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杜鹃/李卫华(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就像龙卷风,一骑绝尘,席卷全球。我国在1月22日对武汉实施封城,有效遏制了病例在除湖北外的其他地区的传播,为我国其他省份和世界其他国家应对新冠疫情争取了时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然而国际的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疫情远没有结束,新冠的“后疫情时代”,我们如何应对?未来,类似新冠这样快速、大规模传播的新发传染病来袭,我们如何应对?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疫情期间的一些思考,不够成熟,只希望这篇文章能像一块砖引出更多的美玉,像一块小石子激起更大的涟漪。
调查与控制---运用透视镜思维。在疫情期间一方面有的患者隐瞒流行病学史或病情,另一方面病毒传播力强,忽视小细节可能就会导致大传播,所以我们要有透视镜思维,看清现象背后的真相,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细节,追根溯源,并且边调查边控制。流行病学调查不仅是第一道预检分诊关口的事情,对就诊患者首诊医生必须进行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将其融入病历的入院记录信息采集中。入院记录中患者的职业、个人史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在疫情流行期间至关重要。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出行方式导致病毒的传播能力不同,在这次疫情中我们见证了因狱警感染导致200多人隔离的事件、因大办宴席导致4000多人隔离的事件,因大型商场销售员感染导致9000多人隔离的事件。笔者在临床实习中写大病历的时候认为职业、个人史都是无关紧要的一些信息,这次疫情让我重新认识到了他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间,有很多患者会隐瞒实情,这就需要我们在采集病史时多一些技巧,我们养老院的主任就是和患者家属拉家常(促膝畅谈)、骨科的护士长则是打感情牌来了解患者的信息。我们还要有侦探的思维,记得福尔摩斯通过一个人的着装、言谈就能猜出他的职业,从他鞋上沾着的泥点就可以知道他去过哪里。针对感染患者可以查到原因的,要快速查找感染传播途径和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并马上执行,同时要边调查边控制,和时间赛跑。
数据分析与判断---运用放大镜思维。官方数据虽然准确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我们需要拿着放大镜看官方的数据。从患者发热就诊和CT表现异常,请专家会诊到采取样本检测核酸,直至复核核酸结果,每一阶段都需要时间,而在诊断的的时间中病毒传播并没有停止。因为官方报道数据必须准确,这样就可能还存在大量待排除或者待确诊的病例。在病例的激增期,医院发热病人的就诊总量变化曲线或许比核酸确诊病例数量的变化曲线更能反映疫情的变化态势,如果再次面对疫情,我们可能需要在收集确诊数据的时候同步收集这方面的数据,同时分析。
看待媒体数据---运用魔镜思维。疫情来了,很多人都想蹭热点,根据一点信息,加上自己的猜测,再加上一些视频剪切,PS技术,移花接木,捏造事实刷流量。我们需要一个魔镜来看满天飞的媒体数据,像逛跳蚤市场淘货一样看“谣言”数据,淘到货真价实的信息。中国有句古话叫矮人看戏,很多人都够不着事实的真相,想要辨别这些信息的真假必须要有一双慧眼和一个思路清晰的大脑。
未来趋势判断---运用望远镜思维。病毒的传播力强,传播范围广,所以我们需要拿着望远镜看病例的未来趋势。面对新冠病例的数据,我们要从病毒的传播能力、人流量、时间、人流波及的空间四方面综合评估来预判未来的形势。在做决策时我们要从病例的增加数量、病人的严重程度及波及到的空间范围、应对措施制定的时间长度、不同人群执行措施达到预期需要的时间长度综合评估来决定各项隐患解决的先后,各项措施执行的先后。这次的疫情给我们诠释了在面对传染病时,时间的重要性。我们犹豫时,病毒在传播;我们讨论决策时病毒在传播,时间不停,传播不止。我们一级级确诊需要时间,一级级上报需要时间,制定措施需要时间,措施的执行需要时间。我们大部分不是军人,在不熟悉的事情上,措施执行完全符合预期也需要时间。
综上所述,面对传染病在疫情的初期一定不能放过任何细节,要通过快速主动监测,找到现象背后隐藏的真相。以官方的数据来做决策时,既要参考的它的准确性,还要分析它的局限性。决策启动的早晚,要考虑到措施执行的时间段以及人的因素,要考虑时空的结合。时间就是一切,赢得时间就是赢得胜利。
图文编辑:王小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