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应的估计:队列研究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可以直接计算出研究对象的结局的发生率,能直接计算出暴露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率比和率差,即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与归因危险度AR(attributable risk),从而可直接准确地评价暴露的效应。
1、相对危险度(RR)也叫危险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死亡)关联强度的最有用的指标,式中Ie和Io分别代表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率。RR表明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RR值越大,表明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
RR算出的只是一个点估计值,是一个样本值。若要估计数值的总体范围,应考虑到抽样误差的存在,需计算其可信区间,通常用95%可信区间。常用的有Woolf法和Miettinen法。如Woolf法。lnRR的95%可信区间=其反自然对数即为RR的95%可信区间。
2. 归因危险度(AR) 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ate difference, RD)和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RR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AR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前者具有病因学的意义,后者更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3. 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又称为病因分值EF(etiologic fraction),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也叫人群病因分值(population etiologic fraction, PEF)。
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而PAR%是指PAR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RR和AR都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即暴露的致病作用有多大;而PAR和PAR%则说明暴露对一个具体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这个因素后可能使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少的程度,它既与RR和AR有关,又与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有关。PAR和PAR%的计算式如下:PAR=It-I0 It代表全人群的率,I0为非暴露组的率。式中Pe表示人群中有某种暴露者的比例,从该式可看出PAR%与相对危险度及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的关系。
5. 剂量反应关系的分析:如果某种暴露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即暴露的剂量越大,其效应越大,则该种暴露作为病因的可能性就增大。其分析方法是先列出不同暴露水平下的发病率,然后以最低暴露水平组为对照,计算各暴露水平的相对危险度和率差。必要时,应对率的变化作率的趋势性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