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刚刚结束了一家二级医院等级评审院感组的评审工作,回忆起三年前第一次担任评审专家,紧张到胃疼,到如今,已参加了6所医院的评审,对于评审工作,已能做到胸有成竹,应付裕如。一路走来,离不开前辈师长的指点提携,但更多的还需靠自己总结体会。虽然“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仍想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既是希望抛砖引玉,也是为了答谢前辈师长,更是为了给自己三年来经历做一总结,收拾心情,重新出发。
体会一:等级评审是为了什么?
等级评审是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给我们布置的任务吗?是医院领导的面子工程吗?是职能部门管理临床医技的手段吗?最初多多少少都有类似的想法,但是真正投入其中,就会发现由于追踪方法学和PDCA 循环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使评价者更客观地评估医院的日常功能运行、流程执行情况,更使受评医院在“围评期”实现了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了决策能力和水平,推动了医院医疗质量建设和医疗安全的常态化,形成医院“我要管”的主动管理模式。对于我个人更有一个意外收获,现在无论工作或生活遇到什么问题,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基础是知识的积累,然后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推理、判断,付诸实施,再归纳总结,补充知识,实施…..不断循环上升。参加医院等级评审工作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实现了能力的根本提升。
体会二:等级评审考察的是什么?
受评医院往往存在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医院在评审过程中不能有一点错,某些医院陪检人员甚至会当场记下犯错员工的姓名,事后追究责任。其实评审虽然非常注重基础质量,但更关注的是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高危因素的控制。从评审员角度,主要考察的是医院管理部门有没有发现错误的能力,有没有及时纠错的机制,有没有持续改进的效果。考察的是多部门协作的机制,质量管理的控制过程。如果质量管理全靠惩罚员工,那是在侮辱我们管理者自己。
体会三:评审员在评审过程中掌握的原则是什么?
我认为评审员在评审过程中掌握的原则是基于评审条款和标准规范的“严谨”。“严谨”不是“严格”,忌以个人经验评价,忌高于条款及标准规范要求,忌以有争议的问题评价。评审员不需要在现场做出评判,因此,如果自己也存在疑惑或记忆模糊,可以记下客观情况,回去后再查阅相关资料。评判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有权威证据支撑,不可妄作推断。有时候承认自己认知有限反而能得到尊重,不懂装懂往往贻笑大方。
体会四:评审员在评审前应该重点准备什么?
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受评医院在评审前应该准备什么?对评审条款的熟悉把握,知识的储备,在平时工作中对追踪方法学的反复运用都不再赘述了,近年来我们的感控发展迅猛,各级医院的基础感控工作趋于规范,相应地对于我们评审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发现未受到关注的、更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帮助受评医院探索和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的长效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我的体会是,作为评审员时时关注新颁布的标准、规范、指南、专家共识是我们的基本功课,把它们吃准吃透,并与评审条款有机结合,与时俱进是我们的责任。比如前几年我们的现场评价重点在重点部门,但自从《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颁布后,我们会将考察的重心略微向门诊偏移一些,果然发现了很多被长期忽视的薄弱环节。《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使得我们对诸多职能部门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要求有了充分依据,对打破壁垒,促进多部门协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上的体会纯属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思考,希望老师们能够给予批评指正,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克服浮躁,有更深入的体会奉献给大家。您的关注是我前进的动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