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有效的方法之一。血液透析机在每次使用后机器内部会残留一些污垢及细菌,残留的污垢如果不及时进行清洗,会造成机器内部管路的堵塞,从而影响后续的透析效果。机器内部如果消毒不彻底,残留的细菌及其产生的内毒素会通过透析膜进入患者体内,从而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因此,机器的日常清洁及消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我国卫生部发布了《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规范对消毒对象及消毒频次均作出了要求。目前,临床对血透机的消毒主要有冷化学消毒及热化学消毒,常使用的消毒剂有次氯酸钠、过氧乙酸、柠檬酸等。
冷化学消毒是使用一定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或含过氧乙酸消毒剂,对透析机进行消毒,同时达到消毒、脱钙和去蛋白的目的。热化学消毒是使用柠檬消毒剂,柠檬酸在加热至一定条件可以达到高水平消毒,同时柠檬酸消毒剂对血液透析机管路具有清洁作用。
1 次氯酸钠消毒液消毒效果
次氯酸钠是最常用的含氯消毒剂品种之一,在食品工业领域、医疗卫生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该消毒剂价格低廉,对各种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杀灭效果。
次氯酸钠消毒液的杀菌机理为:
①次氯酸钠消毒液在中性、酸性条件下生成HOCl中性分子,其易于扩散到带电荷的菌体表面,并通过细胞壁穿透到菌体内部,作用于微生物核酸;
②HOCl分子可以将细胞浆内—SH氧化为二硫键;
③次氯酸分解产生的新生氧可以将蛋白质氧化,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细胞内容物向外渗漏。
2 过氧乙酸消毒液消毒效果
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广谱的化学消毒剂。其杀菌作用强,对各种细菌、真菌和病毒均具有杀灭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市售过氧乙酸消毒液中普遍含有过氧乙酸、过氧化氢、醋酸等成分,其对透析机消毒的同时能够有效去除透析机中的蛋白质、无机钙等污垢。
过氧乙酸的杀菌机理为:
①过氧乙酸释放的活性氧可以与蛋白质、酶及其它代谢物中的二硫键、硫氢键作用;
②过氧乙酸可以与DNA分子的碱基作用。
3 柠檬酸与热力联合消毒效果
柠檬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2-羟基丙烷-1,2,3-三羧酸,常用作食品添加剂,也是重要的医药工业原料。柠檬酸通常作为防腐剂使用,但在加热情况下可达到高水平消毒效果。柠檬酸杀菌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达到80℃ 时,浓度为8200mg/L的柠檬酸消毒液对载体上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作用20min,杀灭对数值>3,达到高水平消毒。
4 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效果
氧化电位水又称强酸性水、酸化电位水、强酸性电解水、酸性氧化电位水。它是一种具有高氧化还原电位(ORO) 、低pH 值,含低浓度有效氯的水。这种水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和快速杀灭微生物作用,一般通过专业设备将低浓度氯化钠溶液电解制备而成。关于酸性氧化电位水的杀菌机理还在研究中。
一种观点认为其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与PH 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有关。大多数细菌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为4~9,需氧菌适宜生长的氧化还原电位为+200~+800mV,厌氧菌适宜生长的氧化还原电位为-700~+200 mV。酸性氧化电位水的低pH值和高ORP值改变了微生物的细胞膜电位,从而使细胞通透性增强、细胞代谢酶被破坏,细胞内物质溢出、溶解,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作用。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酸性氧化电位水的杀菌作用主要是次氯酸起作用。
5 其它消毒剂在血透机上的应用
滤过式柠檬酸清洗棒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消毒剂。滤过式柠檬酸清洗棒为两端有过滤膜的棒状结构,滤膜孔径0.03 mm,可以有效过滤循环水路中的杂质,防止颗粒物等通过,外层材质为聚丙烯,棒内物质为柠檬酸。
次氯酸钠消毒液用于血透机消毒已有多年,但是该类消毒液稳定性差,消毒液浓度下降对其消毒效果会产生影响。此外,次氯酸钠消毒效果应用条件还需进行进一步研究。过氧乙酸因以其高效的消毒能力可以作为血透机的冷消毒液,而柠檬酸消毒液需在80℃条件下使用以确保其消毒效果。酸性氧化电位水已开始应用于医疗器械消毒,但是其用于血透机的消毒需更多的实验室及临床实验验证。
滤过式柠檬酸清洗棒的本质其实是柠檬酸消毒液以一种新的型式应用于血透机消毒,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但其使用条件对消毒效果的影响需更多实验验证。
柠檬酸热消毒技术联合次氯酸钠等冷消毒技术也为血透机消毒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志红.血液净化技术新进展与发展设想[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2):99-101.
〔2〕姬慧,刘宪,楼晓敏.血透机的消毒质量控制[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3):102-103.
〔3〕田爱辉,曹丽云.血液透析设备的消毒[J].中国血液净化.2009,8(1):5-7.
〔4〕邢书霞,马玲,张剑,等.柠檬酸与热力联合杀菌作用的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5):420-421.
〔5〕Characklis WG.Biofouling: effects and control.In: Flemming HC,Geesey GG,editors. Biofouling and biocorrosion in industrial watersystems[M].Springer-Verlag,19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