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我在武汉丨我们一同期待,摘下口罩的那天作者:艾冬云(同济医院中法院区 院感科)
七律•战瘟神春风杨柳千万条,十亿神州尽舜尧。江城紧锁驱瘟疫,众志成城气焰高。白衣天使敢逆行,八方驰援铁臂摇。借问新冠欲何往?雷神火神照天烧。
3月17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7点45分,我照常准时出门,小区门口的那几个物业保安早已熟稔,点点头,例行测量体温后放行。开车至小蓝鲸门口接吕倩、轻轨站下面接马思旻,再一同前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目前还是交通管制,车少、路况好,20分钟就能抵达。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们三个女人却是没有戏,一路沉默无语,虽戴着口罩、开了车窗,大家仍彼此尽量不交谈,院感人的“毛病”也是没治了。
今年这场建国以来最大的疫情彻底扰乱了每一个人平静的生活,我也不例外。疫情初期,到处弥漫着恐慌的气氛,不断传来医务人员被感染、殉职的新闻,人人自危。
当赖主任问我愿不愿意去已是新冠重症定点的中法新城院区工作一段时间,我没有犹豫。在主院区待了30年,第一次去分院工作,而且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时期,派往2个分院的8位同事,除我以外都是80后、90 后,我是其中年龄最长的一个。
做为地地道道的武汉人,生于斯、长于斯,在同济医院工作多年,对于这片土地、这座城市、这所医院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真心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中法新城院区期满后我主动要求继续延期,掐指数数,已经没有休息的连续工作了快50天,这是我30年职业生涯中前所未有过的,这也是我们院感科大多数人目前的工作状态。
想想一个人的耐受力真是无极限,除了疼了几个月的肩周炎,还能这样和年轻同事一样在高危的环境里,高强度的连续工作,说明自己很健康很年轻,好吧!我就假装自己是个“80后”。
上午9点,准时去病房巡查,我和马思旻一组负责C栋12个病区,谭昆和吕倩负责B栋。随着疫情的好转,治愈出院的病人越来越多,有的病房只剩几个病人。今天是援鄂医疗队第一批撤离武汉,这个好消息让其他医疗队队员看到了回家的希望,毕竟离家快2个月了,比起初期的紧张氛围,现在已经轻松了很多,今天更是一片欢欣鼓舞。
巡查时发现有的医生近距离脱下口罩同时进餐,谈笑风生,善意的提醒他们,越是胜利在望,越不能掉以轻心,所有避免交叉感染的规定要坚持要最后。
巡查到C栋西7楼时,在护士站遇到山东医疗队的侯云峰医生,他开心的告诉我,他们队可能很快要撤离了,以后有机会去济南请我们吃饭。这是一个开朗、乐观向上的年轻医生,经常在朋友圈里晒他和病人之间的小故事,还有他8岁的儿子。我们约定好,撤离时一定去送他。
巡查完病房,回到办公室,已经快中午12点。洗手后抽空看看手机,网上有人出了一道煽情的题:“摘掉口罩的那一天,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后面跟帖的五花八门。
问同事们最想做什么,吕倩说:“让女儿好好看看自己的脸,长时间没见,怕孩子忘了我的样子”,她已经50多天没有见到3岁的女儿了,封城前她和丈夫一起把女儿送回了老家;马思旻说:“吃爸妈做的饭菜,和家人一起踏青赏花”,作为武汉伢,她说还想吃一碗地道的热干面过早;谭昆说:“抱下我儿子,他最近都不找我视频了”。谭昆从春节前到中法医院工作时起便独自一个人居住,离家人住的小区不到10公里,最近视频时儿子都对他爱理不理,这让谭昆感觉有些沮丧。而我,解封后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全家一起去给婆婆扫墓立碑,老人家今年1月中旬因心脏病去世,下葬后突遇封城再无法前往祭拜,这也一直让我心怀愧疚……
当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摘下口罩的那一天,我们四个再到医院大门口合影、再到党旗下宣誓,纪念这一段曾经并肩奋战的难忘时光。
午饭后去医院门前广场散步,蓝天白云、樱花烂漫、春光正好,医疗队员们在三三两两的晒太阳、喝咖啡、拍照,笑靥如花,长廊下托尼老师正在给一位队员理发……好一副安宁、祥和的景象。可我们都知道,此刻,医院里面还住着几百名重症新冠病人,短暂休整后,这里的每一名医务人员都会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与病魔抗争。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论是冲锋一线的医护人员,还是足不出户的老百姓,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都在期待着春天的到来,冲破黑暗,一定会迎来阳光,战疫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走过去,生命像花儿一样开放;走下去,天上太阳正晴朗。
2020年3月17日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