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怀英/韩玲样
据河南新闻报道:2021年8月6日晚10点,郑州市中心城区680台车开始对市区重点区域和主要道路进行大规模消杀作业,京广路上4辆大型雾炮车并排缓慢行进,场面壮观。
从2003年的SARS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到2020年的新冠病毒,每每遇到“大灾”“大疫”,我们总能看到这种大范围“消杀”的场景。
德尔塔在全国100多个国家肆虐,此轮国内多地发生的本土聚集性疫情也同样剑指“德尔塔”。
根据文献报道,德尔塔变异株传播力强、传播速度快、感染者病毒载量高、潜伏期缩短、排毒期时间延长、临床症状隐匿等,这些特性给防控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那么,面对德尔塔,我们的消毒措施需要升级吗?在疫情防控中,常见的消毒误区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规范的消毒?
1.新冠病毒对哪些消毒因子敏感?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八版):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 30分钟(湿热状态下)、乙酰、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在目前已知的这些消毒方法中,乙醚主要用于麻醉;过氧乙酸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损伤较大;氯仿对人体中枢神经等部位也有很大危害,因此,这几类消毒剂都不适合作为日常的家用消毒剂或室外大范围消毒。
目前,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医疗机构,环境物表通常选择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对一些精密仪器或者不耐腐蚀的物表,可选择75%酒精消毒。此次郑州大范围消杀作业采用的就是含氯消毒液。
2. 消毒剂浓度越大,消毒更有效?
不同类别的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同,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有包膜的亲脂类病毒。按照人类认知的所有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抗力大小,有包膜的病毒属于最容易杀灭的微生物。
含氯消毒剂广泛应用于饮用水、环境、医疗卫生等领域内的消毒,也适用于餐 (茶)具、物体表面、水、疫源地等消毒。含氯消毒剂溶于水中能产生次氯酸,次氯酸不仅可与细胞壁作用,且因分子小、不带电荷,故易侵入细胞内与蛋白质发生氧化作用,或破坏细胞内磷酸脱氢酶,使糖代谢失调,而致细菌死亡。
理论上来讲,含氯消毒剂浓度越大,消毒能力越强,消毒效果越好。但是,过大剂量、过高浓度的消毒剂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都会构成潜在的毒性危害。
不仅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体健康有危害,其他一些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戊二醛也是如此。因此,消毒剂不是浓度越大越好,而是应该根据被消毒对象的具体情况,按照消毒剂的使用建议、安全防护注意事项开展科学消毒,以“对病毒有效、对人体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同时兼顾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作用迅速等原则来选择消毒剂类型和浓度。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考虑,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95号就环境消毒,提出以下要求(七不宜):
不宜对室外环境开展大规模的消毒;
不宜对外环境进行空气消毒;
不宜直接使用消毒剂(粉)对人员进行消毒;
不宜对水塘、水库、人工湖等环境中投加消毒剂(粉)进行消毒;
不得在有人条件下对空气(空间)使用化学消毒剂消毒;
不宜用戊二醛对环境进行擦拭和喷雾消毒;
不宜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大于1000mg/L)做预防性消毒。
3. “德尔塔”流行之际,消毒需要升级吗?
此轮由德尔塔变异株导致的疫情已扩散至全国15省20余市。据统计,7月20日至8月6日的18天里,国内累计新增本土病例已超600例,都与德尔塔变异株有关。
据网传,引发扬州疫情爆发的毛老太从南京到扬州乘坐的是大巴,流调发现大巴车上没有一个人被感染;从车站下来后乘坐公交车,公交车上也没有一个人被感染;在友好医院就诊时也未导致他人感染。这几个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强制要求正确戴口罩的场所。而新闻图片显示毛老太所在的麻将馆环境相对密闭,大部分人未戴口罩。
这充分证明“戴口罩、手卫生、勤通风、遵守咳嗽礼仪、保持社交距离等”这些常态化防控措施在阻断病毒传播中的重要性。
“德尔塔变异株”是新冠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基因组发生了变异,虽然
传播力增强,但它还是新冠病毒。因此,对普通新冠病毒有效的防控措施、消毒方式对德尔塔变异株也都有效,不必盲目追求“大规模、大面积、高浓度”消毒的升级。
那么,哪些情况需要加强消毒呢?
4.什么情况下需要“加强”消毒?
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可能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因此,对环境进行规范清洁消毒是阻断病毒传播的主要措施之一,对一些高危场所、手高频接触部位应采取“升级”消毒措施:
关于消毒,请记住:密闭环境、人员密集场所、高频接触表面、有污染物时、所有人的手应加强清洁消毒。
图文:王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