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上表,是不是更纠结了?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们无法通过肉眼分辨被消毒的环境表面都有哪些微生物,不是么?!有人可能会想当然的推理:就高不就低嘛、反正高浓度总比低浓度要“好”吧……额,是么……
表捉急,继续查找规范: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
C.10 含氯消毒剂
C.10.2.2 消毒方法
C.10.2.2.1 将待消毒的物品浸没于装有含氯消毒剂溶液的容器中,加盖。对细菌繁殖体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min,对经血传播病原体、分支杆菌和细菌芽孢污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
C.10.2.2.2 擦拭法 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消毒所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同浸泡法。
上面2个规范一个是消毒环境表面的,一个是消毒物品的,二者的消毒方法似乎没多大区别。
——说好的先清洁/清洗、后消毒呢?既然已经清洁/清洗过了,至少不会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物了,为何还需要用2000mg/L~5000mg/L的浓度消毒呢?
——不是还有个“斯伯尔丁分类法”么?消毒浓度能搞一刀切么?
顺便啰嗦一句:有机物污染对含氯消毒剂杀菌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对肉眼可见污染物一定要先去污之后再进行清洁与消毒。清洁是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清洗的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
继续找规范吧: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
13 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13.1清洁和消毒方法
13.1.1地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13.1.2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13.1.3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
看完上面这段话有何想法:环境表面有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明显污染时(至少肉眼可见吧),先去污再清洁消毒,其浓度500mg/L(400~700mg/L)足矣!
感染高风险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浓度尚且如此,其他部门为何不可呢?
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往往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啊,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消毒液的使用浓度,而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清洁工作被严重忽视!
试 问:
仅用清水而不使用清洁剂的清洗/清洁,能达到理想的清洁效果么?有谁洗衣服仅用清水就能把脏衣服洗干净的?又有谁不用洗洁精就能把炒菜的油盘子洗干净呢?
终末消毒时直接用消毒剂抹布擦拭消毒,能达到终末消毒的目的么?
显然不行!
近年研究发现,某些消毒剂的亚致死浓度无法有效清除无生命表面的生物膜,甚至可以促进生物膜的形成。细菌可以适应这些低浓度的消毒剂,并通过形成生物膜来保护自己。不规范使用消毒消毒剂,不仅不能达到有效地杀灭环境表面的病原微生物,还会促进细菌形成生物膜。
因此:
环境清洁与消毒,让清洁先行!清洁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