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病是由丝虫感染人体引起的疾病。我国流行的有班氏丝虫病和马来丝虫病, 均属淋巴丝虫病。
班氏丝虫病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东地中海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约70个国家和地区。马来丝虫病流行限于亚洲, 主要在东南亚、东亚和南亚的十余个国家。我国中部和南部的山东、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海南、上海、湖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及台湾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有丝虫病流行。据防治前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估计,全国有丝虫病约3100万。
班氏和马来丝虫病的病原体分别为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 简称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 简称马来丝虫)。 (一)生活史 丝虫的生活史需经两个发育阶段, 即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繁殖和幼丝虫在中间宿主(传播媒介)蚊体内的发育。我国的班氏和马来丝虫均不存在贮存宿主。 含感染性幼虫蚊叮人吸血时, 感染性幼虫自蚊下唇逸出, 由蚊叮伤口侵入人体, 进入附近的淋巴管, 再移行至大淋巴管内, 经两次蜕皮发育至成虫。雌雄成虫交配后, 雌虫可产出微丝蚴。微丝蚴随淋巴液经胸导管进入血循环。按微丝蚴在外周血液出现的规律可将丝虫分为周期型或亚周期型。我国的班氏和马来丝虫均为夜现周期型。 蚊刺吸人血时, 将微丝蚴吸入蚊胃。微丝蚴脱去鞘膜, 穿过胃壁, 经体腔进入胸肌, 蜕皮2 次, 发育为第三期即感染性幼虫。幼丝虫在蚊体内只发育不繁殖。幼虫在蚊体发育所需时间, 班氏丝虫为10-14天, 马来丝虫约7.5天。班氏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 (二)形态 虫体细长, 乳白色, 头部略膨大, 口周有乳突2 圈, 每圈4 个。雌虫平均长86.1mm(班氏)和56.1mm(马来), 颈部稍细, 尾部略向腹面弯曲。雄虫较短小, 平均长37.6mm(班氏)和24.0mm(马来), 尾部向腹面弯曲2-3圈。 微丝蚴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平均长260μm(班氏)和 220μm(马来)。在染色的固定标本, 显示体内有许多圆形细胞核,无核处依次为头端空隙、神经环、排泄孔、排泄细胞、肛孔等结构。马来微丝蚴尾端具2个尾核。
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非常近似,它与中华按蚊的主要区别在于翅前缘脉基部份通常一致黑色,膊横脉无鳞;腹部侧膜无T形暗斑。雄蚊抱肢基节背面无淡色鳞。两者的幼虫无明显区分。卵两端较尖,甲板很窄,约占卵宽的1/10,这是与中华按蚊的明显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