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最喜欢这样的病例探讨。忍不住转给大家!
SIFIC感染官微作者:馬玉燕 金文婷審閱:胡必傑 潘珏
一、病史簡介 男性,62歲,江蘇人,2019-04-16入中山醫院感染病科 主訴:發熱、咳嗽2周。 現病史: 患者2019-04-01出現高熱和咳嗽,Tmax 40℃,伴寒戰,咳嗽劇烈,咳少量泡沫狀黏痰,無胸痛、咯血等;04-03至高郵當地醫院就診,胸部CT示左肺少許炎症,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抗感染3天,仍發熱、咳嗽。 04-05 於上海某三甲醫院就診,查血WBC 10*10^9/L,N 86.1%,CRP 227.46mg/L,ALT 64U/L,AST 98U/L,D-Dimer 1.23mg/L,血培養陰性;胸部增強CT(2019-04-05)示:左肺上葉炎症,較前明顯進展,兩側胸腔積液,前縱膈囊腫,兩肺慢性炎症,兩側胸膜局部增厚;送檢痰二代基因測序(NGS)檢出微生物核酸序列數如下:乳明串珠菌465條,黏液羅氏菌106條,齲齒羅氏菌3條,鸚鵡熱衣原體9條,考慮NGS無明確陽性提示。予以亞胺培南0.5g q8h,體溫高峰較前下降; 04-08 轉至上海另一家三甲醫院,查WBC 8*10^9/L,N 81.4%,CRP 192.6mg/L,D-Dimer 2.13mg/L,ALT 69.3U/L,AST 71U/L,NSE 22.80ng/ml,予以亞胺培南1.0g q8h+伏立康唑0.2g q12h抗感染;04-08 起體溫平,咳嗽較前好轉;04-10 晚22點至次日凌晨1點,出現後背痛,由一側蔓延至整個後背,劇烈,伴大汗,對症後好轉; 04-11 查WBC 7.8*10^9/L,N 82.6%,CRP 22.5mg/L,D-Dimer 3.96mg/L,ALT 428.3U/L,AST 592U/L,複查胸部CT(2019-04-12)示:左上肺炎症伴胸膜反應,炎症病灶較前吸收,左側胸腔積液;04-14 停抗感染。當天晚上再次發熱Tmax 38.5℃,04-15 再次出現後背痛,為明確診斷,至中山醫院感染病科門診,次日收治入院。 自發病來,患者精神尚可,食慾差,大小便如常,體重無明顯變化。
既往史:高血壓6年餘,最高150/100mmHg,平素服用氯沙坦1片qd,血壓控制在130-140/90-100mmHg;否認糖尿病、腦梗、慢支等慢性疾病。1986年外傷後脾破裂後行脾全切,術中有輸血。抽菸、飲酒30年,每日30支菸,3兩白酒,否認疫區駐留史。
二、入院檢查(2019-04-16入院) 【體格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WBC 11.41X10^9/L,N 86.8%,Hb 112g/L;Plt 321X10^9/L; 炎症標誌物:hsCRP:135.4mg/L;ESR: 100mm/H;PCT:0.16ng/mL; 尿常規:蛋白-,紅細胞-,白細胞-。 血氣分析(不吸氧):PaO2 59.0mmHg;PaCO2 33.0mmHg;SaO2 93.0% 生化:Alb:35g/L; ALT/AST:186/89 U/L;SCr:76μmol/L; Na 132mmol/L;K 4.2mmol/L;Cl 93mmol/L; 肌酶:CK/CK-MB: 40/24U/L; T-spot A/B 0/0;隱球菌莢膜抗原、肺炎支原體抗體IgG/IgM、呼吸道病原體九聯檢、G試驗,均陰性;EBV-DNA陰性; 咽拭子甲流、乙流抗原檢測:陰性; ANA、ENA、ANCA、補體、Ig定量均陰性 腫瘤標誌物均陰性 細胞免疫檢查:CD4/CD8: 1.0;CD4: 187cells/uL;CD8: 191cells/uL;
【輔助檢查】 三、臨床分析 病史特點:患者老年男性,急性病程,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咳痰,WBC和中性粒稍高,CRP、ESR明顯升高,PCT正常,血氣分析提示I型呼衰,病初外院間隔兩天的胸部CT顯示左上肺較快速進展的滲出和實變。使用多種抗感染治療方案,體溫曾有好轉,病灶稍有吸收,但後又發熱、胸痛,病情加重,需考慮社區獲得性肺炎(CAP),具體感染類型分析如下: 細菌性肺炎:常見病原體包括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克雷白桿菌等,患者有高熱、血WBC和中性粒升高、炎症標記物明顯升高、胸部CT表現為左上肺炎症滲出和實變,可以符合細菌性肺炎特點,但後續沒有出現膿性痰、肺部病灶不廣泛而呈現呼吸衰竭、強有力的抗感染方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亞胺培南)治療2周仍發熱即效果不夠理想,需要考慮其他病原體引起肺炎的可能性。 病毒性肺炎:老年男性,急性病程,春末夏初出現高熱、咳嗽,CT示左上肺病灶短期內(2天)進展較快, CRP、ESR明顯升高而血白細胞僅輕度升高,尤其是抗普通細菌感染治療2周患者仍發熱,需考慮病毒性肺炎可能;入院行咽拭子甲流、乙流抗原檢測陰性,需考慮其他病毒如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同時,外院抗感染後曾一度有效,體溫轉平,左上肺病灶有所吸收,不符合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表現。可行支氣管鏡,在病變處行支氣管肺泡灌洗,採集BALF送NGS檢測,明確感染病原體。 非典型病原體性肺炎:老年男性,急性病程,CT示病初肺部病灶進展較快,CRP、ESR明顯升高而血白細胞僅輕度升高,有明顯低氧血癥,入院查肝酶升高,需要考慮軍團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非典型病原體引起肺炎之可能。患者治療第一階段聯合抗感染方案中有使用左氧沙星3天,體溫似有下降但肺部病灶繼續進展,調整抗感染治療後病灶則有吸收,但繼續停用具有抗非典型病原體的藥物(左氧沙星)數天後患者又開始發熱,因此,目前資料不能判斷肺炎的元凶是否為非典型病原體,需要進一步檢查。
四、進一步檢查、診治過程和治療反應
04-25 胸部CT:左肺炎症,左側胸腔少量積液,較外院CT明顯吸收。 04-25 出現腹痛,肝酶明顯升高,腹盆CT提示膽總管結石伴膽管擴張。為控制膽道感染,故繼續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04-26 遵普外科會診建議行ERBD取石術+支架置入術;術後腹痛明顯好轉; 05-05 體溫已平2周,無腹痛,隨訪炎症標誌物均降至正常,複查PaO2 80mmHg(不吸氧)較入院時明顯上升,胸部CT:左肺炎症,較前明顯吸收;予出院。
體溫及抗感染治療
炎症標誌物
胸部CT
五、最後診斷與診斷依據 最後診斷: 1、鸚鵡熱肺炎 2、I型呼吸衰竭 3、膽總管結石伴擴張 診斷依據: 患者老年男性,急性起病,發病前有雞糞大量接觸史,主要表現為高熱、咳嗽咳痰、I型呼衰,CRP、ESR明顯升高而血白細胞和中性粒僅輕度升高,CT示病初肺部滲出和實變影進展較快,先後採集痰和支氣管灌洗液做mNGS檢測,均檢出鸚鵡熱衣原體核酸序列,使用左氧沙星起初有效,停用後再次高熱、新增左下肺病灶,考慮療程不足疾病反覆,入院後聯合使用多西環素治療,體溫很快轉平,炎症標誌物降至正常,故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社區肺炎的診斷可以成立。住院期間出現急性腹痛,發現膽總管結石伴擴張,行EPBD下取石術+支架置入術,腹痛消失。此係偶發事件,與鸚鵡熱肺炎無關。 六、經驗與體會 鸚鵡熱肺炎是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社區獲得性肺炎。該衣原體系革蘭陰性、嚴格胞內寄生菌,常見於寵物鳥(鸚鵡、長尾小鸚鵡、金剛鸚鵡)和其他禽類,如雞、鴨、火雞、鴿、孔雀、雀類的組織、血和糞中。人類主要通過直接接觸疫鳥(或其他禽類),或吸入它們的糞便或羽毛的粉塵,或疫鳥(或其他禽類)的鼻腔分泌物的氣溶膠而得病。該患者發熱前有剷除清理雞糞史,據此推測可能是吸入雞糞中的鸚鵡熱衣原體而感染。 鸚鵡熱肺炎通常潛伏期為5-14天,男性多見(暴露增加),典型症狀包括髮熱、寒戰、肌肉痠痛、相對緩脈、劇烈頭痛、肝脾大和胃腸道症狀。近年來認識到鸚鵡熱衣原體引起的肺炎可能會相當嚴重,甚至出現呼吸衰竭、ARDS。該患者高熱、咳嗽咳痰起病,CT提示肺部病變進展較快,血氣分析顯示有嚴重低氧血癥(I型呼吸衰竭),病情較重。 鸚鵡熱肺炎通常白細胞正常,偶爾明顯升高;炎症標誌物CRP、ESR往往較高;超過一半會出現肝酶異常,低鈉血癥多見;該患者CRP、ESR較高,伴肝酶升高,輕度低鈉血癥,符合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後的表現。 以前衣原體感染最常用的血清學檢測是屬特異性CF(補體結合)試驗;但現在的金標準是MIF(微量免疫熒光法)試驗,抗體或IgM抗體滴度升高4倍,或抗體滴度≥1:16可診斷。鸚鵡熱衣原體培養困難且危險,具有高度傳染性,故不鼓勵使用該方法進行診斷。另外,通過PCR法快速直接檢測到呼吸道標本中的鸚鵡熱衣原體核酸也可確診。本例中,外院雖藉助二代測序的新技術檢測到痰中的鸚鵡熱衣原體核酸序列,但遺憾地是,由於臨床醫生mNGS技術和鸚鵡熱疾病認知不足,對痰mNGS檢出的少量鸚鵡熱衣原體核酸序列未引起重視,給予了亞胺培南、伏立康唑的治療方案,導致病情反覆,患者停用氟喹諾酮10天后再次高熱、新增左下肺病灶。入住中山感染病科後行支氣管鏡檢查,BALF也檢出了鸚鵡熱衣原體核酸序列,雖然序列數少量,但此病原體汙染機會少,且2次均檢出該病原體,應該認為具有診斷意義。 鸚鵡熱衣原體肺炎抗感染治療首選四環素類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與肺炎衣原體、沙眼衣原體不同,為避免復發,文獻推薦療程需2-3周。若存在四環素類禁忌如兒童或孕婦,大環內脂類口服可作為替代治療。喹諾酮類有效,但療效遠不如四環素和大環內酯類。本患者起初使用左氧沙星後體溫逐漸轉平,但因僅用了3天,後再次發熱、胸痛,考慮療程不足疾病反覆,入院後支氣管灌洗液mNGS仍檢出不少鸚鵡熱衣原體序列,也驗證了這一推測。
參考文獻 [1] Hogerwerf L, DE Gier B, et al. Chlamydiapsittaci (psittacosis) as a cause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pidemiol. Infect. 2017 Nov;145(15):3096-3105. [2] Kohlhoff SA, Hammerschlag MR. Treatmentof Chlamydial infections: 2014 update.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5; 16:205 [3] Fischer N, Rohde H, et al. RapidMetagenomic Diagnostics for Suspected Outbreak of Severe Pneumonia.EmergingInfectious Diseases.Vol. 20, No. 6, June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