/7;G试验:28.5pg/ml;血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
肿瘤标志物:CEA、AFP、CA72-4、CA19-9、NSE 、SCC、Cyfra211均阴性。
自身抗体:ANA 1:320,抗dsDNA、抗Sm抗体、抗SS-A、抗SS-B、ANCA、抗GM抗体等均阴性。
【辅助检查】
三、临床分析
病史特点:患者老年男性,慢性病程,主要表现发热、腰痛。血WBC、PCT正常范围,ESR、CRP轻度升高, T-SPOT.TB阳性,PET/CT提示第5腰椎及第1骶椎椎体局部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稍增厚,伴糖代谢异常增高。另追问病史,患者起病前有饲养山羊史。因此考虑发热与脊柱病变有关,病因考虑感染可能大,诊断与鉴别诊断如下:
脊柱结核:患者老年男性,慢性病程,T-SPOT升高, PET/CT提示第5腰椎及第1骶椎椎体及周围软组织病变,脊柱结核需首先考虑。但患者抗结核治疗2月余,虽体温热峰有所下降,但仍有发热,且腰疼症状改善不明显,为不支持点。完善腰椎病灶穿刺活检,送检腰椎病变组织病理、抗酸染色、GeneXpert、病原学高通量测序(mNGS)、分枝杆菌培养等可帮助明确诊断。
布鲁菌性脊柱炎:对于中东、地中海地区以及我国北方牧区,羊布鲁菌是重要的骨髓炎病原体。患者慢性发热病例,伴脊柱累及,起病前有山羊饲养史,经过含有利福平和莫西沙星的抗菌治疗后,热峰有所下降,需高度警惕布鲁菌病可能。进一步送检血清布鲁菌抗体及核酸、血培养、血mNGS并完善腰椎病灶穿刺活检,组织送病理及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
金黄色葡萄球菌脊柱炎:包括MRSA在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脊柱骨髓炎病原体,往往经远隔病灶血行播散或邻近软组织直接扩散引起骨髓炎。本患者反复高热,需考虑该诊断。但患者慢性病程,毒性反应低,病程中血白细胞始终正常,降钙素原无升高,无血培养阳性结果,不支持该诊断。在患者高热或寒战时完善血培养及血mNGS,或椎体病灶穿刺活检送细菌培养可帮助排除诊断。
其它病原体感染:其它脊柱炎病原体包括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念珠菌、化脓性和非化脓性链球菌等,但患者起病前无明确手术或导管等侵袭性操作史,不存在糖尿病等明确免疫抑制状态,发生以上病原体感染可能性较低。明确诊断依靠培养及分子检测等病原学诊断技术。
脊柱恶性肿瘤:患者老龄,PET/CT提示腰骶椎骨质破坏,脊柱肿瘤性病变不完全除外,明确诊断依靠椎体病灶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2020-11-04至11-05,观察体温并完善常规检查。
2020-11-06 患者再发高热,Tmax 38.6℃,完善血培养及血mNGS;考虑脊柱结核可能,结合患者家中饲养山羊,布鲁菌病不除外,予抗结核并兼顾抗布鲁菌治疗,暂予异烟肼0.3g qd+利福平0.45g qd+左氧氟沙星0.6g qd+阿米卡星0.6g qd+亚胺培南1g q8h联合抗感染。
2020-11-07 送检血布鲁菌抗体及PCR检测。
2020-11-08 血mNGS回报:检出极少量布鲁菌属。
2020-11-10 腰椎增强MR:L5、S1椎体结核可能并椎旁脓肿,腰椎退变。L2/3椎间盘膨隆。对比PET/CT图像,考虑腰椎病灶较小且位置较深,难以穿刺取得,故未行腰椎病变活检。骨科会诊:考虑腰椎骨质有一定破坏,但未影响腰椎稳定性,手术指征不强。建议继续抗感染治疗,避免负重,下地时佩戴支具。如病理骨折加重可考虑局部固定,若神经症状加重/椎管内脓肿范围扩大,需清创。
2020-11-10 结合血mNGS结果,考虑布鲁菌病可能大,调整抗感染方案为:多西环素0.1g q12h(首剂0.2g)+利福平0.6g qd+阿米卡星0.6g qd治疗。
2020-11-11 血培养回报(11-06送检):革兰阴性小杆菌生长(1瓶102小时报阳)。
2020-11-12 血培养菌种鉴定:布鲁菌属。
2020-11-13 血布鲁菌抗体:阳性,滴度1:80;血布鲁菌PCR检测阴性。
2020-11-17 体温平,腰痛较前稍改善,予出院,至当地医院继续多西环素0.1g q12h+利福平0.6g qd+阿米卡星0.6g qd抗感染治疗。
出院后随访: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布鲁菌性脊柱炎诊断依据:
患者老年男性,有饲养山羊史,慢性起病,主要表现反复发热、腰痛,增强MR和PEC/CT示腰椎和骶椎椎体破坏。血清布鲁菌抗体阳性、血mNGS检出布鲁菌、血培养布鲁菌阳性,经多西环素+利福平+阿米卡星治疗后,未再发热,腰疼好转,随访炎症标记物降至正常,布鲁菌性脊柱炎诊断明确,脊柱结核依据不足。
六、经验与体会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为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在中东、中亚、拉丁美洲部分地区以及多数地中海国家发病率高,我国病例多集中于北方牧区,南方地区较少见,因此南方患者更易漏诊、误诊。人类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食用未消毒的奶制品获得感染,也可通过职业暴露感染实验室人员、兽医、屠宰场工人等。感染潜伏期通常为2-4周,也可长达数月。
布病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盗汗、关节痛等,体格检查多样且无特异性,可以有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由于引起的各脏器系统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诊断往往延迟数月,也因此与梅毒、结核一同被称为“了不起的模仿者”。此例患者生活于安徽,从事饲养业,有明确山羊接触史,但起病2月余后方得以确诊,更突出询问个人史、将布病纳入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布病的诊断金标准为血培养分离得布鲁菌,但由于血培养敏感性较低(15%-70%),因此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感染,应当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史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综合判断。本例患者通过血mNGS,在获得阳性血培养结果前,即获得诊断依据,最终通过血培养确诊,也再次提示mNGS技术在疑难感染病中出色的诊断价值。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规定,涉及大量布鲁菌活菌的操作需要生物安全级别3级实验室内操作,2级或以下实验室不得进行布鲁菌药敏试验,因此本例虽然培养到布鲁菌,但没有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文献中,布鲁菌菌株对米诺环素、强力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司帕沙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敏感,对利福平耐药率约1%。不过,近年来,结核病高发地区学者对布鲁菌治疗失败、疾病复发与产生利福平耐药性存在担心。
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布鲁菌病合并症,见于约70%的布病患者。2017年我国颁布的专家共识,对布鲁菌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患者,推荐多西环素(≥3月)+利福平(≥3月)+庆大霉素(1周) /头孢曲松(1个月)治疗。综合我院药物供货情况,本例患者最终选用多西环素+利福平+阿米卡星治疗,取得了良好临床反应。尽管本例患者布鲁菌病诊断明确,但由于T-SPOT.TB升高,且未能对腰椎病灶进行穿刺活检,仍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随访,以排除合并结核感染可能。
参考文献
[1]2Lai S, Zhou H, Xiong W, et al. ChangingEpidemiology of Human Brucellosis, China, 1955–2014[J]. Emerging InfectiousDiseases, 2017, 23(2):184.
[2] Berbari EF, Kanj SS, Kowalski TJ, et al.2015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ative Vertebral Osteomyelitis in Adults.CLIN INFECT DIS 2015;61:e26-46.
[3] 《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12).
[4] María Pía F, Maximilian M, Gilman R H, etal. Human brucellosis[J].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 7(12):775-86.
[5] Liu Z G, Di D D, Wang M, et al. In vitro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humanBrucella melitensisisolates fromUlanqab of Inner Mongolia, China:[J].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8, 1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