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张美丽
责编:吴怀英/米宏霏
来源:2018年全国感控与耐药感染大会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实践中经常会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患病率的上升,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加重。为此,在2018年全国感控与微生物年会上,来自河北省医科大学的邢亚威老师就防控需关注的几个环节作了详细的分析!
血源性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
输血相关感染
常见的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疟疾、弓形体病等。
临床诊断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
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
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如:血中查到病原体、免疫学标志物阳性、病原DNA或RNA阳性等。
对于感染者在感染前、后6个月内发生过易感染病毒的行为,或者有线索显示感染者感染的病毒不是来自本次医源性暴露的,应当根据需要进行分子流行病学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判定感染者感染的病毒是否来自本次感染。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暴露者存在基础疾患或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延迟等特殊情况的,随访期可延长至1年(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38号)
注意:对应进行丙肝筛查,同时又存在严重免疫低下或应用较强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应进行HCV-RNA的筛查,而非单纯检测抗-HCV作为唯一的筛查项目。
急诊患者的暴露风险
一起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案例分析
1.案例回顾
某男性患者,23岁,因车祸致左股骨开放性骨折后1小时于上午11时被车送某院急诊科。由于该患者同时是一名血友病患者,因伤口大量出血,需压迫止血。
急诊科2位护士在未佩戴手套的情况下使用厚纱布给患者压迫止血,但由于患者伤口出血量大,很快纱布被血液浸透,2位护士的手被该患者血液污染,其中有一位护士右手食指有浅伤口。该患者在急诊室医生戴手套经简单的清创缝合包扎后送手术室行手术治疗。
在送手术室过程中,有一位护士及一位实习护士的手因压迫止血被该患者血液污染;在行手术过程中2位实习医生被手术缝合针刺伤手指,至下午16时手术结束后入住骨科病房,骨科的医务人员与该患者接触均没有戴手套,其中有一位护士右手无名指有浅伤口。
至当日下午17时HIV-IgG阳性结果回报时,已有21位医务人员(包括实习医生与实习护士)与该患者接触,仅有7位医务人员在与该患者接触时戴手套,14位医务人员未戴手套。
医生在得知HIV-IgG阳性结果回报后才追问病史,患者于3年前确诊为HIV感染者,在整个过程中符合HIV职业暴露条件的医务人员有4位(2位在手术中被针刺伤的实习医生及2位护士手指有伤口未戴手套在压迫止血过程中被患者的血液污染),2位在手术中被针刺伤的实习医生按基本用药程序(AZ+3TC)预防服药4周。
随访结果:4位HIV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经1年随访均没有被HIV病毒感染。
回顾了此案例,是否背脊发凉?!职业暴露血源性感染的风险,就在身边!
2.重点关注以下科室
血透患者中的风险
1.国家出台的相关规范
2.关于丙肝的有关解读
2.关于丙肝的有关解读
建 议
1.HCV-RNA阴性,但是抗-HCV阳性患者是否有传染性是关键,供血机构一定不会使用抗HCV阳性者的供血。
2.HCV-RNA转阴后的患者,若合并有其他疾病而使用免疫抑制剂后易导致HCV复燃,所以用药史及是否合并其它疾病也是影响因素。临床肿瘤患者若合并乙肝或丙肝(恢复期或静止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前通常先抗病毒治疗。
3.临床疾病影响因素很多,一刀切的管理方案往往忽略了疾病的复杂性。
4.免疫风湿科如SLE患者肾脏受损多见,若透析并合并HCV且服用激素类药物,HCV标志物的转化与药物的影响应较复杂。
5.有文献报道:在血透患者中,筛查试验结果假阳性比例平均约15%。因此,不能仅靠一次HCV抗体筛查试验结果来确定某人是否感染HCV,说明阳区有假阴性,HCV抗体检测用EIA免疫分析法进行初筛,大约10%的HCV感染者将不能被这些实验检出,说明阴区也有真阳性。而且一般抗HCV阴性患者,临床不会再去查HCV-RNA。
6.在HCV-RNA检测中,应注意可能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7.人感染HCV后至抗-HCV阳转,这段时间个体长短差异很大。此外尚有20%丙型肝炎患者始终不出现抗-HCV。
应关注:检测方法——伴随疾病——用药史。
感 悟
通过邢亚威老师的精心讲解,使我们明确了血源性病原体的防控方向和重要关注点,同时需关注血源性疾病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用药等疾病方面的复杂性,以便在今后的实践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防患于未然。
图文编辑: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