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收藏本站
帮助中心
天天打卡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感染网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视频
问答
活动
积分商城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新媒体联盟
工具箱
自编书
积分商城
优秀会员
技能提升
直播回放
2024年会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视频库
指标解读
感术行动
更多专栏
绑定微信
官方微信
医考圈
绑定手机
官方微博
实名认证
下载APP
论坛公告
发展历程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感术行动
规率行动
送检率
规范解读
口腔科
邻苯二甲醛
隔离标识
水处理
手卫生
手术室
多重耐药菌
计划
法规
本版
用户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
论坛
›
会员交流区
›
热点关注(与医院感染无关)
›
诺贝尔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公告区
+ 发布
系统消息:
SIFIC正在收录全网微信公众号,快来参与吧!还可以加入“新媒体联盟”哦。
03-21 08:09
高山雪莲W
:
2025年2月份优秀回帖
03-17 08:04
高山雪莲W
:
2025年2月份优秀主题贴
03-17 08:03
系统消息:
SIFIC辩论赛奖励机制
03-06 08:48
系统消息:
AI工具试用丨“斯斯”陪你做感控,有问必答!(赚金币啦)
#AI工具#
01-07 16:18
系统消息:
上传视频拿金币,快来上传你最喜爱的感控相关视频吧!
#👈点我了解详情#
01-06 15:55
小小牧童
:
竟然才知道,SIFIC论坛可以一键搜索【知名专家】的授课笔记资源啦!
#SIFIC感染科普笔记#
01-02 17:30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311
|
回复:
2
[转帖]
诺贝尔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复制链接]
婉若秋水
婉若秋水
当前离线
积分
16488
发表于 2009-10-1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
端粒酶的研究思路值得学习
曾武威、章静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10月5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3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 这一发现解答了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是如何以完整的形式自我复制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受到保护而免于降解的。3位科学家揭示了其答案就在染色体的末端——端粒,以及形成端粒的酶——端粒酶上。
我们身体中的每个细胞都含有完整的基因组,携带基因的线状DNA分子被包裹在染色体中。在染色体的末端部分有一个像帽子一样的特殊结构,这就是端粒。它是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能够保护染色体。而端粒酶的作用则是形成端粒,使得端粒的长度等结构得以稳定。
1982年,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应用DNA测序技术揭示了端粒由短的重复DNA片段组成。随后,她和杰克·邵斯塔克发现,单细胞生物四膜虫的端粒可以保护其自身DNA分子,也可以保护种属相隔很远的酵母微染色体。端粒的保护作用在进化上具有如此巨大跨度的保守性,提示这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生物机制在起作用。于是,布莱克本与当时是其研究生的卡萝尔·格雷德开始探索端粒的维护机制。1984年,他们发现了端粒酶。它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RNA成分中包含端粒DNA的特征性序列CCCCAA。端粒合成时,该序列作为模板,而其蛋白质成分中含有酶活性。端粒酶通过其自身RNA提供的模板将端粒DNA延伸,从而以此分子末端为平台,使DNA聚合酶能够复制完整长度的染色体,而不会遗漏其最末端部分。在此之前,分子生物学家们一直无法解释DNA在细胞分裂时如何加到复制的DNA双链的末端,这项发现解释了这一长时间令人困惑的“末端复制问题”。
这3位科学家的发现阐明了端粒是如何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而端粒是由端粒酶形成和维护的。这一发现揭示了细胞的一个基本机制,基于这一系统的靶向疗法正在研发中。
陈琳(北京康复中心):这项奖项和细胞周期的研究得诺奖一样,更多的是对细胞基本功能的重要研究予以肯定。这个研究的进程贯穿着“发现问题—提出概念—实验验证”的思路,整个过程就像解开一个个智力谜团一样有趣,充满了思想的光辉。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历程是一个很经典的科研成功案例,值得我们科学工作者学习。
启示二:
应用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曾武威、章静波: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了3位科学家在“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认识核糖体的内在工作机制对于科学地理解生命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很多抗生素都是通过抑制细菌的核糖体来治疗疾病的。由于核糖体在生命中的关键作用,如果它失去功能,细菌就无法生存。因此,核糖体成为新型抗生素的重要靶点。获奖科学家们构建了核糖体的三维模型,并揭示不同的抗生素是如何抑制核糖体功能的。这些模型现已被用于开发新型抗生素,对拯救生命和减轻人类的病痛起到直接的帮助。
陈琳、黄红云(北京康复中心):从近年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情况可以看出,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越来越重视应用科学,原因在于整个世界的发展、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以及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趋势,都是越来越重视应用。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是:1957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1976年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1986年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1997年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1998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2008年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和2009年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以上研究者都不是地道的我国本土科学家,这起码给我们两点提示:其一,中国人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质和智商。其二,中国本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尚有差距。
杨振宁教授近日在高锟诺贝尔奖庆祝会上指出,做最有贡献的科技研究工作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一个条件是要有传统。一个很聪明的在香港念书的年轻人,比起同样一个在美国的研究者,有一个很吃亏的地方,就是他对自己研究方向里最有发展可能的一些问题不容易了解。
高尖端医学科学研究,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也是依赖于创新能力。在哪些方面去争分夺秒地创新,占领制高点,突出原创性,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至关重要,这都需要极高的智慧去把控。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舍,关注以社会需求为动力的应用研究和以解决在科学发展中出现的基本问题为动力的基础研究。
启示三:
创新=自由的思想+开放的创造
吴秋方(湖北省监利县第二人民医院):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获奖,使衰老和肿瘤的关系受到重视,有助于推动肿瘤发生发展的细节研究,最终造出杀死肿瘤的“精锐”武器。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贝·坎农提出稳态学说,证明机体之所以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稳定,是由于机体内存在复杂的调控装置和代偿潜能。60年代海菲列克的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传代试验证明,每种动物细胞的寿命都有一个极限值(即海菲列克极限)。另一美国学者马丁进一步证实提供细胞者的年龄每增长一岁,其细胞分裂减少0.2次。80年代由3位美国学者进行的端粒和端粒酶研究进一步证明了体细胞寿命的可控制性。
1991年我在《医学与哲学》杂志上撰文,阐述了“肿瘤的本质是代偿的一种结局”的观点。我认为局部组织细胞异常消耗,导致局部提前衰老,从而启动代偿恶性循环,最终因持续性代偿性增生导致肿瘤形成。这是应用“衰老—代偿”等生物学原理试图解释肿瘤本质的一种思路,与上述几位的研究思路有相通之处。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我们已不乏原始创新思想的火花。但火花没有燃烧成火苗,并产生影响力,原因是多方面的。
本世纪初,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它以超越实用性的长远眼光致力于文理融合的通才教育,致力于唤起对新思想、新事物的好奇心,鼓励自由探索、自由审视、自由创造。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最最缺乏的。(本报记者吴卫红整理)
——链接——
2000~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览
2000年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在研究脑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了重要发现。
2001年 美英科学家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2002年 英美科学家为研究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调节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3年 美英科学家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上获得关键性发现。这些发现最终导致核磁共振成像仪的出现。
2004年 美国科学家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中做出贡献,揭示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
2005年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祸首——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2006年 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当做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2007年 美英科学家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深入研究单个基因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并提供相关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成为可能。
2008年 德法科学家分别发现了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和艾滋病病毒。前者使人类研制出了能够预防宫颈癌的有效疫苗;后者的研究成果让研究人员能观察艾滋病病毒如何复制,以及如何与受感染者的体细胞相互作用。这又进一步让研究人员开发出验血等确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办法,延缓了这种病毒的传播,也帮助了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9-10-19
评分
参与人数
1
金币
+15
收起
理由
星火
+ 15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星火
星火
当前离线
积分
24498
发表于 2009-10-19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家威廉·詹姆斯说,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
国内的关注,值得学习!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星梦78
星梦78
当前离线
积分
5802
打卡等级:小镇青年
打卡总奖励:389
最近打卡:2025-04-01 15:28:54
发表于 2009-10-21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太遥远,遥望!!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论坛公告
肺部感染HAP/VAP
规章制度和SOP
版主申请与职务变更
感染暴发事件及医院感染纠纷案例
管理工具理论与实践
新手集结号
见稿作品
我要吐槽
Copyright © 2007-2025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
(https://bbs.sific.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sific2007@163.com QQ:2420400092(小小牧童)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上海莫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47626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