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52|回复: 35

[国际资讯] 付强: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思考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付强: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思考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作者付强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官方微信平台,及时发布《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最新资讯,构建医院管理移动交流平台。《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医院管理学术性期刊。CN 11-1325/R,ISSN 1000-6672。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84/wps1.png
精彩推荐
SIFIC组织建立的抗疫经验分享平台——“全球抗疫,我们在行动”,每周将邀请知名专家在线分享、交流与互动。而今晚19点开始的直播内容中,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付强副主任为大家带来的讲座,就是透过本次新冠疫情防控看感控未来的发展方向,内容非常精彩,不容错过。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84/wps3.png昨日,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发布了付强主任的一篇文章——《【防控疫情】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思考——基于COVID-19疫情防控应对实践》,这篇文章内容与他本次的直播主题非常契合,在获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的授权同意下,我们全文转载发布这篇文章,供大家参照学习。原文如下
文章来源: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20, 36 (2020-03-30)
作者: 付强
DOI:10.3760/cma.j.cn112225-20200307- 00574
摘要
2019年12月以来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是对我国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现状的重大考验。在疫情应对过程中暴露出不足之处,促使人们就进一步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助力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进行认真思考。作者从将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治上升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改进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实施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要素战略储备管理、切实重视并促进感染控制学科发展5个方面做出思考。
前言
2019年12月以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应对实践,是对我国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现状的重大考验。这期间暴露出我国当前在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为我们吹响警哨、敲响警钟、拉响警报。如何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和切入点,完善新时期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应急机制,值得认真思考。
一、将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治上升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
作为一种新发传染病,COVID-19此前并不为人们所认知。由于疫情初起时尚未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虽可按照“不明原因肺炎”的报告要求,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上报,但因报告具体标准和程序要求等不够明确、详细,加之一些确诊病例起病隐匿且症状轻微,仅表现为有发热、较轻的呼吸道症状,以及全身不适等表现中的一种或几种,甚至还存在相当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尽管有的病例会表现出一些具有临床鉴别意义的实验室检查与医学影像学特征,但是,临床要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鉴别仍然比较困难。
在全球医疗实践中,还有其他一些以群体性、聚集性发病为特点且具有/不具有传播性的感染性疾病(图1),以及由其引起的暴发、流行事件,并不作为法定传染病管理,如因药品、食品、疫苗、血液及其制品和医疗器具等产品污染,实验室菌种、毒种流出,耐药菌甚至“超级细菌”的传播,以及医疗服务活动中存在质量安全缺陷等导致的群体健康损害与生物安全危害等。遭受损害的人员通常以出现某些局部或全身感染表现为首发症状,且大都以此为早期就诊的原因和诊断。忽视这些早期感染症状,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684/wps4.png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COVID-19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提出:“要把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指出:“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的重大风险挑战。”[1]在此新形势下,仅仅关注法定传染病的防控已不能满足实现和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战略目标的需要。因此,将重大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纳入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总体安全战略,避免其演化为重大公共安全问题,有效防范专业风险向政治领域传导,势所必然、势在必行。
二、改进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监测预警机制
及时准确的预警是科学防控应对的前提,而灵敏稳定的监测则是及时准确预警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第十七条、第十九条分别规定,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和传染病预警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第十一条规定,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国家都有相似的法律法规要求,但要真正开展有效的监测预警并不容易。据报道,美国疾控中心于当地时间2020年3月3日宣布停止公布全国检测人数以及检测结果为阴性的人数,理由是随着各州更多地自行开展测试,这些数据由各州统计,全国数据不具代表性[4]
总体来说,当前影响我国重大感染性疾病监测预警的主要因素有3个:①一些重大感染性疾病无法通过现有系统进行监测预警;②突发事件的监测大多是事先制定预案,遇有情况时依预案启动,即事件发生才是监测起点,而日常的风险监测相对不足,因此难以起到预警作用;③具有预警意义的个案病例确诊难、群体事件定性难,尤其是在事件初起阶段。即便是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于上报的是疾病诊断结果而非更早出现的症状体征,其预警作用的发挥相对滞后。此外,由于现行多个监测报告系统未能有效整合,监测数据和信息未能实现共享,因此,对单一地域或机构中集中发生的聚集、暴发相对容易发现,但对于以多点散发等形式发生的事件,要做到及时准确的监测预警则难得多。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上已有美国等多个国家逐步建立了以症状监测为核心的疫情监测预警体系[5]。国内也开展了一些基于症状的监测预警工具研究,但主要是针对已知传染病的预测研究[6-9]
因此,改进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监测预警机制迫在眉睫。①要紧盯“感染是首发表现,临床是首道关口”,打通并整合现有传染病报告、医疗机构内感染、耐药菌与抗菌药物应用,以及药品、疫苗、食品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等监测系统功能,建立满足“临床症状”监测要求的区域性、信息化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监测预警系统[10],并完善“先预警,后定性”的相应工作机制,弥补当前监测预警“先定性,再报告(预警)”机制设计的短板(图2);②建立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与生物安全“危急值”管理机制,编制“危急值”目录,将对各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可能造成严重公共危机的事件,具有较强特异性、敏感性和重要预警意义的临床表现、医学实验室与医学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纳入预警“危急值”管理;③推动跨机构、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的监测数据共享,推进人工智能应用与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治的结合,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健全并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
新形势下,健全并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的必要性、迫切性愈发凸显。现有的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体系已提供较好的工作基础,但也存在传染病救治资源分布不均[11]等情况。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各主体职责履行的范围和边际,以及具体工作开展的模式、方法和流程等的规定不够清晰,体系构建和机制设计存在一定的碎片化、节段化问题。当前健全并完善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应当充分体现平战结合、医防融合、功能整合、协同配合的理念,促进疾病控制与临床救治深度融合,将重大感染性疾病防治纳入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一)健全体系:①夯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全面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措施,切实发挥包括民营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在内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哨点和网底作用。②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域内发热门诊设置布局,减少设置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的数量,提升设置发热门诊医疗机构相关硬件条件与专业诊疗能力。国家应将发热门诊设置、运行纳入相关医疗机构基本建设标准、必设诊疗科目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③按照“四个集中”原则,在综合考虑充分利用区域内综合实力较强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开展感染性疾病救治,促进其与已设置的传染病专业救治机构实现功能整合,探索实行一体化管理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地市为单位,规划设立满足平战结合需要、达到集中收治包括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要求的专业救治机构和负压病区(室)等设施。负压病区(室)的设置要有科学性,满足平战结合、适用实用的要求。各省级地方可独立,或者依托辖区内已设立的专业救治机构,建设跨市域的集中收治中心。在新发传染病的病例收治方面,采取危重症病例省级集中收治,其他病例以地市为主集中收治的方式。④统筹规划并推动域内区域性参考实验室等的建设,特别应注重总结方舱医院的建设运行经验,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纳入地方政府的安全治理体系。同时,推动适用于人群自动测温的仪器设备的使用。信息化、可视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等在防治体系、网络和救治实践中的应用,可减少医疗机构压力和医务人员暴露机会。
(二)完善机制:①建立统一组织领导下的跨部门工作机制,并使该机制保持必要的常态化运行。②进一步理顺、优化应急救治工作流程。医疗救治与疾病控制在病例诊治过程中脱节,是此次COVID-19疫情防控暴露出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在组织体系上二者各成体系,在专业技术指南等技术文件制定实施上又各自表述,在确诊流程上各管一段、衔接不畅。解决之道是,在全面提升医务人员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与相关救治机构临床实验室能力的基础上,将属于病例临床诊断步骤和内容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实验室检测两项职能归回临床;疾病控制机构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隔离范围划定、指导社会机构开展群体防控、对社会重点人群开展相关筛查,以及对医疗机构不具备检测能力的特殊病原体进行检测等工作上。③建立并实行报告重大感染性疾病聚集、流行或暴发风险的“容错”“容缺”机制,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疫情信息反应更直接、更迅速、更灵敏,预警更及时的特点,只要不存在主观恶意,应允许其在发现重大感染性疾病聚集、流行、暴发风险,以及医务人员聚集性感染现象,但尚无法全面、准确提供法定报告信息时,先行报告;允许只报告现象和/或初步诊治结果信息,经调查确证者给予奖励,排除者不究责;允许一事多报、越级上报。
四、实施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要素战略储备管理
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与运行,担负着为随时开展应急救治工作储备关键要素的重要责任。因此,是一项在常态下仍需要持续开展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
(一)制度储备:①以此次COVID-19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导向,尽快启动《传染病防治法》《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并同时完成配套制度和细则,明确和优化应急救治相关响应机制、工作流程和防护要求等。②关注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推动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相关立法工作,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机制、职业暴露风险社会分担机制、预防性疫苗接种与暴露后救济机制,以及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医务人员个人等相关主体各自的责任与义务等,以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下来。③完善现有管理政策,为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不得以控制医疗费用增长、控制“耗占比”和实施“带量采购”改革等为由,缩减感染控制工作内容、降低感染控制工作要求;同时,探索将感染控制支出纳入医疗服务成本,合理设立感染控制补偿渠道和标准。
(二)物资储备:实践表明,政府资源储备及配置是影响现有传染病防控体系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12-13]。建议:①按照平战结合要求,建立满足重大感染性疾病及相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安全事件救治工作要求的医用设备、医疗器械、药品、疫苗、医用防护用品和急救车辆等专用物资战略储备制度,编制纳入战略储备管理物资目录,制定物资储备、调配和应急保供等管理机制。②完善应急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全面优化相关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提升医学急救等重要医用设备设施和防护用品等的应急保供能力,加快对具有抗病毒功能的纺织材料、可重复使用的医用防护用品和特异性消毒产品等的研发量产。
(三)技术储备:①成立并做实跨学科的国家感染控制专家组,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支撑,为应急救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②按照填空白、补短板、强弱项的思路,以提升病原学检测、临床诊断、危重症病例救治,以及应急科研等各种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针对不同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快速检测、临床诊断、重症抢救与生命支持等技术、方法和标准化诊疗路径的研发与应用;③加大对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医学等的前瞻性研究、诊疗关键技术与医用新材料创新,以及技术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④全面加强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的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与转化。
(四)宣传储备:①加强居民健康教育,在此次COVID-19疫情应对过程中,多通风、手卫生、咳嗽礼仪,以及合理进行个人防护等感染控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宣传推广,不仅对于有效防范此次疫情的传播扩散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长远来看,对指导人们树立科学健康意识、培养良好健康行为、全面提升国民健康素质的作用不可低估。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倡导规范诊疗礼仪和就医礼仪,为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民众基础。②规范重大感染性疾病相关公共卫生事件、生物安全事件信息发布行为,严格控制文件数量,避免各类文件信息在内容和要求等方面的重复、矛盾和冲突,最大化减少信息数据和表格等报送,减轻救治一线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降低因此造成的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建立并实施对可能影响应急救治工作开展的各类信息,包括学术论文、专家共识、技术标准或指南,以及媒体采访报道等宣传活动的审查、过滤、预警、纠偏和追责机制。
五、切实重视并促进中国感染控制学科发展
COVID-19疫情应对过程中,全国已有3 000多例医务人员感染的确诊病例,有人因此以身殉职。现有的医务人员发生聚集性感染等事实表明,在确诊医务人员感染病例中,有些属于医疗机构内获得性感染。医务人员感染原因复杂,但因感染控制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针对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教育培训缺失和感染控制专业力量薄弱,应是基本原因之一。从长远来看,在国家层面上完善促进感染控制学科发展、重视感染控制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既是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的长久之计,也是打造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相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长效机制的关键之举。
(一)强化针对医务人员的全职业周期的感染控制教育培训①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学科建设标准,将感染控制纳入学科建设规划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予以支持;同时,国家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感染控制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并予以扶植。②将感染控制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必修课程或内容,纳入在校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计划,并作为毕业生参加相应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③将感染控制    理论、知识和技能纳入医学生实习培训、上岗前培训、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并强化培训教育结果在继续教育考核、医师定期考核、相关资质授予等工作中的应用。④各级政府卫生健康、科技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感染控制学科纳入本领域予以优先支持的科研方向,加大立项扶持力度和投入水平,鼓励产、学、研合作攻关,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有关日常感染控制及重大感染性疾病相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面的科研,促进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与应用,并减少及杜绝使用无依据的感染控制措施。
(二)在促进感染控制与相关专业协同发展中培养优秀感染控制学人才,铸造高素质感染控制队伍。①推动感染性疾病、重症医学、麻醉、呼吸、护理、医学影像和临床检验等临床相关专业与感染控制专业的协同发展,统筹加强全行业感染控制专职人才和临床感染控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断优化感染控制专业队伍的年龄、专业和职称结构,合理提升临床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在感染控制专业队伍中的占比,加快感染控制护士队伍建设;②不断提升相关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测、重症病例救治、抗菌药物使用和感染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③突出感染控制专业技术特点,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内感染控制部门是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业务部门的定位,不断提升感染控制部门的业务能力和感染控制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④合理设定感染控制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感染控制人员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政策措施,为感染控制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且稳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微信图片_20200402090855.jpg
微信图片_20200402090901.jpg
发表于 2020-4-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切实重视并促进中国感染控制学科发展!!!
建立让感控人能安心在此岗位工作的晋级通道,就是留住致力于感控管理的人才的方法之一。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促进感染控制与相关专业协同发展中培养优秀感染控制学人才,铸造高素质感染控制队伍。①推动感染性疾病、重症医学、麻醉、呼吸、护理、医学影像和临床检验等临床相关专业与感染控制专业的协同发展,统筹加强全行业感染控制专职人才和临床感染控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不断优化感染控制专业队伍的年龄、专业和职称结构,合理提升临床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在感染控制专业队伍中的占比,加快感染控制护士队伍建设;②不断提升相关医疗机构感染性疾病病原学检测、重症病例救治、抗菌药物使用和感染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③突出感染控制专业技术特点,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内感染控制部门是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业务部门的定位,不断提升感染控制部门的业务能力和感染控制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④合理设定感染控制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感染控制人员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政策措施,为感染控制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且稳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如果这条能切实落实到位,中国感控的真正春天就到来了。。。
回复 2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合理设定感染控制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感染控制人员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政策措施,为感染控制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且稳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在这里快速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小白老师的观点,感控是却别于一般行政管理科室的,有自己独立的专业,应该将晋级专业单独设置了,否则对于部分专业的老师来说,脱离原专业时间久了,高级职称晋级真的有困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完善感染控制人员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政策措施,为感染控制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且稳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我们没有太多要求,哪怕做不到两条甚至更多,暂时只要将职称晋升给予尽快也好。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感控人员的春天能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付所从多方位思考和总结了本次疫情暴露的问题,有些也是我们基层小兵前一段很困惑的事情。比如医政医管与疾病控制下发的文件要求不一致问题导致执行过程需要选择;各部门数据信息重复上报导致基层工作量大增;初期没有隔离病房及防护用品不足导致感控压力巨大;一次性的防护用品使用增加很多成本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务人员全职业周期的感染控制教育,统筹加强全行业感染控制专业人才和临床感染控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合理设定感染控制人员职业规划等,让感控人看见了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们回复,学习了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合理设定感染控制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感染控制人员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政策措施,为感染控制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且稳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们说的很好,希望通过这次疫情,能真正提高医院感控科在医院的管理位置,解决感控人的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实际困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控人看见了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完善感染控制人员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政策措施”,这点讲到点子上了,不解决真的没人愿意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了,感谢老师的资料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践行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下载学习了,感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2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完善感染控制人员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政策措施,为感染控制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且稳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期待春天及早到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3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③突出感染控制专业技术特点,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内感染控制部门是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业务部门的定位,不断提升感染控制部门的业务能力和感染控制工作的专业技术含量;④合理设定感染控制人员职业发展规划,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并不断完善感染控制人员职称晋升、岗位待遇等政策措施,为感染控制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且稳定的政策支持与保障。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4-3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长远来看,在国家层面上完善促进感染控制学科发展、重视感染控制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既是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救治体系建设的长久之计,也是打造国家重大感染性疾病相关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长效机制的关键之举。
文章的思考和建议真的很打动感控人的心,只有纳入了国家思考和实施,才能有推动。期待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社区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社区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帖子。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社区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