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瑾、白俸霆
审核:张立国、韩玲样
伤口负压治疗(NPWT)及装置的使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因其可维持闭合性伤口内负压状态并进行引流的特点,最初广泛应用于感染或污染伤口,如:开放性骨折、糖尿病溃疡、腹部外伤等处置后的引流。
NPWT主要优势在于术后闭合伤口内血液、渗出液、坏死组织及清创未处理彻底的异物在负压作用下引出后,伤口内张力大幅降低,局部血液循环和氧供应得以改善,组织水肿减轻,肉芽组织生长加快,故NPWT当时被认为对伤口愈合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大范围应用。
临床真正将预防性伤口负压治疗(pNPWT)用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则要晚得多,直到2006年,骨科、心脏手术中使用pNPWT降低SSI的相关文献报道才陆续出现。时至如今,pNPWT理念已提出十余年,与单一应用传统辅料相比,pNPWT真的能降低SSI发生率吗?
看相关研究怎么说
WHO对19篇文献中的20项研究(包括5篇文献中的6项随机对照研究,14项观察性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低级证据结果显示,与传统的伤口敷料相比,pNPWT可以降低一期闭合的伤口(I类切口或II类切口清创后)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随机对照研究:OR=0.56,95%CI 0.32-0.96;观察性研究OR=0.30,95% CI 0.22-0.42)。
在不同手术类别亚组的Meta分析显示,pNPWT应用于腹部手术( OR: 0.31; 95% CI:0.19–0.49)和心脏外科手术(OR: 0.29; 95% CI: 0.12–0.69)患者,SSI的发生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但对骨科及创伤外科来说,无论是否应用pNPWT,术后SSI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以不同切口类型分层的大部分Meta分析显示:pNPWT应用于I类切口手术( OR: 0.29; 95% CI:0.17–0.50)或II类切口手术( OR: 0.27;95% CI: 0.17–0.42)在降低SSI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负压压强大小及pNPWT时间长短并非独立影响因素,且以上研究结论局限于成人患者,未包括儿童。
看相关指南怎么说
基于目前的证据,WHO2016年颁布的预防SSI全球指南建议:在成人患者术后,针对存在感染风险较高的一期闭合伤口,建议预防性使用负压伤口引流(pNPWT)。(条件推荐,低等级证据)
我国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出: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但对于pNPWT的应用,并未提及。
听听临床的声音
目前,国际上少有对于pNPWT能否降低一期闭合伤口术后SSI风险的高质量临床队列研究,尤其是在中低收入国家。在我国,pNPWT的应用仍局限在感染或污染伤口术后治疗,报道多以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术(VSD)为主。关于pNPWT在I类、II类切口手术中可否降低SSI发生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我们该如何做?
目前的证据表明,与传统的手术切口敷料相比,预防性切口负压疗法对降低手术后闭合性高危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是有益的。但需注意:
推荐手术后负压装置留置时间从24小时直至术后7天;
负压吸引可能导致水疱、缺血坏死、切口浸渍以及厌氧菌感染等;
负压吸引可能会使住院患者费用增加以及住院时间延长;
为避免损伤暴露,应维持低负压;推荐负压装置的压力为75 mm Hg~125mm Hg之间;
负压治疗不适用于未治疗的肿瘤及姑息性切除的肿瘤,以避免促进肿瘤发展;骨髓炎、焦痂创面以及有大血管暴露的创面也不适用,以避免感染加重和造成大出血。