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13|回复: 4

[转帖] 中医药发展的新观点新学说--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9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color=Blue]由中国科协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协第3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日前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行业内外的专家,在这个中国科学技术界最高层次的会议——香山科学会议上,为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各抒己见。今天我们刊登其中的一些观点,希望引起读者的探讨与争鸣,共同为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献计献策   先铺轨 再接轨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何裕民
  我觉得当务之急是清理家当,排查库存,好好认识中医药自身。在此基础上要形成一个基本共识。中西医之争,表面是话语权问题,深层次是结构性框架的冲突。不管哪种学术系统,不管是继承也好,应用也好,发展也好,创新也好,包括开发新药也好,都需要主体性建构,都需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念,然后才能展开其他的,需要有一个可以共同对话的语境和平台。
  我们没有做应该做的,却埋怨别人不通情达理,不理解我们。我们要接轨,首先要铺轨。不是用我们的语言让别人接受,而是用别人能接受的语境和话语平台和别人对话。我自己认为我是铁杆的中医捍卫者,但是我不主张中医原教旨主义,动不动就排斥别人,没有必要。
  当今,世界医学出现反思的趋势,中国的学术界也在建构中国理想的蓝图,讲究中国学术范式的重构,这正是很好的契机。和谐观念目前逐渐被世界范围所接受,我们应该抓住这个良好时机,好好做一番工作。
  关于中医药的主体性建构,我提出一个初步的思想。首先在医学观当中,中医和西医不一样,西医是治病医学,而中医学是守住健康的。主体性建构可以在医学观当中首先进行考虑,这种观念如果能广为传播的话,对中医今后生存是大有好处的。真正的医学,合理的医学应该是追求健康的,这在世界范围内已逐渐被接受。  
  必须重视中药炮制
  河南中医学院教授  王正益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依法炮制是中医的用药标准。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理论在临床用药上的具体表现,是世界上独特的制药技术,是保证饮片质量的关键。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提高临床用药疗效的重要措施,是临床安全用药有效的根本保障。这个问题在古医药文献中常有记载。如宋代《太平圣惠方》载:“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这是说中药炮制与医疗的关系。对中药炮制不合法度,就会失去药物固有的性能,对于医疗来说等于有名无实,起不到治病的作用。又如明代《本草蒙筌》载:“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就表明严格掌握质量标准的重要性。清代《修事指南》载:“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这亦指明了炮制与药性、疗效的关系。
  中药炮制的各个环节无不与临床疗效有密切关系。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和矿物,来源复杂,品种繁多,有的含有泥沙杂质,或混有其他植物或非药用部分,故首先应注意其净选加工。而在切制前如不根据质地、季节、气候等影响因素的不同而进行科学的软化处理,也会使有效成分散失而难以发挥应有疗效。饮片的大小、粗细、长短、厚薄等亦均应按临床用药的要求进行加工。中药材经过炮炙,可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改变药物性能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才能符合临床用药的需求。中药加工炮制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安全有效,也关系到中医中药事业的发展。
  突破药量提高疗效
  解放军中药研究所所长  肖小河
  我们的研究力图通过对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现状、中药用量与疗效的关系、传统中药用量规定的合理性等进行回顾性和前瞻性分析,阐释从增加中药用量角度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医药之所以屡屡受到诟病,关键还是中医药的疗效问题。中药疗效平平或者不够确切,剂量偏低是其重要原因。中药大剂量应用在中医临床上往往有上佳表现。从西药的临床剂量和中药有效成分的有效剂量看,中药传统用量设定是欠严谨和合理的。“中庸思想局限论”、“沙锅容积局限论”、“肚皮容积局限论”、“超大剂量风险论”等是中药用量难以突破的制约瓶颈。
  阐明中药量-效(毒)关系,突破中药传统用量局限,增加中药用量,可能将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大乃至根本性举措。“治疗窗”摸查法、生物效价比测法等可作为寻找和科学制定中药临床最佳用量范围的重要参考方法。
  中医院如何才能姓“中”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  陈珞珈
  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两个车轮,一个学术,一个管理和政策。中医院如何才能姓“中”?有四个层面的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政府要承担起责任,要解决有关政策问题,比如医保、公费医疗、新农合定点医院问题。目前有一些中医院不能承担医保和公费医疗,在目前的3997个医院诊疗收费项目里,中医只有97个,还有就是定价不合理。本来中医诊疗收费项目就少,在北京的医院里扎一人次针灸才收4元,一个大夫一上午也就扎20几个病人。而骨科做一个置换关节手术连住院4万元,几个人两小时搞定了。同样一个四肢骨折病人,中医小夹板绑上去40元,打一个石膏160元。这种收费标准引导中医放弃中医疗法。
  前两年国家发改委发了一个文件,企业不准给医院饮片让利,拿掉原来让利的20%;原来30%加成率再砍掉5%只剩25%加成率。北京妇产医院、天坛医院、同仁医院等纷纷把中药药房取消,现在大夫不愿意用饮片,有的医院不愿意用饮片,因为是赔本生意,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第二,卫生和中医主管部门要解决中医院在特色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中医院的中医特色到底是什么?中医特色评价体系和评价的关键指标是什么?中医院里中医特色和综合功能的比例到底怎么定?
  第三,中医院本身的问题。医院的院长和班子要解决建设中医特色的很多具体问题,比如医院的定位和服务的宗旨问题。有的中医院手术从头开到脚,大型的中医院做肾移植、肝移植水平也很高,做心脏移植的也有。我主张中医院要中医为体西医为用,手术科室要控制在一定比例,关键是要掌握好度。要坚持以中医为主。
  第四,要正视中医院的经济问题。要坚持以中医为主。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医院如果难以生存,经济问题不解决,中医院特色问题肯定较难解决。
  中医院一定要有特色,要干实事,说实话,中医特色这个大厦需要钢筋、水泥,如果只画一个蓝图,不把钢筋、水泥加上去,永远只是空中楼阁。
  中医必须求同存异
  广西中医学院教授  刘力红
  香山会议我是第二次参加,我上次发言题目是“中医必须求同存异”。今天仍然是这样,我们的共识是什么呢?我觉得我们今天坐下来的共识就是发展中医,就是中医一定要走下去。  
  中医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在学术上要有一个前瞻性。中医处在现代科学昌明的时代,中医在哪些方面可以利用现代科学?你要想比前人强,前人没有的东西你有了你才能比前人强。我们有比前人强的条件,那就是现代科学。如果我们用好了,我们可能就会超越前人,否则肯定没有办法超越前人。
  尽管现代科学昌明,我们还是可以找到还有哪些问题现代科学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比如身心医学,这一点就是中医在学术上的前瞻性。很多疾病与人的心理、性格、情绪关系很大,与人生活的家庭关系很大。现代科学再发达,没有一个机器当人走进去之后就没有负面情绪了,这就是我们中医可操作的地方。如果在学术上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先走一步,也许我们就能引领世界潮流。
  “六结合”培养领军人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创新团队建设人才是关键,中医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前提。由于中医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社会背景,中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又有其特殊的思想和模式。对此,我们结合科研、临床与教学实践,提出“六结合”培养模式,即“中医与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医古文与外语结合,医药学与生物学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业务技术与组织管理结合”。
  注重团结协作,达到创新团队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的境界。中医药领军人才不仅要具有中医复合型人才素质,而且需要有战略眼光,充分理解取势、明道、优术的韬略,明白“继承是立身之本,创新是发展之根”的理念。取势是要把握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大势,具备清醒的自我认识、开放的全球视野、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明道是明白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之道以及在世界医学、生命科学发展中有原创性的科研之道。优术是以古鉴今,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与医学的内涵,虚心学习并开拓创新之术。
  明确的前沿性科研方向是促进优秀创新团队持续发展的动力,能够调动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激发团队的创造欲望。坚持在继承、发展、创新的实践中出成果,不断注重团队建设。总结我们团队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一个优秀的团队,一定要有相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优秀的组织结构。充分重视对人的思想工作,只有在思想上高度的统一,才可能在行为上实现统一。50年的建设历程中,本团队始终秉承“一体二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又有广泛的现代科学知识和中国文化内涵的基础。
  关键是价值观与评价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图  娅
  中医学最顶层的问题是它的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我认为,中医学的某些关键问题并未真正展开深入讨论,基本理论研究的瓶颈态势没有缓解。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投入,但是真正高水平的科研产出,尤其在基本理论方面是奇缺的。
  第二个问题是核心价值观念在实践指导中缺位。生命观是否贯穿于临床评价,健康观关系到评价生命质量和生存状态,疾病观指导我们应用偱证医学表现疾病诊断系统,治疗观与现行国家制度的关联等一系列问题上,在政策层面出现了一种顶层失语。
  第三个问题是中医学自身和外部评价体系失控。疗效评价体系能不能凸显中医学疗效优势,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标准化研究,准入标准等等,国外需要什么样的标准,国内需要什么样的标准,中医界缺少话语权。在医改、医保、新药政策方面,我们也都相当程度上失语。
  我认为在现在条件下,在我们国家医疗政策内,中医院必须首先是医院,然后才是中医院。医院的医疗属性和中医特色定位困扰着中医院的领导者。临床领域的另一个问题是疗效评价体系不能凸显中医学整体疗效特点。至于它是治病还是预防,我认为在中医领域内治病和预防是没有界限的,它是浑然一体的。
  现代的生物医学已经有了本质的发展,我们不能再说现代医学是片面的等等,因为它的基因、蛋白组学研究已经回到了整体,它的偱证医学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对人群个性和共性的关注。
  
  

来源: 健康报 发布日期:2009-10-09

评分

参与人数 1 +6 金币 +6 收起 理由
星火 + 6 + 6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9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键是价值观与评价体系
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是价值观与评价体系,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院感染管理的关键是价值观与评价体系,我认为: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原则、不伤害原则、有利原则、公正原则,如果没有履行感染管理措施,就没有体现对病人生命的尊重,对病人是一种(或者是潜在的)伤害,对病人无利,是病人就医过程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就是说违反了医学伦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星火 + 1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京剧都是我国的国粹,但中医“诞生在中国却是发展在日本”,中医的委靡不振已经到了需要敲响警钟的时刻了,所以中医专家云集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中医药发展的新观点读后很受启发,我们时常抱怨医院领导不重视,临床医护人员依从性低等等,我们的“铺垫”工作做了多少呢?没有铺垫就奢望接轨是否现实呢?所以学中医领路人的反省:先铺垫后接轨;
中药炮制是中药的特色之一,却因远远落后于西药的工艺,病人的普遍接受程度较低,如何把自身的特色发挥的淋漓尽致呢?感染工作怎样发挥在临床的独到作用呢?我们的独到之处在哪里呢?
中医强调姓氏问题,即必须姓“中”,我们的感染管理工作怎样体现感染+管理呢?
中医还强调了领军人物的培养,我们感染工作同样值得借鉴,能够担当的起涉及学科复杂的感染工作,必定是多专业结合的复合人才才可以;
“价值观念和评价体系”,没有纳入国家医疗政策之内考虑的问题,永远突破不了经济的瓶颈,感染经济学已经证实了她的价值所在,但付费机制等问题如何体现的价值呢?
想到这些,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药的炮制很重要,否则既影响药效,有容易污染,现在国家有时候发通告说某某中药制剂不合格,主要还是杂质多!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