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收藏本站
帮助中心
天天打卡
切换到宽版
账号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感染网
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导读
Guide
视频
问答
积分商城
法规文库
新媒体联盟
微信大全
自编书
积分商城
优秀会员
技能提升
直播回放
2024年会
法规文库
专家笔记
视频库
指标解读
感术行动
更多专栏
绑定微信
官方微信
医考圈
绑定手机
官方微博
实名认证
下载APP
论坛公告
发展历程
关于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感术行动
规率行动
送检率
规范解读
口腔科
邻苯二甲醛
隔离标识
水处理
手卫生
手术室
多重耐药菌
计划
法规
本版
用户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
»
论坛
›
会员交流区
›
感控动态
›
健康胎盘有无细菌的battle大战这次又有新反转! ...
公告区
+ 发布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主题贴
02-17 16:11
高山雪莲W
:
2025年1月份优秀回帖
02-17 16:10
系统消息:
AI工具试用丨“斯斯”陪你做感控,有问必答!(赚金币啦)
#AI工具#
01-07 16:18
系统消息:
上传视频拿金币,快来上传你最喜爱的感控相关视频吧!
#👈点我了解详情#
01-06 15:55
小小牧童
:
竟然才知道,SIFIC论坛可以一键搜索【知名专家】的授课笔记资源啦!
#SIFIC感染科普笔记#
01-02 17:30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查看:
1837
|
回复:
12
[转帖]
健康胎盘有无细菌的battle大战这次又有新反转!
火
[复制链接]
xucf730
xucf730
当前离线
积分
10219
发表于 2019-10-21 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注册
|
×
Nature:后真相?健康胎盘有无细菌的battle大战这次又有新反转!
2019/08/03
再反转!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发现,健康的胎盘中并不含有能够进入胎儿肠道的微生物。
早期的人类胚胎中并没有微生物,而断奶后的婴儿拥有与成人同样复杂的微生物群落。那么人类何时与微生物之间建立共生关系的呢?很多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胎盘,胎盘是一个神奇的器官,它只存在于妊娠期的子宫内。胎盘是准妈妈与胎儿之间的沟通桥梁,为胎儿提供了所需的氧气和营养食物,带走胎儿产生的废物。
一场关于胎盘有无细菌的battle大战
原先人们认为胎盘和羊水是一种无菌环境。但在2014年《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之前的研究发现在健康状态下,胎盘上也有一个小小的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与口腔中的细菌相似。部分科学家认为某些微生物会通过母亲的口腔进入血液,从而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令人失望的是,此后一些研究并没有发现胎盘微生物。一场有关于健康胎盘有无细菌的争论自此拉开帷幕。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451-5
近日,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学家们在《Nature》发表论文称,人类胎盘中并不含有微生物组,并且胎盘的细菌感染也不是不良妊娠结局的主要原因。这项研究对537个胎盘样本进行了DNA测序方法,以确定胎盘中是否有微生物组。在此类研究中,这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
两种测序方法提高实验准确性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研究人员采取了两种DNA测序方法进行测试。一种方法针对所有细菌共有的基因部分。另一种测序方法,能够将所有存在的DNA拼接在一起,并将其映射到特定的细菌和动物物种中。
在第一组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80个胎盘样本。研究人员先用宏观基因组测序的方式识别胎盘样品中的每对碱基,过滤掉人类DNA以确定微生物序列。随后研究人员通过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对所有细菌中均存在的一个基因区域进行测序。
图片来源:Pixabay
研究人员将蜥蜴中发现的致病微生物(沙门氏菌)添加到测试样本中,这种微生物在人体中并不存在,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添加沙门氏菌来判断样本中是否会检测到其他微生物。研究发现,两种测序结果检测到的菌种不同。两者都有的便是沙门氏菌,另外还检测到了无乳链球菌和嗜热异常球菌。
胎盘细菌来源分娩过程
这项研究的技术挑战在于如何将组织样本上真正存在的微生物与实验室工具上发现的微生物和收集期间样本的污染区分开来。于是研究人员将细菌信号与来自DNA测序试剂盒或出生过程本身等污染物的预期进行了比较。
在第二组实验中,研究样本涵盖了100个先兆子痫样本,100个低出生体重样本,100个早产样本和198个对照,研究人员仅进行了16S rRNA扩增子测序,但他们采用来自不同制造商的测试仪器进行了两次测试。研究人员还严格关注他们使用的批次试剂。当用不同的试剂盒和试剂批次测序时,他们找不到始终存在的细菌物种,这表明分娩过程中的感染是微生物的来源。
胎盘微生物的来源
研究结果发现,当女性选择自然分娩而不是剖宫产时,某些微生物更为普遍,这表明这些细菌在分娩时会进入胎盘,而不是在出生前就住在那里。
Stephen Charnock-Jones 图片来源:剑桥大学官网
英国剑桥大学的生殖生物学家Stephen Charnock-Jones说:“总体而言,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健康的胎盘中没有检测到微生物组,除非它被感染了。”
先前研究者不服来battle
Kjersti Aagaard
贝勒医学院和休斯顿德州儿童医院的母亲胎儿医学专家Kjersti Aagaard是2014年胎盘微生物组研究的主要作者,她并没有受到此次研究结果的影响。Aagaard认为,此项研究实验中排除掉的许多“污染”信号实则是胎盘微生物组的重要证据。Aagaard不同意研究人员无视胎盘上发现的一些微生物的选择,因为它们与阴道里发现的微生物重叠。
Aagaard表示她将继续测试检测这些细菌信号的方法,并了解微生物在胎盘中的作用。她提出,有一种假设是胎盘微生物阻止了危险细菌在胎儿中定植。
所以,胎盘中到底有没有微生物组呢?这还要继续进行研究讨论,毕竟真理总是在不断否定中得到的。
参考资料:
[1] Babies get critical gut bacteria from their mother at birth, not from placenta, study suggests
[2] No bacteria found in healthy placentas
[3] Human placenta has no microbiome but can contain potential pathogen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白天使
小白天使
当前离线
积分
53010
发表于 2019-10-21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每天都有新知识,太棒了!!!
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zhangaiyu
zhangaiyu
当前离线
积分
953
发表于 2019-10-21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lcd320
lcd320
当前离线
积分
1103
发表于 2019-10-21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每天都有新知识!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ynosmile
ynosmile
当前离线
积分
36778
发表于 2019-10-21 08: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胎盘有无细菌 ,需要询证医学,谢谢分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wangjuanfabiola
wangjuanfabiola
当前离线
积分
1208
发表于 2019-10-21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师分享前沿的医学知识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感控人生
感控人生
当前离线
积分
2057
发表于 2019-10-21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真好,又长知识了,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iflower
iflower
当前离线
积分
1549
发表于 2019-10-2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muniuxing
muniuxing
当前离线
积分
5547
发表于 2019-10-2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分享,通过学习,增长了知识。尽量正常分娩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喜欢夏天too
喜欢夏天too
当前离线
积分
1513
发表于 2019-10-2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谢谢分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6679077shy
6679077shy
当前离线
积分
1854
发表于 2019-10-21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分享!学习了!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jcyyhlb
jcyyhlb
当前离线
积分
43436
发表于 2019-10-21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jcyyhlb
jcyyhlb
当前离线
积分
43436
发表于 2019-10-21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老师分享
回复
顶
踩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3
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C)
(https://bbs.sific.com.cn/)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信息反馈联系:sific2007@16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 技术支持:
上海莫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沪ICP备16047626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