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登录,享用更多感控资源,助你轻松入门。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
九届亚太地区国际艾滋病会议(ICAAP)于8月9日-12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周枫副研究员为读者带来HIV(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AIDS(艾滋病)治疗进展相关报道。
1 扩大治疗覆盖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在中低收入国家覆盖率逐年增加,治疗人数大幅提高,截至2007年底,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治疗人数最多,超过210万,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治疗人数超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随着近年来部分亚洲国家加大对艾滋病治疗的投入,亚太地区治疗人数从2003年不足10万增至2008年的50万,但截至2007年,需要治疗的人数仍超过100万,其中89%分布在中国、印度、缅甸和泰国,因此艾滋病治疗工作仍任重道远。
2 更新抗病毒药物
HIV相关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为艾滋病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机遇。国外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一种名为RAL(整合酶抑制剂——编者注)的非核苷类抑制剂与替诺福韦/恩曲他滨(TDF/FTC)配伍组合的疗效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依非韦伦(EFV)加TDF/FTC。目前我国艾滋病一线治疗推荐方案之一是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 EFV,今后几年可能会有更多抗病毒药物出现,以应对药物替换问题。
3 及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患者期望寿命取决于治疗时免疫水平 澳大利亚库珀(Cooper)总结了接受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期望寿命研究的最新结果。结果显示,艾滋病患者期望寿命长短取决于开始抗病毒治疗时患者的免疫水平。
以20岁为例,如果患者开始治疗的CD4+计数>200个/ml,依目前治疗水平,其期望寿命可达50年,CD4+计数为100~200个/ml患者则是42年,CD4+计数<100个/ml的,期望寿命为32年。患者治疗中期的平均期望寿命为10~30年,低于HIV阴性人群。
这一结果来自高收入国家开展的14项艾滋病治疗临床队列研究,而许多中低收入国家面临经费严重不足、药物缺乏、医疗条件有限等多方面困难,需要国际间、各国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才能延长患者寿命。
婴儿早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本次会议也交流了抗病毒治疗启动时机最新研究动态。
2008年11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HIV感染的婴儿早期接受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艾滋病所致婴儿死亡率。该研究纳入377例6~12周龄、CD4+细胞比例≥25%的HIV阳性婴儿,研究者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立即给予抗病毒治疗,另一组按照目前通用的启动治疗标准(CD4+细胞比例下降至20%以下或症状符合临床标准)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接受早期治疗的患儿死亡或出现艾滋病相关分级症状的可能性低于通用标准治疗组。
成人早期抗病毒治疗效果好 综合性国际艾滋病研究(CIPRA) HT001项目针对成人艾滋病患者的结果也表明早期治疗效果好,816例CD4+计数在200-350个/ml、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立即开始抗病毒治疗,另一组则按WHO现行标准,待CD4+计数<200个/ml后开始治疗,结果显示早期开始治疗者死亡和发生机会性感染的风险明显降低。
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抗病毒治疗纳入标准已经提高到CD4+计数≤350个/ml或临床症状评级为WHO三级,鉴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经费有限,目前WHO推荐的起始治疗标准仍是CD4+计数≤200个/ml或临床症状评级达到WHO三级。新的研究结果为修订现行标准提供了依据。
4 预防HIV传播
病毒载量升高增加传染可能性 发表在2008年《柳叶刀》(Lancet)的文章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预测了不同病毒载量水平下HIV在不同性别人群的阳转情况。结果表明,男-男性行为人群阳转率最高,其次是男性传播给女性,女性传播给男性的可能性最低,随病毒载量升高,传染可能性增大。
抗病毒治疗对预防HIV传播起重要作用 2009年《艾滋病》杂志(AIDS)一篇荟萃分析显示,艾滋病患者在不同情况下传播HIV能力不同,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得到有效控制者传播HIV的概率极低,未接受治疗者病毒载量越低,传染力越弱。
通过这些研究不难看出,抗病毒治疗对预防HIV传播很有效。但同时专家提出,目前研究缺乏在低病毒载量条件下HIV传播的量化数据,缺少HIV传播力与使用安全套、感染性传播疾病关系研究结果。
5 营造艾滋病治疗环境
ICAAP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技术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提出了建议和今后研究方向,并指明治疗效果与治疗管理政策和社区支持策略密切相关。
抗病毒治疗要求患者服药达到95%以上的治疗依从性,这单纯依靠医务人员力量很难实现,一方面国家要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治疗方案、开发和提供更多种药物、改善艾滋病治疗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社会要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为患者、家属营造支持性的社区环境,充分利用全社会力量提高艾滋病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和依从性,降低HIV传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研究简报:HIV /AIDS与抑郁症
中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症发病率与压力感知有关
香港中文大学苏笑游(Su Xiaoyou)等的研究显示,中国HIV感染者/AIDS患者(PLWHA)抑郁症发病率与压力感知有关,歧视感知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完全由压力介导。
该研究从2007年9月-2008年1月纳入258例PLWHA,通过结构性问卷(问题答案为定性答案,即通过答案的选项回答问题,与开放式问卷相对——编者注)对受试者进行访谈,问卷内容包括测试压力感知(应激)、乐观性、社会支持、歧视感知和抑郁症。研究评估了压力感知对歧视感知与抑郁症之间的介导作用,以及社会支持缓解歧视感知对抑郁症效应的作用。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抑郁症发病的决定因素。
结果表明,PLWHA抑郁症发病率是70.9%。歧视感知对抑郁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在回归模型中加入压力感知后则无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和压力感知之间呈负相关,二者的相互作用可解释PLWHA抑郁症程度的显著差异。收入较低、乐观性较低以及压力感知较强可预测更多的抑郁症状。研究者认为,医务人员需要接受识别和处理抑郁症的相关培训,必须对PLWHA进行社会支持。
中国HIV/AIDS家庭儿童家庭劳动负担与抑郁症相关
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张丽英(Liying Zhang)等研究显示,中国HIV/AIDS家庭儿童的抑郁症状与日常劳动时间呈正相关。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2006年的一项纵向研究。1449名接受家庭护理的儿童被纳入分析,其中包括579名因AIDS失去单亲或双亲的孤儿、466名与HIV感染的单亲或双亲共同生活的儿童、404名家庭中无HIV/AIDS相关经历的对照儿童,本研究旨在阐明参与日常家务劳动对HIV/AIDS家庭儿童抑郁症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失亲状态的儿童家务劳动时间有组间差异。AIDS孤儿每天劳动时间比非孤儿长。多变量分析表明,在校正儿童年龄、性别和失亲状态后,儿童的抑郁症状与每天劳动时间正相关。这提示要改善AIDS孤儿的精神健康,需要通过增加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支持来帮助他们减少日常家庭劳动。(祝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