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肺炎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临床实践指引 一、 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见附件2),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2、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二、 患者流行病学史 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史调查。 1、 周围有无聚集性发病现象; 2、 是否有疫区出游史; 3、 有无相应的高危职业史(例如从事SARS-CoV检测、科研相关工作或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人员; 4、 饲养、贩卖、屠宰、加工家禽人员及从事禽病防治的人员; 5、 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 6、 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禽流感或SARS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等)、以及其他接触禽类或野生动物或暴露于这些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的情况等内容。 7、 患者识别要求:预检分诊应重点询问患者有无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流行病学史等情况,必要时应对疑似患者测量体温。对疑似经空气传播疾病患者发放医用外科口罩,并指导患者正确佩戴,指导患者适时正确实施 手卫生。 三、 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1、 手卫生 1.1科室为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足够医务人员使用的手卫生设备。 1.2 医务人员按照“两前三后”的原则进行手卫生。没有明显污染的情况下,推荐卫生手消毒;有污染立即洗手,并进行卫生手消毒。 2、职业防护 2.1 科室为医务人员为医务人员提供足够医务人员使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2.2 根据对不明原因肺炎预判选择合适口罩 2.2.1 外科口罩 适用于飞沫隔离:用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周围人群避免接触感染性飞沫(直径大于5um)。 2.2.2 医用防护口罩 适用于空气隔离以及病原体传播传播途径不明的感染患者的隔离:用于医务人员和患者周围人群避免接触感染性飞沫(直径小于5um)。 2.3 手套 2.3.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2.3.2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2.3.3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4 隔离衣 2.4.1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2.4.2 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 a)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b)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c)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2.4.3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防护服。 2.4.4 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5环境清洁消毒 2.5.1 按照空气、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相关要求进行消毒。 2.5.2 经空气传播疾病及不明原因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清洗、消毒或灭菌。 2.5.3 患者转出、出院或死亡后,按照要求进行终末消毒。 四、患者安置及转运 1、 疑似患者应单人间安置,确诊的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同一病室。患者在病情容许时宜戴医用外科口罩,其活动宜限制在隔离病室内。 2、 转运时,工作人员应做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个人防护,转运中避免进行产生气溶胶的操作。 医院感染管理科 附录
(资料性附录)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 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见表A.1。
| |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4/clip_image001.gif |
表A.1医务人员的分级防护要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进入疑似或确诊经空气 传播疾病患者安置地或 为患者提供一般诊疗 操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录
(资料性附录)
表A2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管理 | | | | | | | | |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干净、干燥、无尘、 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 | | | |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 <10CFU/cm2,或自然菌减少1个对数值以上 | | | | |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 符合GB 15982要求 | | |
注1:各类风险区域的环境表面一旦发生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立即实施污点清洁与消毒。注2:凡开展侵入性操作、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注3:在明确病原体污染时,可参考WS/T 367提供的方法进行消毒。 2.1 低度风险区域 low-riskarea 基本没有患者或患者只作短暂停留的区域。如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会议室、病案室等。 2.2 中度风险区域 medium-risk area 有普通患者居住,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对环境表面存在潜在污染可能性的区域。如普通住院病房、门诊科室、功能检查室等。 2.3 高度风险区域 high-risk area 有感染或定植患者居住的区域以及对高度易感患者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的区域,如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病区、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早产儿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