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来自腾讯视频《超级真菌来袭,到底什么是超级真菌呢?如何预防呢?》
前几日(4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教授廖万清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发现18例“超级真菌”临床感染病例。消息一出,短短两天时间内就被刷上了微博热搜,微博阅读量达3.2亿,参与讨论3.4万条,引起了民众不小的恐慌。
听闻此消息,众多医疗媒体号开始发布相关评论。
@SIFIC-医院感染官网短评说道:超级真菌2009年首次分离于日本,随后呈全球流行趋势。耳念珠菌可分离自患者无菌体液、尿道、呼吸道、组织或伤口感染以及皮肤黏膜等,并可附着在器械表面存活数周,通过与感染病患或者污染的物体表面或器械接触而引起医疗机构内传播,其引发的血流感染会导致约30%-60%的死亡率。美国CDC研究显示,耳念珠菌对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呈现高耐药性,现有的微生物实验室常规鉴定手段极易导致错误的鉴定。
众人恐慌之际,@丁香园也多次发文为大家理清一些事实:1、这种病菌不是最近变异产生的,而是由于新的检验技术发现的。2、这种病菌目前主要在美国爆发(500+例),在全球散在发布(全球目前共计 617 例)。(全球数据来源:美国 CDC 官网)3、这种病菌对一般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其主要发生在医院内部,如 ICU 等场所,因此死亡率较高。免疫力正常人群日常不会感染。
那,耳念珠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东呢?
SIFIC感染官微也为大家整理了一份材料,一起来看看吧!
耳念珠菌是一种近年来才被发现的病原真菌物种,因其具有多重耐药、病死率高以及采用传统酵母菌鉴定方法难以识别的特点,引起了全球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耳念珠菌可正常定植于患者皮肤,并在医疗环境中持续存在,若感控措施不力易导致院内暴发性感染。2009年首次分离于日本,随后呈全球流行趋势,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相继出现临床感染的病例报道。
培养皿中的耳念珠菌(图自CDC网站)
一、耳念珠菌的流行情况
耳念珠菌于2009 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在一住院老年女性患者外耳道分离出,接着韩国、印度、南非等国家学者陆续报道了该菌引起的血流感染,目前已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出现,我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带领的团队通过合作研究,报道了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但该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未发现耐药特性;但是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皮肤科教授廖万清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已发现18例“超级真菌”临床感染病例。
耳念珠菌能够长期存活于医疗环境或器械表面,容易引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2015年英国一家专科医院的心脏外科监护病房出现世界首例耳念珠菌感染暴发事件,通过环境采样调查发现该菌可在患者皮肤表面定植,并在环境及设备分离获得,同源性分析显示它们高度同源,表明耳念珠菌可在医疗机构里传播。
二、耳念珠菌的耐药性、毒力与检测
目前尚未建立耳念珠菌MIC折点的判定标准。主要的毒力是其强有力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可导致持续和侵袭性感染,耳念珠菌可在多个身体部位定植。与其他念珠菌属相似,宿主免疫力损害和破坏保护性屏障是其感染主要机制,包括引起真菌血症。
耳念珠菌管理最重要的步骤是早期诊断。2016年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关于念珠菌病的临床实践指南推荐对所有临床相关的念珠菌菌株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AFST)。在鉴定不明确的分离物中,对≥1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应引起对耳念珠菌的怀疑,并应立即进一步检测。常规诊断方法无法识别耳念珠菌,甚至会将耳念珠菌误诊断为其他种念珠菌。
来自微博@今日悉尼
三、耳念珠菌在医疗环境中的传播
与医院内暴发相关的其他病原体一样,耳念珠菌在患者和受污染的环境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提示有效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然而耳念珠菌又不同于其他念珠菌,它能持久地黏附在环境表面,并通过一些临床操作导致患者间的传播,但目前传播途径尚未清楚。
欧洲第一次报道也是最大的一次耳念珠菌暴发研究中,环境样本显示患者床单元周围环境表面持续存在酵母菌,AFLP法基因分型结果表明,分离到的耳念珠菌具有同源性。
英国近年曾发生过几次耳念珠菌的感染暴发。自2013年发现第一例感染者以来,共发生3次相关的医院感染暴发。最严重的暴发发生在伦敦一家医院,暴发自2015年4月开始,50名患者遭受感染,9名为耳念珠菌感染的败血症。即使采取了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暴发依然难以控制,环境采样发现耳念珠菌遍布床单元周围。
无独有偶,而有一项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耳念珠菌在环境中检出率低,患者中,除了指示病例,没有从其他室友中检出耳念珠菌,值得注意的是,患者使用的椅子上检出两次耳念珠菌。
四、所有的耳念珠菌都是“超级真菌”吗?
最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广华研究员带领的团队通过合作研究,报道了中国首例“超级真菌”感染病例,并对该菌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做了系统分析,研究了中国第一株“超级真菌(BJCA001)”的形态、毒性因子、耐药性以及致病性特征。并表示,并非所有耳念珠菌都是“超级真菌”。
王教授和黄博士指出,“超级真菌”主要特点包括:
- 生态源头不清楚,自然环境中目前还分离不到该菌,国际同行推测该菌是近年来进化出来的、能快速地适应并定植于人体的新物种。
- 大部分菌株对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三大抗真菌药物均具有耐药性(包括唑类、多烯类和棘白霉素类药物),从而导致治疗失败和60%以上的致死率。
- 诊断和鉴定困难。临床实验室传统的形态和生化诊断方法常错误地鉴定为其他念珠菌。
- 它能长时间存活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皮肤及医院设施表面,从而导致院内爆发性感染。 聽 聽
图1.“超级真菌”中国分离株(耳念珠菌BJCA001)扫描电镜图
来自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官方网站
五、耳念珠菌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些暴发研究表明正确的物种鉴定和对病例进行快速检测对控制医院获得性传播至关重要,可以有效预防耳念珠菌感染暴发的发生。早在2017年8月16日,本公众号就发布文章介绍了耳念珠菌的防控措施:《耳念珠菌--超级病菌威胁?我们该如何应对?》
@丁香园@临床用药等微信公众号都引用了这篇文章部分内容,让我们一起再次温习一下!
目前耳念珠菌的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聽患者关键感控措施
- 单间隔离定植或感染者,要求单间有独立的卫浴设施。
- 对于从感染的医院或国外医院转来的患者,均采取隔离措施,直至获得筛查结果。
-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再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 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围裙,如果有接触患者皮肤或患者血液、体液风险,应穿隔离衣。
- 个人防护用品应在洗手后、进入房间或患者区域前穿戴好,并在患者房间内脱下并丢弃,离开前应彻底洗手并用速干手消毒剂擦拭双手。
- 护目镜和面罩只是在有溢出或泼溅风险时才需要佩戴。
- 患者和探视者需要掌握感染预防措施(可以使用宣传册),包括手卫生和如何使用围裙。
- 应考虑使用一次性物品,如血压计袖带、枕头等,特别是在暴发期间。
2.聽终末消毒
- 一旦患者离开环境,应进行终末消毒,先清洁后消毒所有患者及医务人员手可能接触到的地方。目前推荐使用有效氯1000 ppm的次氯酸钠消毒。更换床帘。应丢弃很难清洁消毒的价格低廉的物品,或使用一次性物品。
- 如果使用任何非接触式消毒(如气态过氧化氢或紫外线),应在其之前进行充分的清洁。清洁人员应掌握足够的知识并能胜任这个工作,在清洁了耳念珠菌感染的区域后应更换手套和围裙,并进行恰当的手消毒。
- 如果病人需要医技检查或手术,应排在当天最后一位,环境清洁同前所述。
3.聽设备的清洁消毒
- 所有设备应按照生产商的说明书来清洁。
- 应特别注意复用器械的清洁消毒,如脉搏血氧仪、温度计探头等。
4.聽废物和织物的处理
- 应注意合理包装,避免废物和织物污染环境。
- 在儿科和新生儿科应注意用过的尿布正确处置。
- 任何时候不应在洗手池中丢弃或清洗污染的物品。
任何新发传染病病原体
或超级病菌的出现
对感染的诊疗与防控都是一次巨大挑战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作为感控人的我们
实时关注动态,及时了解讯息,时刻做好准备
作为医疗安全与质量的
“消防员”、“护航员”
任何时候
我们都在候命,随时可以上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