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历史上(从1817年至今)共发生过七次霍乱大流行,都是由O1群霍乱弧菌引起的,前六次是由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引起,第七次大流行始于1961年,持续至今,由霍乱弧菌埃尔托生物型引起,1992年10月19日起,先后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发生典型霍乱样腹泻的流行,后由日本专家证实为由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暴发流行,后逐渐向其它临近国家和欧美国家波散,预示有第八次世界大流行的倾向。
由于该菌引起的疾病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与O1群所致的霍乱无法区分,故也被WHO定为霍乱。
2、我国新缰的柯坪县阿坝乡于1993年5月24日起出现O139霍乱暴发流行,病例分布于2个地区5个县,共波及13个乡镇,47个村的112个村民组,共发病200例,带菌225例,病死率为2.0%,历时115天,高峰在7月,这是我国发生最早和最严重的一起O139霍乱流行。
二、霍乱弧菌的分类
®霍乱弧菌根据其菌体抗原不同(其鞭毛抗原相同)分为O1群和非O1群霍乱弧菌,O1群又分为
1、古典生物型:引起前六次霍乱大流行。
2、埃尔托生物学型:引起第七次霍乱大流行。
埃尔托生物型又分为
1.稻叶型:80年代主要流行型。
2.小川型:90年代主要流行型。
3.彦鸟型
非O1群包括O2---O155共154个血清型,由于不与O1群霍乱弧菌的抗血清发生凝集,故称为不凝集弧菌。尽管非O1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但一般认为不致病或仅能引起轻度腹泻,因此多认为是条件致病菌。从未认为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但自1992年10月以来,其中的O139霍乱弧菌相继引起霍乱样疾病的严重流行,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WHO宣布由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病例也要按照霍乱进行报告和处理。
警告: O139型霍乱弧菌可能引起第八次世界霍乱大流行。
®O139霍乱是由感染O139血清型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俗称2号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管理。其发病急,传播快,多发生于夏秋季,是亚洲和非洲国家腹泻的主要原因。典型患者发病急骤,发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循环衰竭并伴有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主要临床特征,轻型 多见,带菌者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
三、病原学
1、形态:G阴性,弧形,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运动与与O1群霍乱弧菌相似,在电镜下可见到期荚膜。
2、培养:普通培养基生长良好,兼性厌氧菌,在碱性环境中生长鳘殖快,一般增菌培养用PH值为8.4-8.6的1%碱性蛋白栋水以抑制其它细菌生长。
3、能发酝葡萄糖、麦芽糖、蔗糖和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阿拉伯糖和肌醇,氧化酶试验和明胶试验及靛基质试验均阳性。鸡红细胞凝集试验阳性,绵羊红细胞溶血试验结果不定(+/-)。
4、其鞭毛抗原与埃尔托型霍乱弧菌相似,但在最适宜环境培养,可产生致病性菌毛,称为毒素协同菌毛,与霍乱肠毒素致病有协同作用。
5、抵抗力:对干燥、加热和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一般煮沸12分钟可杀死,在自然环境中如江、河、井和海水中可存活13周以上。比埃尔托弧菌生存力更强。
6、药敏试验:对四环素、庆大、卡那、氨苄、氯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对链霉素、呋喃唑酮和复方新诺明耐药。
7、O139抗血清对O1群无交叉免疫瓜,但与非O1群中的O2、O155及O1群的粗糙型发生交叉。
四、流行病学
1、流行方式:呈高度散发,少见暴发。
2、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病源。特别是轻型病人和带菌者意义更大。
3、传播途径:通过水和食物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也可传播;但因通过污染鱼、虾和甲鱼等水产品引起传播人作用不可忽视
人群易感性;都易感。
4、流行特征:多夏秋季发病,7—10月为多,以沿海地区多发,男性多于女性,以成人为主。
五、临床表现
与古典型临床表现相似,症状比较重,多数患者突然起病。典型病例分为三期:
1、泻吐期:先泻后吐,一般不发热。多数不伴有腹疼,无里急后重,次数不等,为黄色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呕吐在腹泻之后,不伴恶心,多为喷射状性质与粪便相似。
2、脱水期:由于大量丢失水和电解质,而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出现循环衰竭。
(1)脱水;分为轻、中、和重度。
(2)循环衰竭:为失水性休克。脑缺氧症状。
(3)尿毒症酸中毒。
(4)肌肉痉挛:腓肠肌和腹直肌多见。
(5)低血钾;
3、恢复期和反应期。反应期为由于循环改善,肠毒素吸收进入血流所致,引起高热。
1、轻型:腹泻少于10次,无明显脱水。
2、中度:有典型 的腹泻和呕吐,腹泻 每日10-20次,有失水体征,血压下降,尿量减少。
3、重型:有循环衰竭,24小时尿量在50ML以下。
六、并发症
1、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无尿和氮质血症。
2、急性肺水肿,由于代谢性酸中毒导致动脉高压。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流行季节和流行地区等。
2、典型临床症状,大便培养阳性。
3、双份血清凝集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者。
注:该地区首发病例必须培养阳性才可确诊。
1、O1群和非O1群霍乱弧菌肠炎:
主要靠粪便细菌学培养。
2、急性细菌性食物中毒:副溶血绵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等。先吐后泻、腹疼、集体发病。
3、O157:H7感染
4、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
5、急性细菌性痢疾。
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抗菌治疗,对症处理。
1、隔离:隔离 期—症状消失后5天,并隔日培养一次,连续三次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2、静脉补液—是关键。
根据脱水程度(观察血压、尿量、脉搏等)决定输液剂量和速度。一般选择5:4:1(1000ML水中含有氯化钠5克、碳酸氢钠4克、氯化钾1克)或3:2:1液(3份5%葡萄糖、2份生理盐水和1份0.167MOL/L碳酸氢钠溶液)轻度者可口服补液(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1.5克,氯化钾1.5克加水至1000亳升饮用)。
3、抗菌治疗;选择敏感药物口服或静脉或肌注。
对症治疗:
1、纠正酸中毒。
2、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
3、纠正低血钾;注意氯化钾浓度不宜超过0.3%,速度不宜过快
一、预防措施:
1、健全组织,保证人力和物力。
2、做好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综合医院肠道门诊,做到“五早”。
3、加强卫生知识宣传,提高警惕群众防病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开展“三管一灭”运动。
5、开展监测,包括大便、水和外环境。
6、做好国境卫生检疫。
7、预防接种。
二、控制措施:
出现疫情后,要全面,及时、正确处理疫情,要求“三长”到场,做好疫点和疫区的划定,坚持“早、小、严、实”的处理原则,尽快控制疫情蔓延。
1、核实诊断,确定疫情性质,是否为暴发。
2、确定疫点或疫区的大小,封锁疫区。
3、根据流行情况报县级以上政府 批准,实行停课、停工或停业。
4、疫点处理:
(1)隔离治疗传染源:对病人和带菌者或疑似病人要及时隔离,就地治疗,不得长途转运病人,对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要及时正确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
(3)卫生知识宣传,如不得聚餐和大型集会。
(4)对密切接触者应留验,观察5天或连续粪便培养2次均阴性方可解除。
(5)对密切接触者预防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