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者:陆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整理:宋慧敏
审稿:王玉兰 倪明珠
来源:2019年全国感控暨耐药感染大会
随着交通便利和旅游业的发达,人们在全球的流动已成为易事,时有发生的全球传染病已不属于罕见事。尽管距离2003年已经过去16年,人们对SARS之痛依然记忆犹新。急诊科、尤其是亚洲地区的急诊科病人密集,医护人员工作繁忙,又是第一时间接触到不同未知病情的病人,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急诊科医护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如何降低风险呢?请听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陆群教授娓娓道来的经验分享《可疑传染病的急诊应对—不能让SARS的悲剧再演》!
1
急诊科几乎每天都可能遇到的状况
国外回来发热、咳嗽、重症肺炎、皮疹病人,大量出血、痰液、其他体液喷溅的职业暴露情况等等,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有评估吗?我们做到了吗?我们能做到吗?又该如何努力,不断改进?
2
政府层面医院感染和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2019年手卫生日主题:清洁你的双手!倡导人人都是感控的实践者,人人都是感控的参与者。要求感染防控倡导者、医疗机构、卫生工作者、患者倡导组织积极共同参与。
2019年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宣传主题:时不待我,行动起来,终结结核。
我国的宣传主题是:开展终结结核行动,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3
探讨如何应对?
可执行的医疗流程非常重要;
预见分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的正确使用;
建筑设计:独立隔离区域、空气隔离(负压间);
人员培训:高度职业安全意识;
标准预防:防护用品有备无患;
针对性防护:防护用品随手可及。
4
医院目前存在的风险点
医疗就诊流程不一致;
感染防控措施、制度不够明确;
缺临时隔离间;
对全球、当地传染病发生情况不够关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与疫苗接种有待提高。
浙医二院感染管理模式❶ 多部门合作的“一介入三管理”模式
Ø 事先介入: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各项耗材采购、新技术、新科研等,尤其是侵入性操作进行风险评估。实行一票否决权。
Ø 全流程管理:做到事先、事中、事后参与管理。
Ø 全过程管理:医疗、护理、行政、后勤全过程参与感染风险防控,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
Ø 全方位管理:从建筑、环境、人员的全方位感染风险防控
❷ 传染病制度的完善
国际和国内最为关注的而且可以做到重点传染病还是空气、飞沫传播的疾病。
Ø 根据患者预见分诊流程要求,对门诊、急诊、发热门诊,建立高度一致的流程、制度。比如医务部出台的传染性患者医疗服务流程,客户服务中心的预检分诊及评估制度中的确定发热患者的温度应该是一致的。
Ø 制度明确每三年修订一次,有国际、国内的规范出台,需立即修订。
Ø 涉及到院感防控的制度必须由医院各管理科审核通过。
Ø 针对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科要订本科室的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更详细的医护人员、患者的防控措施,如佩戴口罩制度、戴手套制度。
Ø 针对空气传播性疾病,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详细的感染防控措施,如急诊、门诊、住院患者医生如何快速排查空气传播疾病,如果有大量症状类似的病人如何应急等等。
❸ 急诊科建筑设计的完善
Ø 《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511-2016、《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S3019-2014对空气传播疾病的医院设计提出要求。
Ø 医院感染管理科全程参与了医院急诊科的设计、建筑工作。并在急诊科建筑过程中不间断监测扬尘对医院周边环境空气的影响。在A区的空间、通风系统完全独立,并设立2个独立的隔离负压间。
Ø 防护用品随手可及。
Ø 多个重点部门设立临时隔离间,如手术部、重症监护病房、内镜诊疗部。
Ø 后勤部门做好负压日常监测和维护。
❹ 重点关注
Ø 关注医院内全球、全国、全省及医院内传染病报告情况,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总结、分析,反馈。对全院提出关注要点,提升全员防护风险的能力
Ø 针对有传染病的科室采取日常质控检查,院科两级对空气、飞沫传播措施落实情况核查。并及时总结、分析与反馈。
❺ 职业安全防护
Ø 加强培训与考核;
Ø 接种疫苗,全员免费接种流感、乙肝疫苗。不愿意或者不适合接种疫苗的员工,告知不接种风险,同时要求加强哪些防护措施。外来员工需要提供没有空气传播疾病的医疗证明;
Ø 提供充足的防护物资;
Ø 患者宣教;
Ø 因地制宜,采取应急演练,在演练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面对传染病的防治,国家已经出台大量法律法规、指南,那么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医疗机构需要做什么?医院感染防控专职人员需要做什么?才能让规范指南在本地区、本医疗机构真正落地,做到保护患者又保护医护人员!不管是传染病还是医院感染风险防控,都不是院感科单枪匹马去做,它需要多部门参与合作,将院感防控融入到医疗、护理、行政、后勤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