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直播精华丨乔甫:方舱才是对感染防控的真正考验当新冠病毒疫情来临,各国统考,世界真正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中国的经验,需要与全世界共享;世界的问题,中国也要思考解决方案。SIFIC计划在疫情期间,发挥所长,建立一个国内、国际专家交换抗疫经验的平台 - 全球抗疫,我们在行动,SIFIC在行动! SIFIC计划在每周三、周六,组织在线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国际专家在线分享、交流与互动,形式多样,紧扣抗疫热点问题。 “外行看热闹,内行讲门道”。武汉方舱,中国首创,更因为患者大妈的广场舞而闻名世界。方舱,有效地减缓了疫情传播,极大地减轻医疗资源的压力,为新冠病毒重症患者的救治创造了条件。 但其中,医疗工作如何有序开展,医、患安全如何保障,是疫情下摆在医学专家面前新课题。如今方舱成功休舱,他们的经验弥足珍贵,不但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本周六,我们特地邀请方舱的管理者,解读其中奥秘。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076/wps3.png 2020 年 2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两次强调“应收尽收”。然而在疫情前期,武汉市存量医疗资源远不能满足新冠肺炎患者数量不断攀升的救治需求。 为控制传播源,切断传播途径,扩充救治容量,武汉市自 2020 年 2 月 3 日起,迅速改造会展中心、体育馆等场馆,建设方舱医院,集中收治确诊轻症患者。作为关键时期的创新之举,方舱医院在阻止疫情蔓延扩散、落实“应收尽收”战略部署发挥了重要作用。 方舱医院是创新之举,但因其需在大型公共设施基础上进行改建,如何改造才能实现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并无前车之鉴,方舱是对感染防控的一次极大考验。 华西医院感染控制综合科乔甫科长参与了两家方舱医院的设计改造,他将对方舱医院基于感染控制的建筑设计思路、流程管理理念及后期管理经验分享给我们,相信对我们感控人是一次极好学习和开拓思路的机会,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疫情防控起到借鉴作用。 讲者:乔甫(华西医院感染控制综合科科长、东西湖方舱医院感控设计师) 整理:周谋清(东莞东华医院) 审核:王玉兰/许缤/韩玲样 来源:SIFIC全球抗疫 我们在行动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9076/wps4.png 方舱医院建筑布局的规划设计 几千平方米的场馆,是不是摆上床就是方舱医院了?NO,NO,NO! 要成为一座收住传染病的医院,按照《隔离技术规范》,必须满足传染病医院最基本的“三区两通道”要求,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工作人员和病员通道,各区域和各通道之间互不交叉,而这一切又如何实现呢? 一、洪山体育馆改造项目 乔科长参与的第一个方舱医院是洪山体育馆改造方舱医院项目。2月3日晚上9点多接到改造任务,到达现场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布局流程设计和改造。首先要熟悉场馆的环境和现有布局,通过场馆设计方、施工方确认场馆的各个入口情况和风向设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探讨改造方案,设计三区两通道及辅助区域。 将体育馆的三个场馆设置为三个收治单元。根据场馆建筑特点,将外围设置为工作人员活动的清洁区、缓冲区,每个单元的中间区域为患者诊疗区域。利用场馆出入通道较多的优势,分别设置了工作人员进出通道、 病人进出通道、污物通道,各通道互不交叉。以第1、2单位为例: 1.粉红色为污染区,黄色为缓冲区,绿色为清洁区; 2.第1单元北面红色箭头为患者流向,东面红色箭头为医疗流向,南面绿色箭头为医务人员流向。医务人员入口和出口分别设置,不交叉。第2 单元西面红色箭头为患者流向,东面绿色箭头为医务人员流向。 3.在医务人员出口处,将原有的洗浴室设置为工作人员脱卸防护用品后的沐浴室,以确保工作结束后能进行彻底的卫生处置。 4.患者通道和医务人员通道,清洁区和污染区,患者专用电梯和医务人员专用电梯之间用板房搭建密封隔断,确保各区域不交叉。 在洪山体育馆方舱项目改造结束后,乔科长及时对改造进行了反思,梳理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建建议,这些建议在其他方舱医院的改建中不同程度被采纳。 二、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建设项目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紧邻金银滩医院绿化带,距离其最近的建筑物也有100米距离,现场察看测算,比较符合远离人群、设置传染病医院的条件,但场馆内部同样面临“三区三通道”的设计改造和内部区域划分的问题。 武汉客厅方舱医院A馆面积达9153平方米,如此大的场馆,改造成为上千张床位医院,如何分区,如何有序管理,如何预防交叉感染?乔甫科长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建设计。 (一)建筑布局及流程管理是感控的关键 1.根据武汉当季的风向特点,将在上风口的南侧,设置成医护通道和清洁区,下风口的北侧设置成患者通道和污染区,以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 2.考虑方舱面积较大,设置了两个护士站和医生站,减少医护来回走动的距离,节省人力。 3.在下风口设置一个医疗废物暂存间。 4.在医务人员入口处设置传递窗,以传递清洁物资。 5.在D区端口设置了P3实验室和CT检查室。 (二)细化医护人员出、入口通道流程: 1、医护出口规划设计: 设置隔离和提醒标识,提醒其他人员禁入。 增加隔断,尽可能分隔房间,用于脱卸不同的防护用品。 安装强排风装置,改善医护出口通道的空气质量。 在出口处放置屏障,安排保安值守,防止人员误入。 2、医护入口设计管理: 因区域划分问题,未专门设置传送通道,在入口增加了传递窗,用于传递物资。 因每班次人员多达40-60人,将医护穿防护服区域设置在方舱外的帐篷内。 在入口处设有一名工作人员值守,避免医务人员走错通道。 (三)患者区域设计管理既体现人文关怀又兼顾感染防控: 1.将方舱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根据面积不同摆放24-50张床位不等,单元之间设置隔断,隔板高1.8米,走道间距2米以上,床间距1.1-1.5米,给病人提供了较好的治疗、休息环境,也利于感染控制。 2.因上下水路的问题,卫生间和洗漱间均设在方舱外,排出的污水均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3.为给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设置了患者活动区域,如阅读区。 4.设置了交接点,如标本交接、患者餐食和个人物品交接等。 (四)有效净化舱内空气 1.通过在不同部位安装送风、排风装置,采用上送,下排的方式净化空气; 2.排风口安装了高效过滤器,排风口周围30米设置隔栏,确保排出的空气不污染环境和避免污染周围人群; 3.外排风口向上排风,高度大于6m; 4.根据方舱体积、排风设备的功率等测算,方舱内一次全排风约需29-49min,最后确定为每次开启40分钟,增加开启频率。 通风前后不同区域的空气菌落数对比 方舱医院后期院感管理 经过前期的布局流程设计后,后期的日常院感管理交予感控办负责,他们采取的管理措施包括: 1.完善组织架构,成立感控办,由各医疗队派1人参与感控管理;设置感控督导班,每班次2人。 2.做好日常管理:采取院感+护理+医生的模式联合落实感控相关制度及流程。 3.建立规章制度和流程:按照国家卫建委下发的新冠肺炎防控指南结合方舱医院实际制定了院感制度和流程。 4.全员培训:人群全覆盖,包括警察、环卫、后勤人员等。 5.加强督导检查:巡查所有的病区、更衣室以及各功能室,派2名工作人员监督指导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防范职业暴露。 互动话题 在观众互动环节,就大家关心的有关感控问题,乔科长也给出了详细解答: 1.如何防范其它部位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为了减少消化道疾病传播、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和传播等其他医院感染事件,如前文所说,在设计时采取了使用隔断、增加通道间距和床间距等方式减少交叉传播风险,同时在每个床头配置速干手消毒剂,方便医务人员及时进行手卫生,鼓励患者进行手卫生;增加了环境清洁消毒频次;预留一定的床位和空间,便于隔离一些特殊感染患者。 2.是否每个方舱医院都会出现跳广场舞的情形,跳广场舞时如何规避感控风险? 根据方舱面积大小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广场舞是在面积较大、空间较大的A舱进行,而其它舱一般进行比较温和的活动,如打太极拳、读书等。广场舞不是每天都跳,也不是所有人员都参加,广场舞和其他活动穿插进行;加强环境清洁,以减少人员活动时尘埃飞扬;所有参与活动人员均佩戴口罩,避免活动时飞沫喷溅;加强通风,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程度。 3.排泄物、污水处理有哪些措施? 在方舱建设初期,环保部门和疾控部门即介入,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和设计,确保所有污水处理符合要求。 4.日常的空气消毒和休舱后的空气消毒,如何进行? 日常主要通过强通风实现空气净化。休舱后,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彻底的空气、环境消毒,通常会选择大型的超低容量喷雾器进行过氧化氢喷雾消毒。 5.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私人物品如何处理? 医务人员进入舱内时一般不携带私人物品,可通过公共电话、电脑进行联络、沟通。患者的私人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后,可带出方舱。 小结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方舱医院的建设在武汉疫情高峰时期缓解医院救治压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舱内集中收治患者数量多,且除了医疗救治外,安全保卫、餐饮服务、医疗废物处理、环境消毒等各环节的工作人员都需要进出医院,风险环节错综复杂,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任务艰巨。 科学、合理的布局流程改造和完善、细致的制度流程管理,确保了方舱医院感染暴发零事件,工作人员零感染,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3月7日,床位达1461张的客厅方舱医院正式休舱,期间共收治1760名患者,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 乔甫科长的精彩分享,给其他国家和地区方舱医院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虽然环境设施和物理分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普遍适用,方舱医院的具体感控措施将在运行中不断完善,为疫情防控发挥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