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酒精浸泡消毒是很多基层医院普遍采用的一种消毒方法,如体温计、砂轮等医疗用品。如何规范操作才能达到消毒效果呢?
有幸参与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防控质量检查,看到浸泡消毒是这样的:浸泡消毒盒不怎么干净,消毒剂里面常规放着一块纱布,被消毒的物品随时取用,用后又直接放进浸泡盒。看几张图吧:
错在哪儿呢?
众所周知:保证消毒效果的2个最关键因素是:合适的消毒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
错误一:纱布对消毒剂的有效成分有吸附作用,也就是说,实际用于浸泡物品的消毒剂浓度会因纱布的吸附作用而降低,无法达到合适的消毒浓度。
错误二:被消毒物品常常是随时取用,无法保证浸泡物品的有效消毒时间。很多时候,大家把浸泡消毒液作为被消毒物品的一种保存方法了。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对酒精类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有哪些要求呢?
C.11 醇类消毒剂(含乙醇、异丙醇、正丙醇,或两种成分的复方制剂)
C.11.2 使用方法
C.11.2.4 诊疗器具的消毒 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70%~80%(体积比)的乙醇溶液中消毒≥30min,加盖;或进行表面擦拭消毒。
体温计(不包括肛表或口表)是接触完整皮肤的,属于低度危险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处理。而酒精属于中水平消毒剂,可以用于体温计消毒。按照醇类消毒剂的使用方法,有浸泡消毒法和擦拭消毒法。
如果采用酒精浸泡消毒,应先将待消毒物品清洗干净并擦干,浸泡消毒的容器也应在每日更换消毒剂前彻底清洗干净,因为有机物污染对酒精的消毒作用是有影响的。
就浸泡消毒方法而言,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1.放入消毒剂的待消物品应先清洗干净并擦干;
2.每日更换消毒剂之前,应彻底清洗消毒容器;
3.被消毒的物品应完全浸没于消毒剂中;
4.浸泡消毒期间容器应加盖;
5.如果是含氯消毒剂,每次配制后还应监测浓度合格后方可使用;
6.达到浸泡消毒剂要求的作用时间,被消毒物品应干燥保存备用。
7.切记:使用中的消毒剂不能作为被消毒物品的保存液!
参考资料: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