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
做好标准预防很关键!以下仅供老师参考!
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 科学合理的预防应 对措施和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是减少医源性感染HIV 的有效方法。 HIV的途径主要为:皮肤被含有 HIV 感染的针(缝合针和注射针)、手术刀、 剪刀、布巾钳等刺伤,操作过程中破损部位皮肤不慎接触含有HIV 感染的血液 或体液等。 术前做好自我防护的情况下常规 访视患者,与患者沟通,不增加其心理压力,更不能拒绝和歧视患者。 1.2.1 个人防护措施 皮肤破损者,尽量避免操作。常规更换传染病房衣帽鞋裤,同时还要做到: 进行气管插管时配戴适当的眼镜和防护镜,以防血液溅入眼内,减少病毒通 过粘膜感染的机会。加穿一次性手术隔离衣、鞋套,以防血液污染而致皮肤 长时间接触血液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发生[1]。戴双层一次性口罩,一旦被血 液溅污应立即更换。戴两双手套,手和皮肤有伤口时认真包扎原伤口后必须 戴双层手套。一般认为戴单层手套后被患者血液污染的机会可减少80%,戴双 层手套则可使穿透里层的危险性又减少50%[2]。为防止针尖刀片等锐器刺 伤手和皮肤,使用完毕的针头不得再套上针头鞘套。针头和刀片放入损伤性治 疗废物贮存器内。 1.2.2 对患者血液及血液污染物的处理 患者的大小便、血液、引流液、呕吐物等应放入专用标志醒目的容器内, 加入0.5%(500mg/L)过氧乙酸浸泡处理,30min 后方可倒入便池[3]。使 用过的一次性麻醉用具如包装盒、鞋套、手套、一次性防水手术衣等,用后放 入双层塑料袋内,扎紧口并标记“HIV 阳性”的标签,送焚烧。一次性针头、 刀片、缝合针等锐器放入损伤性治疗废物贮存器内,封口标记后统一进行无害 处理。非一次性器械如持针器、剪刀等必须彻底消毒,应打开轴节用 1000mg/L 的“84”消毒液浸泡 30min 后初步冲洗,然后用超声清洗机清洗烘干, 上润滑油,打包,高压蒸汽灭菌消毒后二次备用。非一次性布类用品,放入 双层大塑料袋内,标记“HIV 阳性”的标签后送洗衣房单独浸泡消毒后洗涤。 1.2.3非一次性麻醉用具的处理 对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器、钠石灰罐等,术毕用2%戊二醛涂抹,然后 用清水抹净,与手术间一同消毒处理[3]。 1.2.4 暴露后的处理 完整的皮肤暴露时,立即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冲洗,而粘膜暴露时,立即 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目前尚无证据说明在完整的皮肤粘膜暴露时应用 消毒剂可以减少传染的危险性,因此,有完整的皮肤时,不提倡擦洗皮肤或用 消毒剂,以免造成擦伤,从而增加被感染的危险性 锐器刺伤时,必须 保持沉着镇定,迅速、敏捷地按常规脱去双手手套,下垂手指,健侧手立即从 近心端往远心端挤压伤口,使伤口血液排出体外,以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 同时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液(0.5%~1.0%碘伏)冲洗伤口3~4min,再用2%碘 酒和75%酒精消毒受伤部位[5]。同时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鉴定委员会,进 行暴露级别评估,争取在暴露2h 内遵循专家意见实施预防性用药。 结果本组42 例AIDS 患者手术麻醉过程顺利,本组参加AIDS 患者麻醉操作及管 理人员均未被HIV 感染。 术中做好相应的标准预防措施显得尤其重要。AIDS 患者由于其免疫功能衰竭, 多会诱发各种机会性感染而导致营养不良、血管条件变差[6]。浅静脉穿刺困 难,需反复多次穿刺静脉,这不仅加重病人的痛苦,也增加了护士职业暴露的 几率,故术中开展深静脉穿刺置管可减少术后职业暴露几率。 职业暴露感染HIV 的数据表明,医务工作者在对HIV 感染者和AIDS 患者从 事医疗活动的过程中,若能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职业暴露事件基本 上是可以避免的。在医疗卫生预防保健机构内,被锐器刺伤的皮肤损害是传播 HIV 的最常见形式。本组医务人员在对42 例AIDS 患者手术麻醉时进行预防感 染处理表明,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职业性接触 HIV 危险的加强预防应对措施、 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的技术操作管理等是预防HIV 感染的最好武器。医 师职业暴露后,应及时按要求清洗消毒伤口,同时立即报告医院职业暴露鉴定 委员会,进行暴露级别评估,争取在暴露2h 内遵循专家意见实施预防性用药。 术后做好相应的标准预防措施同样显得尤其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