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陕西医院感染控制团队 江 宁
编辑:董宏亮
医护环境中的血液传播感染及其传播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本港仍是一种风土病,尽管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血清流行率在主要人口组别之间的差距甚大举例说,首次捐血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血清流行率低至1.1%,但产前母亲却高达7.4%达2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带菌者最终可能死于慢性肝病,其中以肝癌及肝硬化为主因工作接触而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由18%-30%不等,视乎接触形式涉及的体液,以及来源者的传染性而定具体来说,被带有乙型肝炎e抗原的病人用过的**空心孔针刺伤皮肤,感染风险最高,达37-62%
70-80%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会成为慢性感染者,而大部分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10至30年内会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过去10年,少于0.1%首次捐血者带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估计约有0.2-0.3%人口曾感染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效率不及乙型肝炎病毒因针刺损伤接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而患上丙型肝炎的风险,估计为1.8%(0-7%不等)一项整合分析显示,如来源者血液检测对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呈阳性反应,传播风险更高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艾滋病病毒在医护环境中传播,有赖根据标准预防措施原则实行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及安全装置,以及实施更安全的程序,例如避免套回针咀,以及把利器弃置于指定容器内接触病毒后的处理方法,包括提供急救呈报风险评估辅导,以及就所牵涉的个别病原体采取特定额外程序负责处理的人员须熟**有关原则及程序
急救
在发生任何接触事故后,不论知悉来源者有造成感染的风险与否,应立即用肥皂和水彻底冲洗伤口无须使用抗菌剂,因无证据显示其成效切勿**伤口至于黏膜接触,例如溅及结膜,也应立即用大量干净自来水冲洗接触部位有关医护人员其后应求医,以妥善护理伤口,以及进行接触病毒后的处理
呈报
医护机构应确保设有机制,并告知全体医护人员有关机制,以便呈报和处理在工作环境中发生的利器刺伤及黏膜接触病毒事故须以文件清楚记录接触病毒的情况,并进行调查此外,应设立接触病毒事故监测系统,以防同类事件发生不过,就这方面的工作而言,由于接触病毒事故通常在有同事在场的情况下发生,因此保障机密资料,至为重要
辅导
医护人员如可能曾接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或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应避免捐血血浆器官组织或**,直至排除受到感染为止此外,应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
意外接触乙型肝炎病毒的处理方法
意外接触乙型肝炎病毒事故的处理方法,包括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按个别人员的需要提供辅导,以及因应情况处方接触病毒后的预防措施
一般来说,所有有接触血液及体液之虞的医护人员为安全起见,宜尽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获得最佳保护完成接种疫苗1-4个月后,如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滴度高于或等于10mIU/mL,会视为有反应者无反应者指未能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而低反应者则指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滴度介乎0-10 mIU/mL无反应及低反应者均应完成第二次三剂疫苗接种,并于完成第二次三剂疫苗接种后再次接受测试对初次接种的三剂疫苗无反应者,有41%机会对第二次接种的三剂疫苗有反应
注意事项
1. 应尽可能从感染来源及曾接触病毒的人士身上抽取血液,这对没有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而又曾接触病毒的人士而言尤其重要
2. 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应于接触病毒的7日内(最好在24小时内),接种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剂量以制造商建议为准请注意,必须在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前抽取血液作化验
3. 为(a)之前并没有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医护人员,以及(b)对之前一次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反应低或无反应的医护人员,提供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应以肌肉注射方式接种于三角肌,剂量为10ug (B-Hepavac II)或20ug (Engerix-B)第二及第三剂疫苗于1个月及6个月后接种
4.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乙型肝炎疫苗可一同注射,但必须注射于不同部位若已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则可延迟1星期,待血清试验有结果后,才接种第一剂疫苗若医护人员并非属已确定反应低或无反应情况,并已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略去第二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 以往曾接受疫苗接种,但未确定反应情况的人士,应接受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测试
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测试呈阳性反应,则无须接受任何免疫接种
若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测试呈阴性反应,则可接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
虽然抗体水平会随时间逐渐下降,但接种三剂疫苗后有反应者,不论在接触病毒时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滴度为何,其后接触病毒时都可得到有效保护这称为记忆反应
有关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型肝炎疫苗作为因工作接触病毒后的保护成效,可参考母婴传染的情况一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可使带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母亲所生婴儿在一岁时的感染率,由92%降至54%如注射多剂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有效率为70-75%如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之外加上接种标准剂量的乙型肝炎疫苗,保护成效会进一步增至85-95%
意外接触丙型肝炎病毒的处理方法
接触丙型肝炎病毒后的处理方法的其中一项原则,是测试接触者有否感染急性丙型肝炎,从而尽快转介专科医生作进一步评估在基线测试中,从来源者(取得知情同意后) 抽取血液样本以作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试,而在抽取接触者血液样本后样本则应由化验所保存至少1年就接触者而言,在第6个月应抽取另一样本进行测试如来源者同时感染艾滋病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则应在第12个月让接触者再进行测试如接触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试呈阳性反应,应取出其基线样本进行测试,以诊断血清转化(附件III)
如知悉来源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或来源者是未确定丙型肝炎病毒状况的注射毒品人士,应考虑为接触者进行基线谷丙转氨酶测试此外,应在6-8个星期内检测血液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谷丙转氨酶及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状况,以找出急性肝炎患者,从速转介专科医生作进一步评估
目前,并没有有效疫苗或预防药物,可预防因工作意外接触丙型肝炎病毒后受到感染不过,治疗急性感染(干扰素或聚乙二醇干扰素,不论使用利巴韦林与否)可防止病情演变为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如在出现症状12个星期内开始治疗,出现持续病毒学反应的比率,可高达90%或以上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留意,约26%急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会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自行痊愈直至目前为止,最佳的疗程剂量及开始治疗时间仍未有定案因此,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从速接受这方面的专家评估
资料来源:香港卫生署针刺损伤或黏膜与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及 艾滋病病毒 接触后的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 建议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